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愉見財經
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見財經
「愉見財經」交流群裡有個群友,最近他的一張某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被降額了。他覺得很神奇也很生氣,因為這張卡根本就是他的閒置卡,一張扔在抽屜裡一年只刷6次以免年費的備胎卡——對,幾乎不用。
卡片莫名被降額,自尊心上總歸是有些不爽的,他抱怨說這銀行的風控是不是傻。他從來都按時還款,甚至連卡都不用,能產生啥風險?
其實不止是我群裡的這個持卡人。疫後期間,多家銀行的信用卡中心都挺難的,發卡也難、收入也難、風控也難。其中的一個表徵是,的確有那麼個別幾家股份行,最近是在悄悄調降一批持卡人的額度。
對「疑似風險人群」降額是一種風控措施,同時監管也要求銀行嚴格信用卡授信管理。這兩點都很好理解。
可讓外界難以理解的是,為啥我這群友的確不屬於「疑似風險人群」,也被降額了呢?
群裡還有些業外朋友的邏輯是,既然信用卡中心最近營收吃力,難道不應該乾脆多給些額度促使大家去消費消費刷刷卡嗎?
不是這樣的。下文慢慢來說。
很多朋友有一個誤解,認為信用卡的額度擺在那裡,你如果不用,銀行也就沒提前給錢。你一沒佔用他的資金,二也沒讓他承擔風險,所以那些用不著的額度,反正對銀行而言也是零成本的,只要你信用OK,銀行給額度,簡直不給白不給嘛?!
我就聽到過不少持卡人的論調,說哪家銀行給他們的額度最高,他們就用哪家的卡。額度高,比如說出去「我有一張50萬的信用卡」,一則大概是能讓某些卡友自我感覺棒棒噠,二則也的確讓他們偶爾要刷大額時比較方便。
於是很多銀行為了拉動發卡,試圖吸引客戶的元素裡頭,額度總是其中一項。
儘管人群裡,大部分人其實根本刷不到自己的額度上限。比如信用卡額度5萬,每月花花也就幾千塊。
但「愉見財經」想站在銀行角度解釋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內情:你們刷不掉的那些冗餘額度,也在吃銀行的成本/資本。因為批給你所有的額度,相當於就是給你的授信,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規定,都是要計提資本的,哪怕你並沒有用足、甚至用都沒有用。
對不少銀行而言,最寶貝的可就是資本金了,他們把資本充足率低下叫做「缺血」,一聽這用詞就可想而知資本之精貴。因為資本是否充足,決定了他們還能放多少貸,撬動多少生息資產,這些才是最後帶來利潤的。
在商言商,站在要收入、要利潤、要經營效益的角度,信用卡中心喜歡什麼?他們顯然最喜歡信用優質的持卡人多用循環啊、分期啊這樣的產品,來產生利息收入,他們管這個叫「重資產」,重資產佔比多少也是他們關心的一個指標。再者,就算持卡人不用分期等這類產品,但如果能多刷卡,卡中心好歹也能問商戶要一點手續費收入。
由此,批給你了,你又長期用不掉的額度,對銀行而言就是「不會產生利潤,還白白計提資本」。說白了,這些額度在銀行的角度,就是某種「經營效率低下」。
在業內呢,有些銀行的卡中心(通常是某幾家國有大行),反正母行資本規模也很大,沒多苛刻於信用卡這小頭業務的消耗(對某些大行而言,相比對公業務批發業務,信用卡簡直就像「大商場B1的小賣部」),卡中心問母行拆資金手腳也能放開些。銀行心知肚明額度高能討好持卡人(當然必須在滿足監管剛性約束的情況下),所以不少持卡人更容易在那一兩家大行拿到高額度信用卡。
但有的銀行表面上就比較「摳門」了。就像業內老是討論,某股份制銀行給的額度不行啊(嗯,就是LOGO紅紅、剛發財報的那家)。比如隨便換另一家股份制銀行,妥妥能辦出5萬額度的信用卡,在這家「摳門」的股份行,竟然額度只給了2萬(此處配黑人問號臉)?
但大家如果有興趣翻翻財報,會發現他家的資本產生效益能力更高。他家股價雖然這會縱向看都跌破位了,但橫向對比同業,PB還是人家的兩倍,這就很說明問題。
說遠了扯回來。當大家了解了持卡人用不掉的額度,對銀行而言也是有成本的、還是經營效益低下的,那麼文章開頭,那群友的「備胎卡」被某股份制銀行調降了額度這事兒,也便容易理解了。
「愉見財經」從這家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相關人士那裡摸出來他們最近的經營策略,其實已經有了調整,其中很要緊的一項就是「精益成本」,這是市場環境不佳時企業節省開支的慣用做法,用大白話說就是「能省則省」。
所以沒必要的額度,也得想辦法省點兒。
尤其是,現在的階段本身特殊,疫後逾期的還款本來就比日常多,壞帳也可能多一些,因此銀行們的風險計提本來就用得更多了,資本資源緊繃繃,當然更是要「能省則省」咯!
