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股份制銀行入局理財子,眾望之下,銀行們走到了哪裡?

2020-12-25 金融界

來源:愉見財經

作者:夏心愉、康波

「摩根大通銀行的資管業務板塊,每年可通過與其公司、投行、商行和社區銀行四大板塊協同合作,額外創造16%以上的協同收益。」這是我和某位銀行高管聊起理財子公司時,他轉而談及的一片資管「理想國」,談話間甚至用到了「夢寐以求」這個詞。

銀行們布局理財子依然馬不停蹄。日前,恆豐銀行在官網披露稱,該行設立恆豐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議案已獲董事會審議通過。我們盤點了一下,截至目前,6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全部開業;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6家開業、另5家不同程度推進中;此外,開業的還包括6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和1家合資機構理財子。

市場對銀行理財子最大的期待,顯然是其在權益市場大展手腳。但在過去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從產品發行情況看,似乎理財子發行的主流產品依舊是他們最擅長的老本行——固定收益類投資;而在對投研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的權益市場,他們的腳步還不夠快,配置比例也相對較低。

究其根本原因,「愉見財經」覺得很要緊的一點是,做固收的和做權益的是完全兩種思路,理論上就應該是兩撥人在做。所以理財子在機制建設上、人才隊伍保障上還是有待跟進。

「脫離母行體系,無論是資產端還是銷售端,都很難獨立開展業務,即便配備了市場化的體系,也很難與有著十多年經驗積累的基金公司等競爭。」一位大行高層私下對「愉見財經」提及,這幾乎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眼下面臨的共同難題。

無論是理財子,還是尚在籌建理財子的資管中心,與母行協同合作已經在多家銀行內部達成共識,但目前落地的模式仍然較單一,尚未形成明確體系。例如業內最常見的以非標形式承接母行信貸資產等簡單模式,還不足以讓理財子公司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

已然乘風破浪,如何興風作浪?

探路權益類

Y

部分銀行資管人可能要苦笑了,原來無論是券商資管還是基金公司的人,可都是圍著我們路演的,想約見我們沒準要排長隊呢,不到幾年的光景,風水輪流轉,「愉見財經」聽說有銀行資管人,為了探索權益類業務,已經登門拜訪券商基金人去討教了。

資管圈一直有條「鄙視鏈」。曾幾何時銀行資管是這個金字塔尖上妥妥的甲方「金主爸爸」,特別是在銀行理財委外業務大發展的2013年,隨便籤一個附有優先劣後的委外協議,通過委外機構作通道,就足夠有優越感。

那時候,銀行資管人即便自身對權益市場知之甚少,又何妨呢,反正也能躺著賺錢。

而各路資管則都要看銀行資管中心和私行(有產品投資權限)人的臉色。

不過那些美好的日子只能用來懷念了。資管新規後,首選是資管市場多層嵌套的委外模式被進一步規範,銀行委外規模急劇萎縮;其次,整個市場在2016年資金緊張局面逐步緩解,固收市場還曾一度出現收益與負債成本倒掛和「資產荒」,這些讓手握重金的銀行資管「金主爸爸」一步步有了風光不再的尷尬。

「早幾年日子太好過了,我們行資管的『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風險把控能力』都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到了理財子公司時代,依舊吃固收老本,就顯得捉襟見肘了。」一位資管業內人士指出。

生於憂患,耽於安樂。回頭看,太舒服的日子,說不定就是隱患本身。

根據普益標準四個月前的一份研究報告,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佔比77%,混合類產品佔比19%,權益類產品佔比僅為4%。

不難看出,理財子公司還是路徑依賴他們擅長的老本行——主要配置固定收益投資。權益類還是不太敢涉水,相關投研、風控、產品設計還需要加油。

此外,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風險等級主要集中在「中風險」。

總結目前理財子公司相關產品「打法」:配置結構主要以固收打底,通過增配FOF和權益投資等增厚收益。業內人士表示,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產品整體風險,但在可控範圍之內。

連吃固收老本都遭遇「破剛兌」

Y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其實是個疊加期:一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上路了,另一方面資管新規政策逐步落地調整,銀行們其實還忙著主動消化前幾年不良風險隱患等一系列難題。

