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婦女生孩子有躺著,也有坐著甚至站著。
但坐著甚至蹲著生孩子的是普遍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就是生孩子的難易程度問題。
古代沒有剖腹產一說,要麼就是順產,要麼產婦就是難產,有生命危險。
即便是順產,也未必能夠順利生出來,還要看產婦自己的體力和耐力。
古代醫療差,婦女又需要一直生育到不能生為止,所以很多生育時候體力很差,甚至還有病。
上圖話說生孩子而已,為什麼用紅繩子。。
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採用容易生產的姿勢,幫助產婦儘快生出來,不然就可能有危險。
而躺著生顯然不如坐著甚至蹲著生,畢竟有地心引力的作用。
古代常見的生育,需要有接生婆和家裡的婦女幫忙。產婦多半蹲著生產,下面墊上防止嬰兒跌傷的東西。
因為長期蹲著人太累,受不了,所以接生婆或者家裡婦女,還需要幫助產婦維持姿勢,比如抱著腰。
所以接生婆可不容易做,這也是個體力活。
但其實接生婆能做的事情也不多,類似於今天的助產士,只是鼓勵、引導產婦生育。
她沒有辦法幫助產婦生,遇到難產也是束手無策。
南宋重慶大足石刻就有生孩子的場面。產婦甚至是站著生育的,有兩人幫忙助產。一人從後面抱住孕婦的腰,幫助她戰例,另一個人則負責接生。
明代《萬氏婦人科》也這麼寫:「產母房中,止令穩婆一二人,緊閉門戶勿使雜人往來,更禁人無事詢問。」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新中國最初二十年,農村婦女生育死亡率還是很高的,也沒有去醫院生孩子一說,基本都是在家生。
古代甚至幾十年前,做女人是很不容易的,生育就是一個鬼門關。
像《駱駝祥子》的虎妞一樣,因為難產而死的產婦多如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