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白酒指數迭創新高,白酒江湖的「機構勢力版圖」已與過去大不相同。
本刊記者 易強/文
「喝酒」行情是否已經見頂?這個問題由來已久。
過去四年(2016年四季度以來),在持續不斷地爭論聲中,不同的機構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與選擇。其中的對錯得失,只有選擇者本身及其利益相關者清楚。於旁觀者而言,由於機構屬性、資金屬性並不完全相同,收益率高低或許不該是予以置評的唯一標準。
拋開對錯得失不論,投資者不難看到的是,在各種資金、各種觀點的角力過程中,中證白酒指數(399997.SZ)已經迭創新高,而白酒江湖的「機構勢力版圖」已與過去大不相同。
從數據上看,QFII幾近退出,社保基金也是退避三舍,陸股通則橫空出世,從2018年開始,聲勢一度壓過公募基金,直至2020年三季度,後者才扳回一城,雙方勢均力敵,險資、券商集合理財及陽光私募逐漸做大,儘管勢力仍然弱小,卻不可小覷。
由於陸股通、陽光私募都是交易愛好者,而交易決定價格,因此,「機構勢力版圖」生變帶來的結果是,相關交易更加活躍,市場波動更加明顯。
Wind資訊顯示,2016年,上證指數日均換手率(基於自由流通股本,下同)為1.83%,中證白酒指數為2.08%,後者是前者的1.14倍,2017年是1.27倍,2018年——陸股通聲勢壓過公募基金那一年——升至1.59倍;2019年是1.45倍,2020年(截至11月30日)是1.52倍;其中,在四季度,後者(4.47%)竟然達到前者(1.53%)的2.92倍。
目前暫無跡象表明,陸股通、陽光私募等愛好交易的投資者有淡出白酒江湖的趨勢。這意味著,與四年前可能只關注白酒類股票的「投資價值」相比,現在的投資者或許同時更要關注交易本身。
QFII淡出江湖
先說QFII。三季度末,在中證白酒17隻成份股中,QFII重倉的僅有一隻,即迎駕貢酒,持有320萬股,是後者第四大流通股股東,其時市值0.65億元;而且重倉這隻股票的,也僅有一家QFII,即韓國銀行。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季度之前,未有任何一家QFII重倉迎駕貢酒。
從過去四年的數據來看,QFII重倉成份股最多的季度是2016年三季度至2017年一季度,一直是7隻,自2017年二季度至2018年二季度一直是6隻,2018年三季度降至5隻,四季度降至3隻,2019年一季度末又回到5隻,然後是逐季減少。2019年二季度至2020年三季度,各季末QFII重倉的成份股數量依次是5隻、4隻、2隻、2隻、3隻、1隻。
在QFII淡出的過程中,標誌性事件應該是2019年三季度徹底退出貴州茅臺——中證白酒成份股中的老大——的十大流通股名單。截至2020年三季度,已經連續五個季度沒有一家QFII重倉這隻股票。
歷史上,QFII第一次進入貴州茅臺十大流通股名單是在2005年四季度。2014年,QFII對這隻股票的鐘愛到達頂點,一度出現4家QFII同時出現在後者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上的盛況。
以QFII重倉中證白酒成份股的市值計,2016年三季度末合計為185.44億元,佔到中證白酒成份股總市值的2.44%,此後逐季下滑,依次是1.87%、1.77%、1.63%、1.66%、1.23%、1.22%、1.09%,2018年三季度末第一次低於1%,2019年三季度末第一次低於1‰,2020年三季度末僅為0.17‰,甚至不如陽光私募。
「侵略者」陸股通
與QFII的消極態度相比,陸股通——即北向資金——則顯示出強大的侵略性。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陸股通已重倉14隻成份股。事實上,由於在中證白酒17隻成份股中,有3隻並非滬股通或深股通的買入標的,重倉14隻已是陸股通可以做到的極致。
就過去四年而言,陸股通整體上一直處於增持狀態。
2018年四季度末,當QFII重倉的成份股數量由2016年三季度的7隻降至3隻時,同期陸股通則由2隻增至11隻。
2016年至2019年,陸股通重倉市值佔比也呈穩步上升趨勢,各年末陸股通所持成份股市值依次為283.93億元、695.87億元、909.19億元、1925.72億元,依次佔到成份股總市值的3.34%、4.13%、6.88%、7.26%。
