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首個!佛山桑園圍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1-01-12 騰訊網

北京時間12月8日晚上10點,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第71屆執行理事會以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宣布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佛山桑園圍正式入選,成為廣東省內第一個入選該項名錄的工程,也是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歷史水利工程遺存最多的項目。

佛山桑園圍

佛山電臺花生視頻工作室特別策劃 大城佛山——佛山·桑基魚塘 什麼是桑基魚塘?通俗的說是將低洼地挖深變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為地基,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餵蠶,蠶屎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又取上來作桑樹的肥料。「桑基魚塘」作為綠色、低耗、環保、循環的最佳生態農業經濟系統,正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個典型示範。社會經濟的發展淘汰落後的生產關係,但淘汰不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先進理念。

起源

興建於北宋徽宗年間

位置

地跨南海、順德,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

面積

圍堤全長64.84公裡,圍內土地面積265.4平方公裡,農田灌溉面積6.2萬畝

功能

桑園圍水利工程的建設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基圍農耕開發的歷史,發揮了灌溉、防洪排澇、水運等效益,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水利發展和佛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為區域灌溉農業發展和人居環境安全提供了基礎支撐

桑基圍是怎樣形成?

宋元之前,珠三角地區多水,水每歲為患,此地居民只能「依高阜而居」,並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宋元交替之際,珠三角地區尤其肇慶、高明等西江上遊地區陸續修建堤圍防水,此地零星的土基逐漸形成。尤其到了明代,海水日益衝擊,珠三角地區形成大量衝積平原,加之明朝戶籍政策變化,當地居民不斷圍海造田,並在新開發的田地上種桑養魚,使得以桑基魚塘為特色的農業生產逐漸發展起來。

為保護農業生產,此地居民大規模修建堤圍,橫跨南海、順德兩區的桑園圍亦是為防患護田,而在官方和民間力量的交互作用之下,逐漸從零星的土基連綴成綿延較長的石堤,農業生產與堤圍維護相輔相成,官方與民間均形成了對桑園圍的水利管理機制,並不斷進行優化。

清代《桑園圍總志》桑園圍基圖。圖/中國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

桑園圍灌排工程遺產

桑園圍灌排工程遺產主要包括:

一是堤圍,環繞桑園圍的基圍及引水、排水口門格局基本保留,其中1公裡長吉贊橫基古堤保存完好,仍發揮著防禦西江、北江洪水作用。

二是圍內縱橫的河湧水系,灌排兩用,同時起到調配堤圍內外水資源兼水運作用。

三是圍內分布眾多的湖塘,作為調蓄工程運用。

四是堤圍及河湧水系上眾多的閘竇控制工程,發揮擋潮、排澇、節制、供水、通航等功能,部分尚在發揮功能作用。

圍內除水稻等傳統種植業之外,歷史悠久的桑基魚塘生產模式也延續至今,「桑園圍」的名稱也得自於此。

保存完好的吉贊橫基古堤。

位於南海區西樵鎮民樂社區的官山湧上的民樂竇。

西江甘竹支流,甘竹為桑園圍的尾巴。

從桑園圍讀懂佛山產業

在桑園圍的守護下,佛山先民有意識地圍墾造田,果基塘圍、桑基塘圍開始演變出水利與農業兼備的功能。

塘基種桑,塘內養魚,桑葉養蠶,蠶沙餵魚,塘泥雍桑,循環往復,所以桑茂、蠶壯、魚美、塘肥、基好……

自清朝以來,佛山蠶桑經濟空前繁榮,百姓富庶。

根據《桑園圍總志》,1923年,「全屬桑基,有三千頃,半在桑園圍之內,直達官山九江,其餘一半,與順德接連,至達佛山。」

規模與特色兼具的佛山桑蠶業與交錯縱橫的河湧,浸潤出國家級非遺香雲紗。

佛山的魚,是尋味佛山的重要美食。

以南海九江為例,魚苗生意自古就很興旺。而有了基圍閘竇的保護,九江人將魚苗繁育的生意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1925年,珠三角基塘面積不到全省面積的十分之一,但卻能夠生產出全省一半的塘魚,成為嶺南生產專業化程度最高、經濟總量最大的地區。

而在順德陳村人的堤基植桑實踐中,在田裡種柑、橘、橙、柚、檸檬、枸櫞、佛手、金柑、金橘,培育觀賞性錦鯉,成為水果、觀賞花卉與錦鯉之鄉。

堤圍內外的蠶桑經濟,高效高產的桑基魚塘系統,加速了佛山地區的資本積累和近現代化的進程。除了大家都熟知的繼昌隆繅絲廠,到1925年,順德就有135家蒸汽繅絲廠,每個廠平均有400多臺繅絲車,桑園圍沿線鄉村更成為機織之鄉。

這些都與今天的「佛山製造」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打卡桑園圍歷史路徑

今年5月,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佛山桑園圍歷史文化路徑」榜上有名。一起來打卡!

