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曲線」是經濟學中的一個經典理論,在曲線的中間最低處,代表了產業附加值最低的環節,兩端朝上,代表了產業附加值的最高點。可以說,把握住微笑曲線的兩端,就抓住了一個生態圈的核心價值。
把「微笑曲線」放在金融行業同樣適用。
「我們引用兩條微笑曲線,一條連接著投資者端的客戶和企業端的資產,另一條連接著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日前,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潘東在接受環球網專訪時表示,理財子公司具備天然的優勢服務好微笑曲線的兩端,打通生態鏈。
基於此,光大理財發布了七彩陽光產品體系,以權益類、混合類、固定收益類、現金管理類、另類資產、私募股權類、結構化投融資類等七種大類資產為切口,通過專業化的資產配置,提供財富管理服務。
直擊投資痛點
理財產品體系是大範圍的概念,真正呈現在投資者眼前時,必然經過小範圍的細化。
「不同投資者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普通投資者的需求簡單直接,比如要求穩健,不承擔太多風險;機構投資者的需求相對複雜,它可能需要的是一整套解決方案。」潘東指出,投資者的需求有不同的層次,這要求理財子公司的服務能力細化。
具體來看,為滿足投資者權益類資產被動投資和結構化衍生品資產配置需求,光大理財發行了業內首支直投股票資產的權益指數增強型理財產品--「陽光紅300紅利增強」和掛鈎黃金期貨合約的結構型理財產品「陽光青智盈1期」。為滿足投資者類固收資產配置需求,光大理財發行了陽光橙安盈季開1號。為滿足高淨值客戶差異化配置需求,共發行9期陽光紫尊系列產品,同時支持了社會企業結構化融資需求。
同樣的道理,隨著理財子公司線上渠道的拓寬,產品體驗上的細化迫在眉睫。「產品本身不要太晦澀,比如產品說明書,應該讓投資者一看就懂。」潘東認為,投資者體驗需要從兩個環節細化,一是在產品說明書的閱讀體驗,第二是在產品購買過程體驗上,都需要化繁為簡,才能有所提升。
總體而言,上述能力的細化,一方面解決了投資者不知道怎麼配置的痛點,另一方面直擊投資者在購買體驗上的痛點。
「投資者購買光大理財的產品,在他達成交易的那一瞬間,我們的服務才剛剛開始。」潘東介紹稱,光大理財將在理財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裡,向投資者提供持續的信息披露、開放申購贖回一系列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這意味著,購買理財產品也有「售後服務」,通過細化後續的服務,給用戶提供一個透明的財富管理空間。
投研體系建設
回過頭來看微笑曲線的兩端,理財子公司又是如何把握企業端資產服務呢?
「另類資產和固定收益類投資是我們的強項。支撐這兩個投資門類的最核心的基因,是銀行對信用風險的掌控能力。」潘東認為,這是理財子公司天然的優勢。
但是,在權益類資產方面的投研能力上,理財子公司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潘東介紹了當前理財子公司投研能力建設的三種路徑。一是自建投研能力,通過組建研究團隊、股票團隊,實現人員的增量。但是,光有這條路是不夠的。
「二是通過借力,比如借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潘東指出,通過搭建借力的投研平臺,把知識體系固化下來。在借力的時候,理財子公司要充分利用買方的買方和賣方的買方的信息匯集優勢,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也就是說,藉助外部機構的能力,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等資管機構合作,共同參與權益市場。
據透露,光大理財用了約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權益類資產管理人遴選。從量化策略、股票多頭策略、打新策略等四個策略中,遴選管理人。從公募、私募、券商等資管機構中進行遴選,形成了白名單。
第三條路,是通過委外借力。「比如,在做一個多資產多類別的產品時,我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做固收,通過委外投資,把資產增值的部分交給專業機構。」潘東認為藉助專業投研團隊,實際上也在為自身投研能力積蓄力量。
通過與上述機構進行委外投資是理財子公司產品參與權益投資的重要方式。當前,理財子公司剛剛起步,完善投研體系尚需時日,後續將加大與投研體系成熟的基金、券商等機構合作。
「未來,我們希望科技成為光大理財的主基因。不僅為我們自己解決問題,還能賦能財富管理端的客戶。」潘東總結到,不論是資產端、投研端,還是將來的運營端、風控端,光大理財將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吸取養分努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