「愉見財經」在上周的深度文章裡其實已經給大家交代了背景:銀行信用卡中心近階段的經營挺不容易的。
- 一來,疫情導致餐飲、購物、電影、旅行等場景瀕臨寒冬,本來這些就是信用卡促發卡量、拉交易量的核心場景,現在勢必會導致發卡量快速下跌和交易量快速萎縮。
- 二來,一些持卡人的收入受了疫情影響而無法按時還款,一些合作商戶因為無力運營而倒閉,無法為分期客戶繼續提供服務,導致客戶集中投訴和掛帳,還有一批羊毛黨乾脆利用疫情為藉口,也拖延還款了。這些也導致信用卡中心的逾期資產增多,不良率上升。(其實銀行的信用卡中心還算好的了,市場上的那些個消費金融、現金貸、APP借款,情況更不樂觀。)
- 三來,本來有壞帳了就去催收呀。但現在銀行的直催團隊除了「友情提醒」請對方及時還款外,話術都不敢生硬,在當前的「抗疫為大」、「誰窮誰有理」、「都怪銀行額度給太多導致持卡人過度消費」的壓力性輿情環境下,生怕觸怒了持卡人的神經搞什麼投訴;外催團隊雖然話術上不需要太禮貌或客氣(悄悄爆個料,他們還會打著律師事務所的名義打電話,試圖把持卡人唬住乖乖還款),但畢竟也比以前收斂了很多;再加上,疫期很多小區都是封閉式管理的,這也使上門催收成了mission impossible。
- 四來,銀行作為國資佔比最高的金融企業,本來也有社會責任要履行,本也要對受疫情影響的客戶們網開一面,乃至花自己的成本進行支持。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看看銀行的「精益成本」策略,就很好理解了。
至於有人會想:「既然信用卡中心最近營收吃力,難道不應該乾脆多給些額度促使大家去消費消費刷刷卡嗎?」不是這樣的。
第一,銀行最喜歡的不是給你很多額度備用(那是免息的),而是向你推「萬用金」之類的產品(那是有息的)。我自己就經常接到信用卡中心營銷電話:「夏女士,基於你信用良好,我行給你準備了一筆X元的萬用金,請問您需要……」
第二,持卡人如果真有大額消費需求,可以打電話或在APP上臨時調額。有些信用卡中心本身也很靈敏,比如接收到持卡人境外消費的信息後,判斷持卡人正在出國旅行買買買,也會自動調高臨時額度,順便再推送你個「分期優惠」的促銷政策。
臨時額度嘛,臨時的呀,事後即收回的,也就不再對此計提資本了。
當然除了「精益成本」的考量外,嚴格授信管理、風險管控,也是銀行信用卡降額的另一個動因。前者通常參看持卡人的「額度使用率」,後者則會參看「徵信情況」、「還款情況」、「消費習慣」、「風險模型」等。
「愉見財經」最近和某信用卡中心風險管理部門的同事聊天,他的感覺是,信用表現中除了「好人」和「壞人」,其實還有一批「中間人」。
「好人」是那種正常刷卡還款不會逾期也從沒想過要賴帳的人群,甚至還有強迫症一般擔心自己漏還了哪張卡片,視徵信如珍寶;「壞人」是鑽空子想擼口子想賴帳或就是想套現的人群;而「中間人」則要看環境,他們通常是一批自律性比較差的人,沒有外部環境刺激,他們就是好人,能正常還款,但如果有環境刺激,比如過度消費的引誘,又比如出現了受疫人群關懷政策,或者是疫情略導致他們收入出現波動(但並不至於還不出錢),這批人就很容易變壞。
我在一個月前的《羊毛黨拿疫情當幌子:裝困難戶,騙延期還貸、騙減免息費》一文裡就描述過在當下特殊環境裡的壞人和變壞的人。其中有個特別奇葩的真實案例是,有持卡人致電信用卡中心,宣稱封城了影響了工作和收入,沒錢還款了,但旋即又要求臨時提額(提額申請未獲通過),還刷卡購買了一隻近萬元的名牌手錶……
要防「壞人」,要防「中間人」變壞,以及還有一批本身信用不錯的持卡人,是真實因為受到疫情影響而暫時無力還款了。那麼在這資產質量管控比日常更難的特殊時期,銀行調低額度的另一種考量,也是風險管理。少給額度少壞帳。
另一頭,其實監管早前也管過銀行們信用卡額度給得不審慎的問題。前兩年銀行們家家發力零售,於是信用卡發卡量也是激增,額度也難免有給高。
此前,北京銀保監局印發《關於加強銀行卡風險防控的監管意見》,指出當前銀行卡業務面臨的信用卡授信不審慎等突出風險問題,要求各銀行嚴格信用卡授信管理、加強銀行卡交易監控。
最後提一嘴,那降額就降額吧,還符合監管對於「嚴格信用卡授信管理」的要求,為啥有些銀行會「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明明降了一大批卻說成「個別」,不願意外界發現他們的策略呢?
「疫情當前,企業原本就困難,XX銀行信用卡還突然無故降額,本來30000的額度,一下降了一萬!疫情期間國家已經要求過銀行給我們支持,難道XX銀行就這樣無視政策要求嗎?我要投訴,要求立刻恢復額度!」
這是「愉見財經」從某投訴平臺獲悉的其近日收到的一則金融消費者投訴。一名自稱從事餐飲行業的小企業主,自述受疫情影響後又被信用卡降了額度,並且很是時機地選擇了「3.15」這種敏感的日子進行投訴。
聽說,前兩天當3.15疊加疫情防控阻擊戰,類似的投訴有很多。
以上這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銀行寶寶們說他們也是心裡苦,客戶不敢得罪,怕被投訴,也怕負面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