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
作者:家長幫高考君
昨天,網上曝光了一組鄭淵潔回復網友評論的截圖。
截圖中,有網友評論鄭淵潔:「鄭爺爺,我正在背您寫的文章,累啊」。
沒想到卻收到鄭淵潔「凡爾賽」式回覆:「抱歉,你在背我寫的文章,我卻在玩遊戲。真不應該,我現在就退出遊戲。」
此外,鄭淵潔評論其他網友也頻頻出金句。
網友們大讚,「沒想到鄭淵潔一點架子都沒有,還這麼幽默~~!」
更有許多資深老粉絲感嘆時間的飛逝,「鄭淵潔叔叔怎麼都變成鄭淵潔爺爺了?」
鄭淵潔童話,80,90後的獨家記憶
毫不誇張地說,鄭淵潔是80、90後的獨家記憶。很多人都是追著《童話大王》連載,看著《舒克與貝塔》長大的。
一般的童書作者,在創作之前總喜歡去設想小孩子喜歡什麼,應該知道什麼。然後按照自己的想像,把自己代入到小孩子的視角裡。
而鄭淵潔的寫作,是反過來。他把小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看,當作大人來尊重,這樣一來,寫的故事自然有些超越年齡,卻也真實而真誠。
這位「童話大王」,在別人給我們講述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時,就已經在他的童話裡,埋下了一個真實得稍顯殘酷的現實世界。
在作品中,鄭淵潔經常鼓勵小讀者們不盲從集體和權威,要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以及反抗精神。
上學的時候,鄭淵潔是個很具反叛精神的孩子,就像他筆下的皮皮魯。
早在二年級時,鄭淵潔在寫作文上就有「前科」。
大家都寫過「我的理想」這個經典題目的作文,孩子們紛紛寫什麼科學家、航天員,而二年級時的鄭淵潔,面對這個題目,誠實地寫出了他的理想——當一名掏糞工。
小時候老師教導大家「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班上總有同學在下面偷笑著說「那早起的蟲兒還被鳥吃呢」。小孩子們開玩笑而已,但真敢把這句話告訴老師的,一個沒有。可鄭淵潔偏偏就這麼幹了。
四年級時,他寫了一篇以《早起的蟲子被鳥吃》為題的作文,直接被老師痛罵羞辱。
鄭淵潔這個離經叛道的學生,不僅有個性,更敢於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
後來,鄭淵潔又成為了一位很具反叛精神的父親。
兒子鄭亞旗讀完小學六年級後,鄭淵潔為其辦理了退學,他決定在家裡給兒子上課。家中的一個房間被改成了教室,黑板、講臺和課桌一應俱全。
教材是鄭淵潔自己編寫的,包括法制篇、創新和懷疑篇、性知識篇、道德篇、安全自救篇、寫作篇和數理化篇等。
鄭亞旗在父親看似離經叛道的教育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出色的企業家。
對兒子教育的成功,讓鄭淵潔也想把這套教育方式實行到女兒身上。
但他女兒特別想去上學,鄭淵潔拗不過女兒。後來他想通了,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既然女兒喜歡學校,就應該讓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成長。
之後,他一直支持女兒上學,女兒順利接受中國教育後,被美國六所名校同時錄取,成為家裡的第一個學霸。
許多父母經常抱怨,進入初中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難以溝通。而危險的親子關係往往會導致孩子厭學,自暴自棄,離家出走,甚至結交不好的朋友。
這個時期,訓斥和激怒孩子是最不可取的行為,作為父母,要用耐心與愛陪伴孩子度過特殊時期。
鄭淵潔的教育方式獨闢蹊徑,可能並不適用於每個家庭,但是他對孩子自尊、自信的培養,非常值得父母們借鑑!下面就讓我們來聽聽他的經典語錄!
「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 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如果孩子在某次考試中答題時很有創意,但由於不是標準答案,導致失了分。作為爸爸媽媽,能因此讚揚孩子鼓勵孩子,孩子就可能成為與眾不同的人。如果孩子受到將考試分數看得高於一切的爸爸媽媽的批評甚至責罵,孩子就會調整方向往千人一面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方向成長。
各位爸爸媽媽,如果您的孩子考試成績差,請您一定記住這句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您的孩子身上,絕對有他所在的班上考試成績第一的學生不具有的長處。對於考試成績差的孩子,家庭教育要劍走偏鋒,另闢蹊徑。」 ————鄭淵潔
在現實中,我們往往以成績論英雄。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成績不好,就一無是處,所有的優點也都變成缺點。
性格開朗,被認為是「不踏實不穩重」;
有獨立思考能力,被認為是「叛逆,不聽話」;
仗義大方,被認為是「亂交朋友,是非不分」;
為什麼有的家長這麼喜歡貶低孩子?大概有3個原因。
首先,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所以孩子理應順從家長,罵幾句損幾句沒什麼大不了。
第二,中國家長很看重面子,孩子表現稍不如意,家長認為是給自己丟臉,憋了一肚子火什麼難聽罵什麼。
第三,家長認為貶低孩子其實是在給孩子打氣,只有讓孩子感到氣憤和羞辱才會有動力。如果孩子表現好,家長就會認為這個手段起了作用,如果沒用,則會認為孩子不可救藥,繼續貶低。
有時候,我們自認為貶低對孩子起了效果,讓他們有動力。殊不知,這些貶低就像是慢性毒藥,慢慢腐蝕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壓力不能讓孩子進步」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展翅高飛鵬程萬裡,作為家長,如果將孩子比喻成飛機,真想讓孩子飛行,只能靠推力或者拉力,壓力不能讓飛機起飛,只會讓飛機停在原地,假設壓力過大,飛機還會解體。
您要麼拉著孩子向前走,要麼推著孩子向前走,自上而下對孩子施壓,孩子是不可能向前走的。
我慶幸一件事:我的爸爸媽媽沒有因此對我施加壓力告訴我他們希望我成為作家,他們只是大量給我買課外書,這應該屬於推力和拉力,不是壓力。
說到家庭教育,我將女兒培養成學霸的最大秘訣是,作為父親,在女兒上中小學的十二年間,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我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鄭淵潔
父母過度的焦慮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
電視劇《小歡喜》裡的喬英子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人離婚帶大孩子,什麼也不用孩子幹,只要英子學習好,一句:媽媽全都指望你,道盡英子的壓力。