儘管各家銀行節奏不一,但都對資管業務的收入和規模增長造成了一定負面衝擊。以至於在一些銀行內部,面對(母行)分行逐年增長的營銷需求,一些銀行甚至出現過暫時的理財產品「斷檔」的現象。

我一個理財子公司的朋友說,他都為此感覺有點「抬不起頭」。

更辛酸的是,即便面對自己最擅長的固收理財市場,半年前還出現了固收理財跌破淨值的插曲,險些打破市場對銀行理財的「剛兌信仰」。唉……

雖說在監管看來,固收理財「破剛兌」是對於投資者教育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從銀行理財子公司內部看,你們知道那幾家被頂在槓頭上的銀行,承受了多大的壓力麼。

「天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即便大家都清楚打破剛兌是大勢所趨,但在輿論壓力下,沒有哪家銀行願意當出頭鳥。並且,這種負面是會對後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造成衝擊的呀。

所以「愉見財經」聽說那段日子銀行資管人都嚴陣以待,不惜動用較大內部資源來化解和平息由於銀行理財虧損而聚眾抗議的投資者。

對於理財子公司們眼下正忙乎的資產配置重點,權益類已經是板上釘釘的重頭戲。「下一步,我們的資管要向市場上優秀的基金公司學習,學習他們的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加強團隊在各個資產類別的投研能力;但理財子公司還是要區別於基金公司,體現出銀行的特色。」上述某大行高層在談及理財子公司下一步發展想法時對「愉見財經」如是強調。

協同合作母行

差異化突圍

Y

但我們也很理解理財子們,畢竟對於權益市場,我們算是新手上路,暫時還沒辦法把「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風險把控能力」三駕馬車都提升到與基金、券商旗鼓相當的水平。

但是理財子們還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啊。那麼與母行的協同合作,或許是當前理財子公司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利器。

嗯,咱還是有爹可以拼一拼的。

同理,銀行這個「爹」對理財子公司也寄予厚望:

- 一方面希望理財子能依託母行先天優勢,在與券商、保險資管、信託和三方理財資管的專業賽道中拔得頭籌;

- 另一方面,還希望理財子與母行形成良性的協同關係,在不斷壯大規模,提升產品收益的同時,反哺銀行的客戶多元化融資需求。

如前文所及,「以非標形式承接母行信貸資產等簡單模式」這個模式太低級,母行要的,是像摩根大通那種能夠給銀行帶來額外協同收益的高級模式。

「愉見財經」調研多家理財子公司發現,一些理財子公司在協同合作模式探索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進一步將銀行資管在資產投放上具備的債券、非標債權、股票、股權及另類投資工具等全牌照優勢發揮了出來。

例如在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期間,一些銀行不斷營銷企業的多元化融資需求,不僅貸款,還幫著發疫情防控債。這時候銀行分行會先衝在前面給企業做承銷。

「愉見財經」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哈:靠承銷銀行其實賺不來幾個中間收入,所以銀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的還是希望企業發債後的資金能留存在分行作為增存款的重要手段。這時候,企業往往會面臨發債成本高,不能足額認購等一些列難題——機會來了,理財子就可以上了!一些銀行理財子公司就跟在後面做跟投,把企業債券的價格「打」下來,最終獲得企業青睞。

這種模式既使得銀行留住了企業發債的存款,理財子公司也獲得了不錯的資產標的,可謂皆大歡喜的協同合作。

風控能力才是核心

不能淪為內部通道

Y

不過這類協同業務也不全是喝彩聲。例如上述跟投,理財子公司的風險防控就會出現過度依賴母行分行的情況。

久而久之,「愉見財經」擔心的是理財子公司團隊的風控核心能力依然沒有長進,到頭來還是發揮了一把銀行集團內部牌照作用。

說白了,還是一個通道。

事實上,伴隨著銀行資管行業發展,一個始終繞不開的問題就是其與銀行表內業務的關係問題,原來銀行資管中心時代繞不開,現在到了理財子公司時代依舊繞不開。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究竟是把理財子公司按在母行資產負債表邊上,還是讓他依託母行發展,這個「度」需要把握適度。

