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看一本網絡小說時,如果主角非常善良,總是想著「以德報怨」「能幫一點是一點」諸如此類的品質,我們多半會在心裡吐槽,這是什麼聖母?!然後對這樣的角色嗤之以鼻,其實對於「善良」和「聖母」,作為讀者,我們心裡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首先要區分的,其實是「聖母」和「聖母婊」的區別。遇見乞丐,聖母是可憐同情他,並且把自己的錢給他;聖母婊是可憐同情他,然後把別人的錢給他。這種「聖母婊」被罵沒什麼好冤的。
作為網文讀者,追求的大都是一個「爽」。只要主角沒有做到對自己有好處的事甚至是做了一點有損自己好處的事,都會被噴。這其實是讀者對主角的不滿意,我們都喜歡看復仇的爽快戲碼,就像看魏瓔珞一樣,誰惹了她都要報復回去。
其實大部分讀者罵的,並不是主角是好人,亦或是主角是一個真聖母。主角善良一點沒問題,但不能好人沒好報。主句的善良。如果能換來好的結局,那自然是受讀者歡迎的。相反,如何主角一直善良,卻一直被坑。很多小說裡,為了表現主角的善良,都採用讓主角被坑,還不長記性,下次還要跳這種坑,從而「以德報怨」。這樣小說,不被讀者罵才是奇怪。
那在小說裡,什麼樣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畢竟因為主角的善良,最後的結局往往是農夫與蛇的故事。星星認為善良也是要有辨析能力的,把一條蛇放進懷裡企圖溫暖它,這不是善良,是不想活了。主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被坑過一次後,第二次直接報仇,這樣的情節,讀者也不會罵。
為什麼小說角色善良會被罵聖母,跟作者的文筆和讀者的理解能力有關。一些作者因為文筆有限,把主角從「聖母」寫成了「聖母婊」。讀者也因為理解能力的不同,把一些善良的行為看做是「聖母病犯了」。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讀者在看小說的時候,愛把自己代入為主角。在看網文的時候,讀者們往往抱著一種消遣的心態,追求的也是快節奏,對於比較「慢節奏」的善良就沒有那麼大的包容性。所以讀者往往喜歡主角能殺伐果斷,劇情可以酣暢淋漓。鑑於讀者喜歡把自己代入主角,那麼可以說讀者不喜歡的並不是「善良」或者「聖母」,讀者不喜歡的只是不利己的善良。
小說裡的主角因為善良而被罵聖母,最大的願意還是作者的劇情設定沒安排好。有句話說得好,「在不危及自身利益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可以善良一輩子」。有寫小說裡的善良,就不太符合現實邏輯。要麼死深仇大恨也可以轉眼就原諒,要麼是前期心狠手辣,後面突然開始善良,這樣情節讀者當然會接受不了。就算要做一個好人,也要交代清楚背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