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原來真的等於八兩?這個標準的制定和李斯有關!

2021-01-14 圖片說歷史

現實生活中,不論是超市,還是菜市場,我們常用千克或者斤作為稱量單位。而且生活中我們會習慣性地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眾所周知,一千克是兩斤,一斤是十兩,這個換算機制我們用了不知道多少年依然成立。

但是人們總會在不經意間說到半斤八兩這個詞,意思呢大家都明白,就是說被指雙方實力不相上下。而大家熟知的半斤應該是五兩才對啊,為什么半斤和八兩被說成是旗鼓相當呢?說起來,這和我國古代的計量方式有關,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一直以來的觀念都是半斤就是八兩,關於這種換算制度的確立,最早要追溯到秦始皇時期。

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後,原來各諸侯國還沿用著自己之前的文字和度量衡。於是秦始皇便下令頒布詔書「書同文,車同軌」,意思就是確立將小纂確定為全國文字,對於長度,錢幣,重量方面也都制定出了統一的標準。關於重量的統一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呢。

原來,執行統一重量的事情本來是李斯負責的,但是他是在想不出一斤確定為多少兩才合適。便想秦始皇請教去了,秦始皇也一時想不出來合適的數字,但是又覺得設計這個數字一定要公平,便給李斯批示了四個字「天下公平」,李斯也看不懂這皇帝寫字兒是啥意思,便將這幾個字的筆畫數之和作為標準。當然這樣確立標準看起來似乎也比較草率,而且古代文字和現在在寫法各方面都不一樣,所以這也有可能是後人們臆想的結果。

經過長時間的嘗試和修改,李斯確定下來的標準是,一石(dan)是四鈞,一鈞三十斤,一斤十六兩,一兩為二十四銖。他們用的工具也是根據這個換算機制來的,被稱作是十六金星秤。寓意為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組成了十六星,告誡人們在做買賣的時候不要缺斤短兩,缺了就會少無福無祿。

而這個十六制的換算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為了國際需要以及換算方便,才將一斤改為十兩,沿用至今。

