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導
作為國內首家股份行成立的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光大理財」)在青島開業之後一直備受市場期待。實際上,國內首款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就是出自其母行光大銀行,其「七彩陽光」系列產品在市場認知度頗高,且在銀行理財的開發、設計、交易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國內理財業務的多個第一。
時值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一周年,如何看待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未來發展?如何在理財產品的創新和風險中尋求平衡?如何突破行業的同質化?
「產品的創新並不代表著風險的提升,而是通過產品的創新設計,真正實現風險可識別、可計量、可承受,使風險與收益相匹配,把合適的產品銷售給適當的投資者。當前,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已成趨勢,理財產品在設計研發上也更加多樣化、定製化。」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對於未來發展,希望理財公司能夠在納入養老三大支柱體系、加快理財產品線上銷售等方面取得進展。
突破同質化 提升權益類產品規模
《中國經營報》:光大理財從去年9月26日成立至今,都做了哪些工作?
潘東:光大理財是股份制銀行中首批獲準籌建、首家獲準開業、首家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以來,光大理財在集團和總行的支持下,積極從產品轉型、投資拓展、風險管理、金融科技、公司治理、團隊建設等方面重點推進工作,目前整體經營有序良好。
在產品市場方面,光大理財突出「多、快、好、省」的產品體系和產品特色。例如,提前布局養老理財等關鍵業務,推出了光大理財首款養老主題產品——陽光金養老 1 號;降低了陽光金日添利、月添利等產品的個人投資者起售金額等等。
在投研支持方面,光大理財確定了在新基建、新技術、新價值鏈等方向和優質現金流企業類別的戰略配置,擴大標準化投資佔比;非標投資則主動篩選目標行業和客戶,推廣朱雀、鳳凰等五個非標投資品牌,建立企業主辦資管機構的概念,通過資管投行的理念,形成企業融資方式的接力轉換。
對於風控合規,光大理財在「組合+分散」原則的基礎上,從宏觀、地區/行業、企業/項目、模式四個層次優化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管控,堅守合規底線。
同時,光大理財不斷夯實科技基礎,按照「一體化、智能化、敏捷化」原則規劃科技系統建設,儘快實現從客戶服務、產品、風控、投研、運營、管理的全流程的數位化支持。
《中國經營報》:去年包括光大理財在內的各家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產品總數上已超過400隻。會不會存在同質化問題?
潘東:銀行理財子公司都脫胎於銀行系統,在對信用風險的理解等方面確實有優勢、存在相似性。
與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相比,光大理財能夠依託光大集團全金融牌照、產融結合、陸港兩地的優勢,依託光大銀行建設一流財富管理銀行的戰略布局,積極探索財富管理和科技輸出相融合的模式,加強科技賦能,著力實現前沿金融科技的領先突破,持續優化客群和產品組合,積極拓展養老業務和海外市場,發揮優勢,創新優化,在資管業務市場競爭中實現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