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結論:如果用料沒問題,機車壺或者機制壺沒有哪裡不好,甚至對於大部分只在乎便宜且實用的人來說,挺好!
紫砂壺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打身筒)、半手工(模具)、手拉、注漿、輥壓(機車)等幾種。其中傳統手工成型工藝就是慢輪圍片拍打成型法,而製作技藝的關鍵則是脫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
所謂精加工是指用竹片、明針、刀具及用這些材質製作的其它專用工具,對已接上頸、腳、嘴、把手的壺口、身、蓋的表面、和壺內,進行精細的括平、修整、拉槳,這是紫砂壺成為工藝品的關鍵之一。
這樣的作用在於:紫砂熟泥顆粒大小不一,成型時坯體表面呈現高低不平,而在用傳統工藝精加工的過程中,用上述工具將坯體整平,並把隆起的顆粒向下擠壓,使坯面平整光潤。這時坯體外表形成一層較細緻的表皮層,這層表皮,是一層細膩的泥漿(燒成後就是結晶體),而內壁面雖在打拍泥片時也受拍打,但只是稍做加工。泥料顆粒之間相對疏鬆,燒成後製品表面會形成梨皮狀,而疏鬆的內部會呈現一定的氣孔率。
而機車壺的製作方式是由內至外的受力,這樣的壓力是巨大的,用宜興話來說就是「泥門非常死」,這也是眾多回答中提到的透氣性會比傳統工藝差的原因。
但是具體到喝茶這件事上,用紫砂壺泡茶這點透氣性的差異對茶葉或者說茶味本身來說具體有多少或者多大的影響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一款茶對獨立的個體來說好不好喝這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那是不是說就沒差別了?還真不是!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自古以來都是自上而下,二千年前是門閥、一百年前是文人士大夫階級,甚至到現在都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世俗(君不見白茶漲多少了),紫砂壺能達到現在的高度,與文人們有很大的關係。通俗來說,因為知識分子和行業精英們的喜好,所以有逼格,才能風靡於世。
插個題外話,不管是最近很火熱的燕窩還是海參,真的是因為食材本身的營養價值很高,又或者是因為食材本身很好吃?
《隨園食單》裡袁枚是這樣描寫海參的:
海參,無味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
不管是燕窩、魚翅還是海參,就食材本身是無味的,食之味如嚼蠟!
之所以珍貴無非
1、上有所好
2、物以稀為貴
3、有逼格
回到問題:
1、對於走量的機車壺來說,他需要對一把低端紫砂壺精工細作麼?
2、對於精英階級來說,他需要一把機器做出來的紫砂壺麼?
3、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選擇更實用、易清洗且更便宜的玻璃杯,他不香麼?
所以,問題的實質性問題其實並不在壺,而在心。
我幾十塊錢買的玻璃杯能泡茶!
我一兩百買的機車壺也能泡茶!
但喝茶從來不是喝茶這麼簡單,以物代己難道只單單體現在茶具上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