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陣陣轟鳴聲中,一臺牽引風送噴霧機迅速「走」進葡萄株間忙活起來。藥箱中的農藥在噴頭的作用下,以霧狀噴出,均勻吹送到葡萄葉片上……這是8月18日,記者在寧夏農科院枸杞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葡萄試驗基地舉辦的「葡萄生產全程機械化現場觀摩會」現場看到的一幕。
提起農業機械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小麥、玉米的機械播種、聯合收割。然而在我區,農業機械化已不僅僅涉及農作物的耕種和收穫,葡萄產業已實現了從耕地、施肥、植保、鋤草、灌溉、埋藤、刨藤等環節全程機械化作業的80%。
寧夏農科院研究員陳衛平告訴記者,寧夏賀蘭山東麓地處我國葡萄防寒埋土區和生態脆弱區,是我國優質釀酒葡萄產區之一,目前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約57萬畝,相對其他葡萄產區,賀蘭山東麓的生產成本較高,主要體現在勞動力短缺、機械化應用程度低等方面。
為提高賀蘭山東麓葡萄園勞動效率,節省生產成本,提高我區葡萄產業機械化應用水平,寧夏農科院聯合相關部門召開此次觀摩會,主要展示了本地機械企業寧夏科杞現代農業機械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近年來圍繞葡萄產業研製或改制的葡萄出土埋土、開溝定植、開溝施肥、株行間除草、植保、枝條修剪及粉碎收集還田等7大類機械,共計24款,以及中農豐茂植保機械有限公司從西班牙進口的除草機、枝條破碎還田機、打藥機、夏季修剪機等4款機械。
「通過主要環節機具的配套與機械化作業模式的演示,進一步增強農機的示範推廣效應,以此推動我區葡萄產業高質量發展。」陳衛平如是說。
指著眼前的噴霧機,陳衛平說,與傳統的人工打藥相比,既減少了操作人員與農藥的接觸,降低了中毒情況的發生,又減少了重噴和漏噴現象,而且噴施用藥量準確,提高了農藥利用率。
「除採摘和冬剪,我們的葡萄都可實現機械化作業。經過幾年的不斷改進,我們的機械安裝了北鬥導航、智能避障等智能化控制單元,寧夏葡萄專用機械的性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寧夏農科院農藝師王孝向記者介紹,目前,葡萄萄出土埋土、株行間除草、植保修剪等機械已在青銅峽幹甘城子、渠口農場、平吉堡農場、永寧閩寧鎮等基地累計推廣作業面積超過15萬畝,「同樣是除草,人工1畝地需要4小時,機械1小時可除草15畝;夏剪,人工1天可剪2畝,機械1天可剪60畝-80畝;噴藥,人工1天可噴10畝,機械1天可噴150畝-200畝……機械化生產能夠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應用葡萄專用機械後田間作業效率平均提高50%以上,畝均節省成本300元左右。」
在觀摩現場,寧夏圓潤葡萄酒有限公司的陶常民看得極其認真,對於每臺機械他都仔細詢問、拍照,並與同伴討論。
「葡萄酒產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這幾年因為勞動力不足影響著產業快速發展,公司每年都要支出務工費上百萬元,用工難是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陶常民說,雖然這兩年公司也使用了部分機械作業,但都較為簡單,且範圍小,難解「渴」,希望通過此次觀摩能找到幾臺適合企業發展的機械,由此推動企業規模和品牌再上一個臺階。(寧夏日報記者 張瑛 文/圖)
更多新聞請關注寧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