在網上商城看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長期處於新書暢銷榜,作者是一位美國1986年生的叫塔拉的姑娘,還有比爾蓋茨做的評語:這本書每個人都會喜歡,它比你聽說的還要好。忍不住好奇,因為我也是1986年生人,書的名字也很深意。
我們要被判多少曾經,才能找回真正的自我!這是一個救贖的過程,也是一場關於自我的戰爭。《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關於教育的問題。它不由讓我想起了我的上學過程,其實自己比起塔拉來說,真是懵懂迷濛。真正的教育,是要走心見性的,最後才會發現什麼是真正的自我,什麼才是我要的,本身的價值所在。
比起塔拉的原生家庭,想想自己的家庭,已經是好上千百倍。而塔拉置身其中的時候,都沒有抱怨過,何況你我這樣普通,還算得上正常的家庭呢?
1、
塔拉的家,位於美國愛達荷州的巴克峰一個半山腰中,這樣的環境,註定了他們要經歷非同一般的生活。塔拉的父親,在家庭中是說一不二的權威。他是開的廢舊塑料回收場,不停地幹活,然後讓他自己的兒女們也加入其行列。父親是有很大程度的暴虐,還有一定的暴力傾向,導致他們兄妹七人,有幾人都受到了嚴重的身體殘害。在後來塔拉才知道,他父親患的是躁鬱症,精神上是有問題的。
母親本來是縣城的千金小姐,嫁給父親後,思想上漸漸靠近了父親。母親剛開始做的是助產士,時間一長,可以獨立來接生了,就成了正式的接產士;後來母親更進一步,自己做了藥劑師;在母親成了藥劑師後,我們受傷,都是母親來治療,她發明的治療方式叫順勢療法。
塔拉有兄妹七人,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都不上學,因為父親認為學校的教育,是對上帝的褻瀆,一旦到學校學習,我們的思想就會受到汙染。在這一觀念的影響下,塔拉也是直到17歲之前,都沒去學校上過學。值得一說的是,他們兄妹七人,最後有三人走了出去,有四人留在了山裡,出去的三人都取得了博士的驕人成績。
在書的開頭,塔拉就寫了一句話:獻給泰勒。其實,開始也不明白怎麼回事。到後來,就知道了其中因緣。泰勒是塔拉的哥哥,泰勒和其他的哥哥不同,他是第一個走出去,然後去選擇上學的,後來也離開了父母,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在塔拉後來走出去的歲月中,是泰勒給了塔拉最大的支持,也是因為受到泰勒的鼓舞,塔拉才有了自己的勇氣,去選擇上學,最後走向正常人生的道路。
塔拉的哥哥中,肖恩是給塔拉最多傷害的一人。因為塔拉受到的虐待,都是肖恩在實施。肖恩是有嚴重的施虐病症,而且能抓住塔拉這種骨子裡家庭的影響,然後在把他拉到衛生間,把塔拉的頭摁今馬桶裡,對她進行身體暴力虐待。可實施之後沒多久,肖恩又來對塔拉道歉,請求她的原諒。但這個時候,母親在廚房看到了,也置若罔聞;父親更是默許肖恩的這種行為。
在給父親幹活時,塔拉幾次都有生命危險。但父親堅持要塔拉繼續幹活。父親的廢料回收場,因為有很多廢銅爛鐵,就需要大型機器設備來施工,塔拉就要操作機器,有時甚至還要到鏟鬥機的鏟鬥裡,那種危險作為成年人,我們也可想而知,何況對一個未成年人來說,稍有不慎,那就是性命之危。
還有一次,父親的偏執狂發作,一定要用大型剪刀來剪切破鐵。操作這正大型剪刀,一不小心就是胳膊被嚴重弄傷,有甚者會胳膊廢掉;在之前,塔拉的一個哥哥被嚴重碰傷,無法繼續操作退了下來。後來沒有人員的情況,父親堅持要塔拉來操作。這在明眼人看來,就是要塔拉去送性命,可父親始終要堅持這樣,最後在肖恩的幫助下,塔拉他們兩人算是操作了正常操作了機器。看到這裡,我都為塔拉捏一把汗,要是在這時,她是滿腹牢騷,怨言不斷,在這個過程中,她能保持完整的身體全身而退,那幾乎沒有可能。但最後她做到了,可見在苦難和刁難面前,能顯示一個人真正的品質和斤兩。
2、
在泰勒的支持和鼓舞下,塔拉17歲時,離開了巴克峰,開始她的學習之路。塔拉是有天賦的,不得不承認。她參加了楊百翰大學的入學考試,第一次參加,就直接通過了。即使她之前從沒上過初高中。而且在楊百翰大學學習一兩年後,她有考取了劍橋大學的研究生,還獲得了劍橋獎學金。沒有這獎學金,她是無法繼續學業的。在她的學業路上,塔拉是幸運的,因為有牧師和導師,都給了她很大的幫助,主動為她提供獎學金的推薦信。這種幸運,是因為塔拉的優秀取到的。其實,在某些方面,塔拉是為極為智慧優異的人,甚至是極為有天賦的。
在這期間,塔拉父母也都來過。他們一度發生了極端的矛盾。塔拉覺著自己在學校學到的,她的認知和父母傳輸的知識,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天地。在一步一步走向外面世界的時候,塔拉發現自己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當這時,她發現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家庭;後來父母把塔拉的這種行為,定義為被判,告訴了他們的親朋好友,塔拉徹底失去了家,失去了父母的愛。這是種痛苦的掙扎和疏離。也是在這一段時間,塔拉取得了取得進修哈佛大學的機會。最終在她的努力下,摘得了博士的桂冠。
當父親還在塔拉的生活中,極力想控制塔拉的生活時,塔拉透過衝突的迷霧,用戰士的眼光審視他。看不出他身上溫柔的品質。現在記起那些往事,已經相隔千山萬水,時光一去不返。
但塔拉和父親之間的隔閡不僅來自時間和距離。它源於塔拉的改變。她已不是當初那個被父親養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個養育了她的父親。
裂痕已經持續破裂了二十年,如果有那麼一刻,讓裂痕最終擴大到無法修補。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裡。無論看上去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教育如何輝煌,外表如何改變——塔拉仍然是她。充其量不過是內心分裂的兩個人。
在那一刻之後,塔拉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塔拉稱之為:教育。
這是塔拉對她前半生的經歷的總結。
3、
塔拉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對教育的內涵作了深刻的闡述:「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不要讓你的教育變得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思想的深化,視野的開闊。不應該使你的偏見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充滿熱情,熱愛他們的想法。「
看完塔拉的故事,我也認真審視了自己迄今為止走過的人生道路。其實,我的父母也是在開著回收廢舊二手電器的生意,相比塔拉,我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父母都是鼓勵自己好好考取學業的;不過我只知懵懵懂懂的學習,不懂得深刻的思考與總結,最後也僅僅取得了普通的專升本的成績。現在也還是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這是比較人生失意的地方。
關於書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背後還有個故事,是塔拉自己定的中文譯名;這個名字其實來自《聖經》,它有兩層含義:一是逃離,逃離巴克峰的原生家庭,二是找尋新的信仰,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命和生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