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我愛我的小豬兒子!我從不羨慕別人家的猛虎和千裡馬兒子!

2020-12-22 騰訊網

本文經授權轉載。

作者:家長幫高考君

昨天,網上曝光了一組鄭淵潔回復網友評論的截圖。

截圖中,有網友評論鄭淵潔:「鄭爺爺,我正在背您寫的文章,累啊」。

沒想到卻收到鄭淵潔「凡爾賽」式回覆:「抱歉,你在背我寫的文章,我卻在玩遊戲。真不應該,我現在就退出遊戲。」

此外,鄭淵潔評論其他網友也頻頻出金句。

網友們大讚,「沒想到鄭淵潔一點架子都沒有,還這麼幽默~~!」

更有許多資深老粉絲感嘆時間的飛逝,「鄭淵潔叔叔怎麼都變成鄭淵潔爺爺了?」

鄭淵潔童話,80,90後的獨家記憶

毫不誇張地說,鄭淵潔是80、90後的獨家記憶。很多人都是追著《童話大王》連載,看著《舒克與貝塔》長大的。

一般的童書作者,在創作之前總喜歡去設想小孩子喜歡什麼,應該知道什麼。然後按照自己的想像,把自己代入到小孩子的視角裡。

而鄭淵潔的寫作,是反過來。他把小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看,當作大人來尊重,這樣一來,寫的故事自然有些超越年齡,卻也真實而真誠。

這位「童話大王」,在別人給我們講述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時,就已經在他的童話裡,埋下了一個真實得稍顯殘酷的現實世界。

在作品中,鄭淵潔經常鼓勵小讀者們不盲從集體和權威,要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以及反抗精神。

上學的時候,鄭淵潔是個很具反叛精神的孩子,就像他筆下的皮皮魯。

早在二年級時,鄭淵潔在寫作文上就有「前科」。

大家都寫過「我的理想」這個經典題目的作文,孩子們紛紛寫什麼科學家、航天員,而二年級時的鄭淵潔,面對這個題目,誠實地寫出了他的理想——當一名掏糞工。

小時候老師教導大家「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班上總有同學在下面偷笑著說「那早起的蟲兒還被鳥吃呢」。小孩子們開玩笑而已,但真敢把這句話告訴老師的,一個沒有。可鄭淵潔偏偏就這麼幹了。

四年級時,他寫了一篇以《早起的蟲子被鳥吃》為題的作文,直接被老師痛罵羞辱。

鄭淵潔這個離經叛道的學生,不僅有個性,更敢於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

後來,鄭淵潔又成為了一位很具反叛精神的父親。

兒子鄭亞旗讀完小學六年級後,鄭淵潔為其辦理了退學,他決定在家裡給兒子上課。家中的一個房間被改成了教室,黑板、講臺和課桌一應俱全。

教材是鄭淵潔自己編寫的,包括法制篇、創新和懷疑篇、性知識篇、道德篇、安全自救篇、寫作篇和數理化篇等。

鄭亞旗在父親看似離經叛道的教育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出色的企業家。

對兒子教育的成功,讓鄭淵潔也想把這套教育方式實行到女兒身上。

但他女兒特別想去上學,鄭淵潔拗不過女兒。後來他想通了,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既然女兒喜歡學校,就應該讓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成長。

之後,他一直支持女兒上學,女兒順利接受中國教育後,被美國六所名校同時錄取,成為家裡的第一個學霸。

許多父母經常抱怨,進入初中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難以溝通。而危險的親子關係往往會導致孩子厭學,自暴自棄,離家出走,甚至結交不好的朋友。

這個時期,訓斥和激怒孩子是最不可取的行為,作為父母,要用耐心與愛陪伴孩子度過特殊時期。

鄭淵潔的教育方式獨闢蹊徑,可能並不適用於每個家庭,但是他對孩子自尊、自信的培養,非常值得父母們借鑑!下面就讓我們來聽聽他的經典語錄!