可以預計,未來單純通過固收投資獲得穩定且高額的回報是不可持續的,且面向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銀行理財子公司也有發行不同波動水平產品的必要,因此不斷提升投研能力,參與權益類資產,是理財子發展的剛需。

此外,資管行業專業人士也認為,未來理財子公司也將加快金融科技融合,充分利用數據和科技,按客戶需求和風險偏好,優化理財產品組合服務,適時自主創新和優化組合產品,探索布局更豐富的投資標的以及更先進的投資策略也勢在必行。如通過FOF、MOM、指數投資等方式布局權益市場,強化產品創新能力等。

相關焦點

  • 銀行理財產品費率調查:投資者「霧裡看花」
    來源:證券日報作者:彭妍理財產品背後暗藏的管理費暴利現象,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自資管新規頒布以來,銀行加速資管業務轉型,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幅回落的同時,銀行盈利模式也由原來的產品利差模式向管理費模式轉變。其中,很多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各項費率在逐漸走低。
  • 銀保監會周亮:股份制銀行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亟待加強
    總體看,股份制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通道類業務規模持續下降,淨值化理財產品佔比提升,經濟資本、經濟增加值和經風險調整後的資本回報率得到重視和運用。高質量發展已逐漸成為股份制銀行的普遍共識和選擇。四是風險管理能力持續提升。股份制銀行基本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相互制約的前中後臺「三道防線」運行模式趨於形成,初步實現向全面風險管理轉型。
  • 長期與影子銀行並存,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起跑線爭奪戰」
    狹義的影子銀行是特徵更加顯著、風險程度更為突出的產品和活動,其2019年末的規模為39.14萬億元,佔廣義影子銀行的46.2%,當中有11.41萬億元來自銀行理財。未來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方向不是將其消滅,而是要讓其規範發展。
  • 銀行紛紛叫停「靠檔計息」 今年揚州人該如何理財?
    去年年底,六大行和多家股份制銀行發布公告稱,2021年1月1日起,對於提前支取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取消靠檔計息。日前,包括螞蟻金服、騰訊理財通、京東金融等十餘家網際網路平臺也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當存款遭遇新規,2021年市民該如何打理自己的「錢袋子」?
  • ...建議將銀行理財納入養老三大支柱體系——訪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
    實際上,國內首款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就是出自其母行光大銀行,其「七彩陽光」系列產品在市場認知度頗高,且在銀行理財的開發、設計、交易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國內理財業務的多個第一。時值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一周年,如何看待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未來發展?如何在理財產品的創新和風險中尋求平衡?如何突破行業的同質化?
  • 普益標準: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2020年3季度)
    其中,全國性銀行(包括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非保本理財存續數量為25768款,較2020年2季度減少1216款,環比減少4.51%;平均存續數量為1432款,環比下降68款;非保本理財存續規模估計為19.43萬億元,環比上漲1.08%。
  • 運用盈利性指標篩選股份制銀行潛力股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行情從春節後的快速上漲逐漸進入了震蕩調整期,上證指數經歷了本周的暴跌回到了3000點之下,市場情緒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一季度整體反彈由多重因素共同影響,股價長期低估值是醞釀反彈的主要因素,監管風格的轉變和科創板的預期代表了本輪上漲的內生動力。
  • 復盤2020|直銷銀行、理財子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多家創新型金融...
    (行動支付網)青島銀行全資子公司「青銀理財」正式開業2020年11月19日,中國銀保監會2020年批籌的第一家理財子公司——青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業。青銀理財由青島銀行(002948)全資發起設立,註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是長江以北地區首家、全國第六家獲批的城商行理財子公司,而且是唯一一家獲批的萬億資產規模以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
  • 銀保監會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網際網路平臺暫不...