相關焦點

  • 你們知道「半斤八兩」這個詞怎麼來的嗎?原來半斤與八兩是這樣的
    於是乎,大家心裡就會產生一個印象,哦,原來是半斤八兩,誰也別說誰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半斤八兩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到底是如何而來?對於經常用這個半斤八兩的人來說,心裡肯定明白這個詞,一般都是指兩方的水平相當大部分是用作貶義。但是很多人從字面意思上來判斷,就覺得半斤和八兩對比肯定是八兩多魚半斤,兩個人就會對此發生一段很搞笑的爭論說我是八兩你是半斤,我比你還強一點。
  • 經典小說:半斤與八兩
    這個第一與第二沒有固定性,但基本是他們哥倆輪流坐莊。不過連續有兩個學期,半斤都是倒數第一,於是班主任就在班上宣布:這個某某誰,他媽的真是個半斤!半斤於是以後就叫半斤了。當半斤成了半斤後,感到十分鬱悶。因為這個時候的八兩還不是八兩,也有點瞧不起半斤了,減少了和半斤在一起玩的次數,半斤的內心裡感到很孤獨。
  • 你是半斤,我是八兩,怎麼就成了半斤八兩呢?
    半斤八兩是我們日常生活,經常會用到的一個成語,意思就是一個半斤,一個八兩,誰也不比誰強不相上下。但是,在現代度量值中,半斤八兩是完全不同的,半斤與八兩是經歷怎樣的歷史時光旅行,變成了今天的半斤八兩呢?在國際標準單位中沒有「斤」,這是咱們中國自己的標準單位,從秦朝統一度量衡到清朝兩年多年的時間裡,度量的標準量一直在改變,衡重從最早的每斤250克,演變到了清末的597克,再到今天的500克。在舊制當中一斤一直都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就等於八兩。
  • 為什麼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想要知道答案,恐怕只能去問秦大帝了
    一斤等於十六兩,是起源於秦朝的衡器制度,它的設計有講究秦大帝要統一的事當然很多,而這其中便包括了衡器的標準。所謂衡器,用白話來說就是重量的計算工具。畢竟,社會要興起,百姓要生存,都離不開生意經。哪怕是種田呢,打下的糧食不也要稱重嘛。
  • 半斤有八兩重的那些事!
    前兩天和幾個兄弟朋友在一起喝酒,那天是我買的羊肉是生肉稱斤了店面幫煮好的那種,煮的是水煮羊肉。在喝酒聊天中我一個兄弟開玩笑的跟我說:你買的羊肉夠不夠稱呀才這麼點肉;然後我 隨口答了他一句:夠不夠稱我不知道,反正我買半斤得八兩就對了;就這麼一句話這兄弟和我爭紅臉了。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我們常用半斤八兩這個成語來形容兩個人實力相當,不相上下。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這數看著都頭疼……然而,一斤十六兩這麼難以計算的換算制度,卻在中國的歷史上延續了2000多年,直到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才將原來的一斤十六兩改為一斤十兩,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折算。明知道一斤16兩很難折算,那為什麼古人還要制定這個規則呢?
  • 老祖宗為什麼定半斤為八兩,筷子長7寸6分?大智慧啊!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古代詞語,而「半斤八兩」和「七寸六分」更是耳熟能詳,可是,你真的了解其中蘊含的古代智慧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些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分別是什麼由來?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重的。那老祖宗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盛行「天人合一」的觀念,而古人最早發現北半球有七顆很亮的星星,排列很像過去量米和舀酒用的鬥,故命名為「北鬥七星」。
  • 國安戰蔚山 半斤對八兩 亞冠冠軍在望 且看國安劈「山」
    分別是:來自中國的北京國安、韓國的蔚山現代和水原三星、日本的神戶勝利船。半決賽同樣採取單場定勝負賽制,抽籤決定對陣雙方,最終的對陣情況:北京國安將VS韓國球隊蔚山現代,日本神戶勝利船VS韓國水原三星。打法上,熱內西奧執教下的國安屬於傳控型球隊,講究球員間的傳接配合和控球能力。韓國蔚山:本賽季韓國K聯賽第二名。本賽季韓國K聯賽27場比賽,僅僅只負4場,場均進球2.0個,場均失球0.85個。球隊屬於全攻全守型,整體隊員體力超強,進攻時敢於投入,球員身體素質和精神意志好。
  • 八兩多重!這個大閘蟹堪稱重慶「蟹王」
    {"title":"八兩多重!這個大閘蟹堪稱重慶「蟹王」", "url":"/hot/2017-11-14/554914.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ot/2017-11-14/c71b67552d3a9dbd92c69f7477e99a1b.jpg", "smalltext":"來自上遊新聞客戶端", "id":"554914", "classid":"2"}
  • 彈棉花技藝,半斤彈成八兩八,增加的在哪裡呢?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哎喲嘞呀嘞哎喲嘞呀嘞,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那個姑娘要出嫁,彈棉花呀彈棉花為了能養家我彈棉花喲,彈成了這一家去下一家喲
  • 中國輪胎標準制定步伐加快
    最近,全國輪胎輪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簡稱全國輪標委)公開推出輪胎相關技術標準制定的時間表: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全國輪標委將開始制定輪胎雪地、溼滑和噪聲的測試草案,積累數據;2015年底,將完成輪胎溼滑、噪聲限值標準的報批稿
  • 大秦帝國丞相——李斯!
    他繼續堅定地實行法家的思想,並且幫助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這個人就是李斯,也就是後來的大秦帝國丞相。李斯,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西南)。生於約公元前二百八十四年,死於公元前二百零八年,活了大概七十多歲。他是中國歷史上生前建樹最多,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位治世能臣。
  • 韓非子和李斯,到底誰更厲害,韓非子的死和李斯有多大關係
    韓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可以說是現在四大鐵中的同過窗了,可是在最後韓非子卻死在了李斯的手上,這讓後人對他們的關係產生了很多的質疑,這兩人到底是什麼關係,是心心相惜還是心懷嫉妒,甚至都想至對方與死地。
  • 李東榮:力爭在法定數字貨幣等領域深度參與有關國際標準規則制定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李東榮:力爭在法定數字貨幣等優勢領域深度參與有關國際標準規則制定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韓宋輝)12月15日,由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等主辦的2020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在京召開
  • 千古一相:秦丞相李斯的一生
    就是這樣一位位高權重的丞相,也得時刻與皇帝保持著微弱的距離,即便如此往往最終都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李斯也不例外。李斯(約公元前284年—208年),秦朝時期著名丞相,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後,李斯又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等。他是秦建立發展壯大的關鍵人物之一。
  • 李斯,小篆與大一統:「愛無心」?還是別有用心?
    「書同文」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音zhòu,籀文,流行於春秋戰國時秦國,亦稱「大篆」)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了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