「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 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如果孩子在某次考試中答題時很有創意,但由於不是標準答案,導致失了分。作為爸爸媽媽,能因此讚揚孩子鼓勵孩子,孩子就可能成為與眾不同的人。如果孩子受到將考試分數看得高於一切的爸爸媽媽的批評甚至責罵,孩子就會調整方向往千人一面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方向成長。

各位爸爸媽媽,如果您的孩子考試成績差,請您一定記住這句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您的孩子身上,絕對有他所在的班上考試成績第一的學生不具有的長處。對於考試成績差的孩子,家庭教育要劍走偏鋒,另闢蹊徑。」 ————鄭淵潔

在現實中,我們往往以成績論英雄。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成績不好,就一無是處,所有的優點也都變成缺點。

性格開朗,被認為是「不踏實不穩重」;

有獨立思考能力,被認為是「叛逆,不聽話」;

仗義大方,被認為是「亂交朋友,是非不分」;

為什麼有的家長這麼喜歡貶低孩子?大概有3個原因。

首先,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所以孩子理應順從家長,罵幾句損幾句沒什麼大不了。

第二,中國家長很看重面子,孩子表現稍不如意,家長認為是給自己丟臉,憋了一肚子火什麼難聽罵什麼。

第三,家長認為貶低孩子其實是在給孩子打氣,只有讓孩子感到氣憤和羞辱才會有動力。如果孩子表現好,家長就會認為這個手段起了作用,如果沒用,則會認為孩子不可救藥,繼續貶低。

有時候,我們自認為貶低對孩子起了效果,讓他們有動力。殊不知,這些貶低就像是慢性毒藥,慢慢腐蝕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壓力不能讓孩子進步」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展翅高飛鵬程萬裡,作為家長,如果將孩子比喻成飛機,真想讓孩子飛行,只能靠推力或者拉力,壓力不能讓飛機起飛,只會讓飛機停在原地,假設壓力過大,飛機還會解體。

您要麼拉著孩子向前走,要麼推著孩子向前走,自上而下對孩子施壓,孩子是不可能向前走的。

我慶幸一件事:我的爸爸媽媽沒有因此對我施加壓力告訴我他們希望我成為作家,他們只是大量給我買課外書,這應該屬於推力和拉力,不是壓力。

說到家庭教育,我將女兒培養成學霸的最大秘訣是,作為父親,在女兒上中小學的十二年間,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我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鄭淵潔

父母過度的焦慮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

電視劇《小歡喜》裡的喬英子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人離婚帶大孩子,什麼也不用孩子幹,只要英子學習好,一句:媽媽全都指望你,道盡英子的壓力。

為了逃離媽媽,填報外地大學,媽媽百般阻攔,終將把英子推向抑鬱、自殺的道路。

當父母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時,孩子所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

父母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用愛和夢想綁架孩子,不願意孩子成為普通人,想贏怕輸的心態,焦慮導致的高競爭意識,這些都像一座座大山壓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無法輕鬆起飛,更無法勇敢翱翔在廣闊的藍天。

「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路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的晚集。

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年齡不相符的知識,會導致孩子對知識失去興趣。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的知識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鄭淵潔

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所以你可以看見,很多孩子3歲就會了6歲該學的東西,6歲已學完了10歲的知識,似乎學習越早越好、開發越快越好。

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書中曾經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

縱觀很多讓我們豔羨不已的「天才神童」,結局大多讓人唏噓。如果單從學歷上來看,神童們的起跑線確實比別的孩子提前了許多,可是,他們也被過早地剝奪了自由、朋友和原本屬於他們的童年。

這些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的父母將人生的馬拉松賽跑誤判為短跑,拼盡全力贏在起跑線上後,後勁不足,最終敗下陣,貽笑大方。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必擔心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堅持得足夠久,就一定能夠成為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父母別把自己塑造成『犧牲者』的角色」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你為什麼還這樣」,這樣的話,可以迅速讓孩子產生罪惡感,自暴自棄!

