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社區「木棉晚望」美景。通訊員供圖
■位於九江河清四村的桑園圍竇閘遺址。珠江時報記者/鍾梓泓攝
在南海區九江鎮河清社區的桑園圍西堤舊碼頭旁,有一棵老木棉樹。傍晚時分,在無人機的俯瞰鏡頭下,木棉樹的一側是滔滔江水,另一側是桑基魚塘,天邊泛起的紅霞與水面交相輝映,美不勝收,這就是極具視覺美感的河清美景「木棉晚望」。
河清社區位於西江河畔,在佛山桑園圍工程圍內。時至今日,這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工程仍在發揮防洪、灌溉、排澇、養殖、種植、水運等綜合水利效益,對河清社區的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西江畔的「小橋、流水、人家」
置身於河清社區,水道縱橫,流連在古橋河畔,遠處古竇、古祠堂、古宅掩映在古樹之中,共同構造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嶺南水鄉風情畫。
位於西江畔的河清社區,內河湧縱橫交錯。數百年來,河清人世代傍水而居、與水相伴,易受水患災害,至今仍能安居於此,桑園圍功不可沒。
作為珠江三角洲早期修建的大型基圍水利工程,桑園圍自修建以來,保障著圍內居民和農桑田地的安全,河清社區也在其庇護中。「整個河清社區都被桑園圍圍起來,它保障了河清人的生命財產安全。」75歲的譚伯來是土生土長的河清人,他說,修建桑園圍的直接目的就是防洪。
桑園圍灌排工程體系主要包括圍堤、河湧灌排水系、竇閘控制工程三部分。河清社區內除了有古竇閘,還有桑園圍西堤。桑園圍西堤自樵桑聯圍西樵鎮太平至九江鎮新湧口,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29公裡。堤以土圍為主,面水部分鋪石或水泥,堤面為水泥路,有竇閘與內圍河湧相連。
於桑園圍而言,西堤意義重大。譚伯來介紹,河清社區是桑園圍區域中地勢較高的區域,「一旦我們這段堤圍決堤,順德、禪城乃至廣州都會受影響。」
如今,西堤堤圍已成為河清人生活的一部分。河清社區的主要道路新堤西路,就修建於西堤堤面上。86歲的本地人李萬和記得,這條路曾是泥路,人車通行不便,「直至上世紀80年代,這條路硬底化後就成了周邊村民出入九江的主要道路。」
從桑基魚塘到現代生態農業
在河清社區居委會門口,一塊「桂花魚品牌村」的牌匾格外醒目。在桑園圍堤圍和閘竇等水利設施的保障下,河清社區做好「水文章」,從發展傳統的「桑基魚塘」模式,到如今發展水產養殖等現代生態農業。
歷史上,桑園圍內的農業以水稻和「桑基魚塘」為主。在河清社區,桑樹養蠶、蠶沙餵魚、塘泥肥桑的「桑基魚塘」生態循環模式,曾為河清農業經濟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李萬和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任生產隊幹部,他還記得河清社區桑基魚塘經歷的兩次大改造。
第一次改造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河清開展魚塘規範化建設,改造了一批面積在4畝~6畝的方格形的示範魚塘。「當時還是人工挖塘,我們要先挖深魚塘,再用塘土墊高基田,在塘基種桑,塘裡蓄水養魚。」李萬和說。第二次改造在改革開放後,河清通過補助獎勵等舉措推廣方格化高標準魚塘,鼓勵村民改造擴建。
「我們這一輩人大多數都曾經種過桑養過魚。」年過七旬的陳志元說,改建後的魚塘,大大提高了魚類養殖的產量。
後來,因受病蟲害影響,河清社區的桑樹種植面積逐漸減少,但水產養殖業蒸蒸日上。在新時期基塘農業發展過程中,河清人加大機械化投入,在水產養殖中增加加州鱸等經濟水產品種,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在河清,村民主要以水產養殖為主,我兒子也在十多年前入了行。」譚伯來說。
如今,河清社區農業仍以養殖生魚、黃骨魚、四大家魚、加州鱸及孵化各類優質魚苗為主。2019年,河清社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064元,同比增長10%。
凝結世代「護堤人」的治水智慧
完好保存至今的桑園圍,凝聚了民間的治水智慧和力量,展現了河清人團結堅韌的鄉土精神。歷史上,桑園圍西堤曾有多次崩堤,是世代「護堤人」堅持不懈地保護,使它保存至今。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吉贊橫基與九江、河清等基同時並決,其中河清段為經管基主業戶自行築復。
若堤圍出現險情,還有「敲鑼人」會在第一時間預警疏散。85歲的潘亮浩說,小時候,若某段基圍出現滲水或是更大的問題時,人們多採取敲鑼的形式通知周圍鄉裡,這是當時最快速的預警形式。
桑園圍給河清人帶來的不止深厚的歷史,還有最美的風景。河清社區曾有「河清八景」,三景都與桑園圍有關,除了至今仍為人樂道的「木棉晚望」一景外,還有因歷史演變等原因消失的「洞裡彈琴」「美女照鏡」。
其中,「洞裡彈琴」指的是曾經存在的一座老竇閘在漲潮時會發出的水聲,就像有人在彈琴。「美女照鏡」指的是堤圍旁的一處圓形灘涂地,漲潮時江水覆蓋這片灘涂,宛如一面圓鏡。
除此之外,在河清社區四村村尾的武陵侯廟側,一處始建於清朝的古竇閘至今仍保存完好,等待著後人的探索。
見證900多年歲月變遷的桑園圍不僅護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還留下了深厚凝重的文化積澱和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文/珠江時報記者楊慧通訊員陳素瓊鄒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