佛山桑園圍歷史文化路徑:松塘村--民樂竇--吉水竇--西樵山--煙橋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閘--探花橋--九江吳家大院

松塘村

西樵山下的松塘村,倚崗列建,百巷朝塘,自然環境優美。自南宋開村有800多年歷史,村中宗祠家廟、家塾書舍、鑊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樹眾多,熠熠生輝。

民樂竇

竇即竇閘,是一種水利設施,用於防澇和灌溉。圍內最古最大的石竇是西樵山旁的吉水竇,較大的還有民樂竇、九江惠民竇等。

位於西樵民樂村的民樂竇,始建於明末,清光緒四年重建。「民樂有個竇,家家紡織聲」的諺語,在當地家喻戶曉。

吉水竇

吉水竇始建於宋代徽宗年間,清光緒甲午年(1894),陳啟沅捐資重修。吉水竇的結構採用中國石拱橋的建築原理,重修至今仍堅固如初。

西樵山

西樵山,位於佛山市南海區西南部的西樵鎮,處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南粵理學名山」「南獅發源地、黃飛鴻故裡」之美譽,其所承載的西樵山文化更被考古學家稱為「珠江文明的燈塔」。

煙橋何氏大宗祠

位於九江煙橋古村的何氏大宗祠,是一座保存相當完好的祠堂,記載了何氏族人的風光偉績,見證著煙橋世世代代人才輩出的時光。

下北石塘閘

九江何以能夠成為魚米之鄉?當然少不了大量的水利設施,竇閘就是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一種。而下北石塘閘是九江留存下來的竇閘之一。

探花橋

探花橋,這座看似普通的橋,卻內涵著濃厚的儒家文化,其背後更來自於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陳子壯,幼時在九江下西居住。自小受儒學思想薰陶,才學過人,品行耿直。憑藉才學考中探花及第,出仕為官。而這座橋正是陳子壯中探花後,鄉人為他修建的。

九江吳家大院

吳家大院原稱吳慎德堂宅第,由越南華僑吳賡南先生及其兄弟吳暢如於1887年所建,距今已有133年歷史。館內為碉樓式洋房,造工堅固,形制與我省著名僑鄉開平碉樓相同。

熱點視頻推薦

來源:佛山發布、民生直通車

相關焦點

  • 桑園圍 育名村
    歷史 守護「粵東糧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2020年12月,佛山桑園圍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張智敏從事建築及城市遺產的數位化保護研究及實踐研究數十年,曾多次探訪桑園圍。他介紹,位於南海和順德境內的桑園圍始建於宋代,因圍墾灌溉而「生」,經歷數百年、數十代人的「接力」增築、修葺,至清代,桑園圍內原來由各村社修築的私基逐步聯合成為圍,逐漸形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成為嶺南水鄉地區標誌性的文化符號。 高效高產的桑基魚塘系統催生了蠶桑經濟,也加速了佛山地區的資本積累和近現代化發展。
  • 它們憑啥成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4處灌溉工程勝出絕招
    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8日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些灌溉工程憑什麼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們有哪些勝出「絕招」?佛山市水利局局長李永生說,桑園圍在長期建設運營過程中,對圍區的生產生活、民俗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桑園圍灌溉工程遺產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特徵。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張偉兵博士說,桑園圍所代表的區域「大包圍」式的防洪理念,在現代的城市或區域防洪實踐中得到推廣和發展。圍內桑基魚塘循環農業模式,對當代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和參考價值。
  • 我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它們憑什麼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4處新入選灌溉工程的勝出「絕招」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8日成功入選2020
  • 水利部:我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央視網消息:來自水利部的消息,國際灌排委員會8日晚公布了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申報的4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這4項水利工程分別是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和桑園圍。
  • 什麼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已上榜23處
    據新華社報導,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於12月8日晚,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申報的四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分別是福建省福清天寶陂、陝西省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省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省佛山桑園圍。
  • 九百年桑園圍見證河清成長史
    河清社區位於西江河畔,在佛山桑園圍工程圍內。時至今日,這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工程仍在發揮防洪、灌溉、排澇、養殖、種植、水運等綜合水利效益,對河清社區的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 以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契機 我市開啟打造世界級...
    記者從12月1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以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契機,開啟打造世界級幸福河新徵程。婺城區去年7月開始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今年北京時間12月8日21時,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公布金華婺城白沙溪三十六堰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是全國第23個、浙江省第6個、金華市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流域位於錢塘江上遊婺江支流,流域總面積320平方公裡,主流長56公裡,三十六堰猶如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清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
    (八閩千姿)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清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中新社福州12月9日電 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福建天寶陂:道法自然 澤被僑鄉作者 林春茵 滕端欽北京時間12月8日10時許,原定於摩洛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通過線上視頻會議舉行,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第七批)評選結果,福建省福清市天寶陂成功入選。
  • 浙江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浙江金華12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今天,浙江省金華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該市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申報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給金華市再添一張世界級「名片」。
  • 入選世界名錄!
    12月8日晚上10點,正在通過線上視頻會議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公布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第七批)評選結果,福清市天寶陂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從2014年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旨在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群堰臥霽虹 沃野自茲始 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成為我省第6個世界灌溉...
    浙江日報北京時間12月8日22時07分,原定於在摩洛哥舉辦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改為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辦,會上公布了2020年(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金華市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與福建天寶陂灌溉工程、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和佛山桑園圍4個工程全部申報成功。自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23項。
  • 它們憑什麼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題:它們憑什麼成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4處新入選灌溉工程的勝出「絕招」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8日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 群堰臥霽虹 沃野自茲始 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成為浙江第6個世界灌溉...
    浙江在線12月9日訊(記者 陸欣 楊振華 通訊員 江勤學)北京時間12月8日22時07分,原定於在摩洛哥舉辦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改為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辦,會上公布了2020年(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金華市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與福建天寶陂灌溉工程、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和佛山桑園圍4個工程全部申報成功。
  • 佛山旅遊丨粵港澳大灣區大灣網旅遊推薦
    佛山武術是佛山一張響亮的城市名片,也是佛山走向世界的一張響噹噹的功夫名片。2、佛山粵劇(戲曲名片)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發源於佛山,是廣東地方戲曲主要劇種之一,有「南國紅豆」、嶺南文化瑰寶的美譽。2006年5月20日粵劇名列於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 中國世界遺產總數第一,55處全名單收錄!你去過多少個?
    中國長城: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長城又稱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裡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