從小,我就小心翼翼地維護孩子的自尊。有一次,因為鄭亞旗在家活動,打攪了我的寫作,就讓父親來把兒子接走,可鄭亞旗到了爺爺家,卻不停地打電話給我:「你寫了多少頁了?」我意識到,孩子表面上高高興興去了爺爺家,但內心卻擔心自己是不是拖了爸爸的後腿,所以才不斷地打電話父親寫稿的進度,確定自己對父親的影響。

假如我回答是「你不在家,我寫得更多」,那麼,孩子會不會認為自己是爸爸的負擔呢?想到這裡,我當即決定接回孩子,並告訴他:「你不在,我反而什麼都寫不出來呢!」

兒子回來後很高興,他知道我的童話有那麼多讀者喜歡,而我離了他就寫不出來,他會知道自己的生存是有價值的,因而對生活充滿信心。」

在家中,一些父母會把自己塑造成 「犧牲者」的形象,並經常對孩子說::

「為了你,我多久沒有跟朋友吃過飯了。」

「為了你,我很久沒有去鍛鍊身體,害我現在身體都不好了。」

「媽媽為了你把所有積蓄拿出來買學區房!」

說實話,孩子真沒想被你生下來,也沒想讓你買學區房,還還不都是家長自願的?!

生孩子是成年人的自主行為,在生孩子之前,成年人就該預料到自己會為此付出的責任,並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

你給孩子換學區房,也應該是在深思熟慮下,考慮到最好和最壞結果,再做的決定。

如果自己的時間和生活沒有安排好,又對孩子期望過高,甚至把事業上的失意也歸結到孩子身上,這將給孩子帶來極大傷害。

當然,不少家長說這些話的本意並非為了責備孩子,而是想「感動」孩子,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付出,就此努力對待學習。

可實際上,父母的「犧牲者」形象對孩子狀況的改善不會有絲毫的幫助,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負重感。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敏感,會因此產生負罪感,甚至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

在《朗讀者》中,鄭淵潔與父親朗讀了他自己寫的故事《父與子》。

父篇:我的兒子是一頭小豬,這就足夠了,我不羨慕別人的猛虎兒子,也不嫉妒別人家的千裡馬兒子。

我愛我的小豬兒子,如果他是雞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 ,我一樣愛他,一樣讓他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為我是他爸爸。

子篇:什麼是男子漢?我覺得,他首先應該全身心愛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打罵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漢。

我的爸爸雖然是一隻羊,但他是一個男子漢,他知道怎麼愛我。

我有時候偷偷想,假如我的爸爸是老鼠或是雞或是蛇呢?我一準照樣愛他——因為我是他兒子。

鄭淵潔的家庭教育並不是一種可以複製的教育,也不是唯一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但其中的尊重、引導、和陪伴卻是值得鼓勵嘗試的

我們都愛孩子,但我們不一定懂得如何愛孩子。在當下這種焦慮充斥的社會,我們更需要尋找一種和孩子相處的最佳方式。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不管你什麼樣,父母都會無條件愛你,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堅強的保護殼。

如果教育中缺少了愛,那麼其他都將是空中樓閣。

家長幫(ID:eduujzb):好未來旗下專注家庭教育的新媒體平臺,分享養育觀點,精選教子良方,引領中國家庭教育的認知升級,和百萬家長一起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愛你/早安