    銀行理財子公司特點進行了適當調整;《辦法》的發布有利於規範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活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理財業務健康發展。   理財子和代銷機構共同承擔銷售責任   對於在代理銷售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過程中的責任界定,《辦法》明確理財子公司和代銷機構共同承擔合規銷售的責任以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義務。
  • 2020年最新銀行大額存單利率,選哪家銀行最好?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各種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下滑,銀行存款利率也是跟隨下調,很多銀行的存款利率都是降低。根據目前各大銀行的大額存款利率來分析,最好最高的利率肯定是選擇小銀行,比如農商銀行,地區銀行,或者民營銀行等;最不好最不划算的就是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下面進行分析對比。首先明白大額存單是特殊存款業務,如果在50萬以內的大額存單,不管存在哪裡銀行的安全性都是一樣高。
  • 一文讀懂:2019年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5大亮點!
    導讀:近日,普益標準發布《2019年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全解析》報告,解析了產品發行情況: 混合類淨值型產品發行量較高; 股份制商業銀行總體發行量最大; 多數產品採用封閉式運作模式;
  • 券商資管大集合改造正在加速落地 銀行理財子公司低費率加入
    資管行業迎多方入局業內競爭再升級資管行業迎多方競爭者入局。近日,中信銀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獲批開業,另有多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發行公募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券商資管大集合改造正在加速落地,中金公司、廣發證券等多家券商均推出了公募化改造產品。
  • 銀保監會:招商銀行信用卡業務二季度投訴量居股份制商業銀行首位
    原標題:銀保監會:招商銀行信用卡業務二季度投訴量居股份制商業銀行首位   9月3日,中國銀保監會
  • 監管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
    銀保監會12月25日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再次補齊制度短板!《辦法》界定理財產品銷售的概念,劃定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釐清產品發行方和銷售方責任。去年6月,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下稱「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
  • 平安系又一家銀行開業!巨頭扎堆香港虛擬銀行比拼金融科技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平安系又一家銀行今日官宣開業。財聯社記者獲悉,金融壹帳通旗下平安壹帳通銀行今日在港開啟試營業。據了解,該行於2019年5月獲香港金融管理局頒發的虛擬銀行牌照,目前正拓展多元化業務,包括個人銀行業務及中小企銀行業務。
  • 理財產品19天虧265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錢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  自2014年起,孫某開始在某股份制銀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根據其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孫某屬於平衡型的投資者。
  • 中金公司:變革從內部開始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路徑推演
    展望理財子的發展路徑,我們預計理財產品淨值化將推升產品波動率,因此波動性和收益率的平衡、新老產品對接是理財子短期內留存客群的主要抓手。未來投資者教育有望提高客戶中長久期產品接受度,增大非標投資操作空間,同時權益投資也是增厚收益的重要選擇。中長期看,原屬於母行的客群渠道、資產供給、流動性支持等助力因素將逐步淡化甚至消失。
  • 51款銀行抗疫理財產品盤點:農行數量最多;業績比較基準最高達7%
    15家銀行之中,涵蓋全國性布局的國有大行與股份制銀行,也湧現出貴陽農商行、中原銀行、重慶銀行等中小銀行的身影。√抗疫特殊場景下的三類典型做法。在當前「無接觸」環境之下,有三類銀行最具代表性:一是農業銀行推出針對醫師、軍人與湖北地區用戶的三期抗疫專屬產品;二是銀行聯手理財子公司共同創新推出多款特色理財產品,其中工銀理財、交銀理財的起購金額僅為1元;三是中原銀行、貴陽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將產品設計為「慈善愛心」性質。√貴陽農商行的業績比較基準最高。
  • 某銀行一理財經理詐騙5000萬 銀行該為「飛單」擔責?
    「如果我們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越權私售理財產品,在櫃檯支付單位是可以監管到的,而在網銀支付的銷售是比較難監管,我就利用了這個監管漏洞售假詐騙。」麥某稱。購買非該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都有和理財公司籤訂購買理財產品的合同,和客戶籤訂合同的經手人是麥某,是在該銀行東風支行麥某的理財辦公室籤訂的。
  • 銀行理財"硬骨頭"資產清理最終紅線劃定 老產品最晚放寬至2025年...
    近期,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一家大行和一家股份制銀行了解到,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