為了逃離媽媽,填報外地大學,媽媽百般阻攔,終將把英子推向抑鬱、自殺的道路。
當父母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時,孩子所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
父母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用愛和夢想綁架孩子,不願意孩子成為普通人,想贏怕輸的心態,焦慮導致的高競爭意識,這些都像一座座大山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無法輕鬆起飛,更無法勇敢翱翔在廣闊的藍天。
「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路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的晚集。
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年齡不相符的知識,會導致孩子對知識失去興趣。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的知識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鄭淵潔
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所以你可以看見,很多孩子3歲就會了6歲該學的東西,6歲已學完了10歲的知識,似乎學習越早越好、開發越快越好。
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書中曾經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
縱觀很多讓我們豔羨不已的「天才神童」,結局大多讓人唏噓。如果單從學歷上來看,神童們的起跑線確實比別的孩子提前了許多,可是,他們也被過早地剝奪了自由、朋友和原本屬於他們的童年。
這些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的父母將人生的馬拉松賽跑誤判為短跑,拼盡全力贏在起跑線上後,後勁不足,最終敗下陣,貽笑大方。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必擔心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堅持得足夠久,就一定能夠成為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父母別把自己塑造成『犧牲者』的角色」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你為什麼還這樣」,這樣的話,可以迅速讓孩子產生罪惡感,自暴自棄!
從小,我就小心翼翼地維護孩子的自尊。有一次,因為鄭亞旗在家活動,打攪了我的寫作,就讓父親來把兒子接走,可鄭亞旗到了爺爺家,卻不停地打電話給我:「你寫了多少頁了?」我意識到,孩子表面上高高興興去了爺爺家,但內心卻擔心自己是不是拖了爸爸的後腿,所以才不斷地打電話父親寫稿的進度,確定自己對父親的影響。
假如我回答是「你不在家,我寫得更多」,那麼,孩子會不會認為自己是爸爸的負擔呢?想到這裡,我當即決定接回孩子,並告訴他:「你不在,我反而什麼都寫不出來呢!」
兒子回來後很高興,他知道我的童話有那麼多讀者喜歡,而我離了他就寫不出來,他會知道自己的生存是有價值的,因而對生活充滿信心。」
在家中,一些父母會把自己塑造成 「犧牲者」的形象,並經常對孩子說::
「為了你,我多久沒有跟朋友吃過飯了。」
「為了你,我很久沒有去鍛鍊身體,害我現在身體都不好了。」
「媽媽為了你把所有積蓄拿出來買學區房!」
說實話,孩子真沒想被你生下來,也沒想讓你買學區房,還還不都是家長自願的?!
生孩子是成年人的自主行為,在生孩子之前,成年人就該預料到自己會為此付出的責任,並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
你給孩子換學區房,也應該是在深思熟慮下,考慮到最好和最壞結果,再做的決定。
如果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沒有安排好,又對孩子期望過高,甚至把事業上的失意也歸結到孩子身上,這將給孩子帶來極大傷害。
當然,不少家長說這些話的本意並非為了責備孩子,而是想「感動」孩子,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付出,就此努力對待學習。
可實際上,父母的「犧牲者」形象對孩子狀況的改善不會有絲毫的幫助,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負重感。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敏感,會因此產生負罪感,甚至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
在《朗讀者》中,鄭淵潔與父親朗讀了他自己寫的故事《父與子》。
父篇:我的兒子是一頭小豬,這就足夠了,我不羨慕別人的猛虎兒子,也不嫉妒別人家的千裡馬兒子。
我愛我的小豬兒子,如果他是雞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 ,我一樣愛他,一樣讓他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為我是他爸爸。
子篇:什麼是男子漢?我覺得,他首先應該全身心愛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打罵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漢。
我的爸爸雖然是一隻羊,但他是一個男子漢,他知道怎麼愛我。
我有時候偷偷想,假如我的爸爸是老鼠或是雞或是蛇呢?我一準照樣愛他——因為我是他兒子。
鄭淵潔的家庭教育並不是一種可以複製的教育,也不是唯一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但其中的尊重、引導、和陪伴卻是值得鼓勵嘗試的。
我們都愛孩子,但我們不一定懂得如何愛孩子。在當下這種焦慮充斥的社會,我們更需要尋找一種和孩子相處的最佳方式。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不管你什麼樣,父母都會無條件愛你,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堅強的保護殼。
如果教育中缺少了愛,那麼其他都將是空中樓閣。
家長幫(ID:eduujzb):好未來旗下專注家庭教育的新媒體平臺,分享養育觀點,精選教子良方,引領中國家庭教育的認知升級,和百萬家長一起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愛你/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