相關焦點

  • 爸爸為兒子造三球儀,惹眾人羨慕:別人家的父母,從沒讓我失望過
    網友們看了之後,羨慕不已,都說這就是典型的 「別人家的爸爸」。還有人感慨道:有這樣的父母,不愁以後孩子會不求上進。深以為然。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所有孩子的模仿能力,都比奧斯卡影帝影后出色一千倍!」許多城市家長看著這兩個「別人家的孩子」,羨慕嫉妒的同時,不免在心底疑惑:論條件,自己能給孩子的,肯定不比何家兄弟差,怎麼自家孩子和別人差距就這麼大?到底是怎樣的教育方法,讓這兩個農村孩子打破了教育資源壁壘,實現了階層跨越?
  • 「童話大王」鄭淵潔:兒子小學輟學,女兒全額獎學金被6所名校錄取
    曾經全天下小孩曾經都羨慕一個叫鄭亞旗的男孩,因為他有一個叫鄭淵潔的爸爸。很多人都認為,有這麼好的家庭條件,子女一定都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吧!可實際上,鄭淵潔的一雙兒女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兒子鄭亞旗讀到小學就輟學,女兒考上美國名校。在鄭淵潔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魅力。
  • 「我最愛我女兒,但只給兒子買房」,重男輕女的想法,與愛無關嗎
    也不用考慮給女兒買房子的事,但是如果是兒子這些就都要考慮了。甚至有女兒的父母也這麼覺得,感覺有種鬆口氣的感覺,即使自己活得沒有別人優秀,也仿佛找到了理由。可是坐在其中的小梅卻沒有參與這個話題,別人說她厲害,生個兒子,但是小梅也只是笑笑。羨慕別人家有女兒活得輕鬆,這本身難道就不是一個問題所在嗎?
  • 三毛:我一生都在等待父親欣賞我
    可是母親卻說,她不愛看姜文演的戲,她最愛看王志文演戲。姜文說:「我考上中戲她也不高興,我買了房她也不願意住,我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高興。」在這段親子關係裡,姜文一直期待能得到母親的認可,可直到母親去世,他也沒有等到母親的一句肯定。
  • 童話大王鄭淵潔:有撒貝寧的地方我都不去
    鄭淵潔對父親說:我一個人可以把《童話大王》寫多少年呢,只要你和媽媽一直活著,我就一直寫。父親回答: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鄭淵潔笑了,說:那我到那時候給你印名片,正面就印鄭洪升,反面印個千年老妖。80年代初,鄭淵潔不再做工人,而是當起了編輯。
  • 「童話大王」鄭淵潔讓兒子離開學校,堅持自己教育,如今成這樣
    鄭淵潔和皮皮魯的名字,伴隨了很多孩子的童年時代,成為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鄭淵潔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其筆下的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和羅克在中國擁有億萬讀者,連成年人也被吸引,其童話被譽為「適合全家人的閱讀」。
  • 「這是我兒子家,憑什麼不讓我住!」兒媳:自作自受
    林蕭的婆婆只疼愛自己的小兒子,不管有什麼都會只想著小兒子,對於大兒子是一种放任的態度。 所以在林湘和丈夫結婚之後,兩個人面對這樣的婆婆,夫妻兩個人也是決定即使在外面租房子住,也不想和婆婆住在一起。
  • 「童話大王」鄭淵潔讓兒子退學,自編10套教材親自教,兒子現狀
    這個人就是中國的「童話大王」鄭淵潔,還記得鄭淵潔小學就退學的兒子嗎,不少人會疑問他兒子的現狀究竟如何?許多家長在一開始聽到鄭淵潔的這種教育理念時會大為吃驚,甚至還會驚嘆到:不是就是毀了孩子的一生嗎?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嗎?
  • 「鄭爺爺,我不想結婚」,65歲鄭淵潔的調皮回復,暖哭了上萬網友
    看著鄭老和網友們的互動,隔著屏幕都能夠感受到一股活得通透的氣息。難怪有人說,60多歲的鄭老卻有著6歲兒童的心智。有位讀者訴苦說,自己的生活過得悶悶不樂。鄭老直接對他說,來我微博找快樂,快樂不容易生病。翻開鄭老的微博,滿屏都是他寫的童話故事中可愛的人物形象,輕鬆、歡快、活潑又有愛,一進來就讓人倍感輕鬆,仿佛所有的壓力在這瞬間煙消雲散。
  • 領養白人孩子的非洲父親:別人都以為是我綁架了我兒子
    現在這裡有一位黑人男子,我懷疑他正在綁架一位白人小孩」。彼得懷中的孩子受到了驚嚇,他輕輕拍著小兒子的頭,安撫他說:「沒事的,爸爸不會有事的。」 ▲圖源:BBC彼得在兩個養子面前是一個溫柔的慈父,孩子們也很喜歡他。他給這兩個無家可歸的孩子提供了一個窗明几淨的家和優質的教育。
  • 「我兒子又要爸爸了,你到底什麼時候娶我?」「我已經娶了別人」
    或者說自己帶著孩子,再婚只是想給自己孩子找個依靠,自己和孩子不至於孤苦伶仃。 總之,種種目的,各有各的不一樣。也不能說誰錯的,誰對的。每個人都為了自己而活,總不是想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嗎? 很多自己帶著孩子的二婚女人,她們再婚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 兒子要求我化妝去接他放學:你怎樣愛自己,別人就會怎樣愛你
    我以為這就是偶爾的一道風景線,沒想到兒子要求我下班接他的時候要化妝!這讓我想到了那個精緻的女人,原來孩子年紀再小也渴望自己的媽媽打扮得精緻、得體、漂亮呀! 1.
  • 鄭淵潔最讓人羨慕的,不是身家過億,不是多套房產……丨百家故事
    網友:「鄭爺爺,在我不能理解和原諒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該怎麼辦?」鄭淵潔:「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和原諒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改變它。」鄭淵潔說,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1985年春節,鄭淵潔按照慣例帶著兒子鄭亞旗,乘坐火車返回山西老家過年。
  • 王為念淚奔:我不與前妻復婚,兒子終於理解了我
    當王為念拍完《楊家將》回家時,兒子已出生20多天了。當時王為念才24歲,沒有做父親的心理準備。看到兒子的第一眼,他竟悲觀地想:這個小生命到來是個累贅,會牽扯自己多少精力,以後還怎麼拍戲呀?妻子善良賢惠,理解王為念內心的追求,全力支持他拍戲,從不讓家務和兒子讓王為念分心。
  • 兒子隨別人的姓,雖然我是孤兒,難道我就應該不計較嗎?
    兒子隨別人的姓,雖然我是孤兒,難道我就應該不計較嗎?我叫王建國,今年34歲,是個孤兒,聽院長說在我3歲左右的時候就被遺棄在孤兒院門口,我是在孤兒院長大的,18歲那年我告別了孤兒院,離開家鄉去城裡打工,沒有文憑沒有技能的我只能做一些髒活累活。
  • 「童話大王」鄭淵潔:堅持不讓兒子上學,成年後,現狀讓人意外
    1976年,剛剛退役的他當了一個工人,每天就幫人家看水泵,因為這樣的日子太乏味了,所以鄭淵潔又想到寫點東西來打發時間,最開始,他靠寫一些零散的詩歌來賺點稿費,第二年,他正式開始創作皮皮魯、魯西西、大灰狼羅克、舒克和貝塔等童話故事,有意思的是,這本童話故事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皮皮魯的原型就是他年僅2歲的兒子。
  • 「童話大王」鄭淵潔,為何堅持不讓兒子上學?其子現狀如何了?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出了一位「童話大王」,他叫鄭淵潔,1955年出生,父母都是高幹,祖輩也都是醫生,可以說,他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但是鄭淵潔從小就不走尋常路,小時候鄭淵潔就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小學四年級是因為寫了一篇《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而被學校開除,後來就開始在家裡自學。
  • 我和孩子聊聊《尖叫.我的兒子皮卡》
    那一聲尖叫——我和孩子聊聊《尖叫.我的兒子皮卡》他的出生充滿傳奇色彩,一出生就充滿了懸念,卡在那裡怎麼也不肯出來。在醫院裡他是個安靜的「乖娃」,一回到家,卻突然變成了一個令人煩躁的「夜啼郎」,他愛聽哥哥撕報紙的聲音,他一旦抓住任何他喜歡的東西,他就會不放,直到不感興趣才放手。有一天,天快要下雨了,但遲遲不下。皮卡一著急就尖叫了一聲,他的尖叫聲把雨叫了下來, 從此皮卡喜歡上了尖叫。從降生的那一刻,他就開始為這個世界不停地創造有趣的故事 。
  • 鄭淵潔之子、小學畢業生、CEO、女兒奴…|鄭亞旗的「脫軌」人生
    1995年,鄭淵潔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把小學畢業的兒子鄭亞旗帶回家,自己教。這在當時,甚至是現在,都是一件叫人難以接受的事,但鄭淵潔義無反顧的做了。「火車風馳電掣,氣吞山河,但是終生只能在別人為它設定的軌道上行走,不能越雷池半步。與其轟轟烈烈走老路,不如戰戰兢兢走新路。要想顛覆,必須脫軌。」
  • 「婆婆,你兒子結婚憑什麼讓我買房」「兒子,不答應就和她離婚」
    奧斯丁曾說:「幸福的夫妻,一定要懂得即使表達對對方的愛,否則就不會幸福」。丈夫和妻子在婚姻中不僅要愛對方,及時溝通,還要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雨婷是家裡的獨生女。長相出眾,工作優秀,而且各方麵條件都不錯,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小公主。可是她的丈夫李海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