不過,這一趨勢在2020年三季度被打破。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末,陸股通重倉市值為2369.96億元,佔比7.31%,2020年三季度末重倉市值為2503.31億元,有所提高,佔比卻降至6.44%。
之所以重倉市值增加、佔比卻下降,是因為同期中證白酒成份股的整體市值——作為分母——的增長速度更快:陸股通重倉市值的增幅為5.63%,同期整體市值則由3.24萬億元增至3.89萬億元,增幅達到20.06%。
陸股通重倉市值增幅之所以落後於整體增幅,原因之一在於期間其不少重倉股都被減持。例如,三大重倉股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分別被減持了551.29萬股、7623.72萬股、1625.91萬股,減持比例分別為5.19%、23.91%、17.38%。
從數據上看,陸股通在三季度的減持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因為隨後上演了一波「喝酒」行情。而從後續的發展來看,陸股通的減持動作很難說是一種短期倉位調整還是一種方向性趨勢的體現。
以上述三大重倉股為例,陸股通在四季度(截至11月30日)進一步減持了519.31萬股五糧液、1289.37萬股洋河股份,但增持了33.19萬股貴州茅臺。
公募的退卻與反擊
接下來說公募基金。在諸多機構類型中,公募一直是白酒的擁躉者。不過,從過去四年的數據來看,公募也曾對行情——同時也是對白酒的估值——有過疑慮,以致一時大意,在2018年下半年被陸股通搶走不少份額,直至2020年三季度才扭轉局面。
2016年三季度末,公募重倉的中證白酒成份股是15隻,同年底增至17隻,此後直至2020年三季度末,在長達16個季度的時間裡,除了有兩個季度(2017年一季度及2018年三季度)重倉品種為16隻外,其餘14個季度都是17隻。
以持倉市值計,2016年至2019年,各年底公募持倉市值合計依次為378.82億元、1119.13億元、725.97億元、1779.76億元,佔同期所有成份股總市值的比重依次為4.45%、6.63%、5.50%、6.71%。
之所以在這裡取年度數據,而非季度數據,是因為公募基金一季報及三季報只披露十大重倉股數據,中報及年報的持倉數據才較為完整,這是公募持倉數據與其他機構的不同之處。
對比上述陸股通的數據不難看出,2018年年末,當公募持倉市值同比下降35.13%時,陸股通持倉市值卻增長了30.66%。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陸股通在白酒板塊的影響力完全超過公募。由於陸股通的交易頻率大概率超過公募,因此,儘管在2018年年底之前,陸股通的持倉市值低於公募,其影響力其實早已不在公募之下。
直至2020年上半年末,陸股通的權重仍然超過公募。
不過,到了三季度,公募奪回一些版圖,其權重——儘管只披露了重倉股數據——終於超過陸股通,期末公募持倉市值為2862.77億元,陸股通為2503.31億元,佔比分別為7.37%及6.44%。至於四季度這一格局會否打破,仍是未知之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募投資組合中,就最近四年而言,白酒的權重總體也是呈上升趨勢。
2016年至2019年,期末公募所持A股總市值依次為14796.09億元、16582.68億元、14575.70億元、24210.41億元,其中所持中證白酒成份股市值佔比依次為2.56%、6.75%、4.98%、6.71%。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公募所持A股總市值為38746.40億元,其中所持中證白酒成份股市值佔比為7.39%。
社保出,私募入
再看看社保基金。從數據上看,從2017年二季度開始至2018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對白酒的興趣大幅下降,其後雖有所提高,但始終沒有回到四年前的水平。
2016年年底,在中證白酒17隻成份股中,社保基金是9隻股票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之一,至2017年年底降為2隻,其後雖然一度最高回到6隻,但後來逐漸淡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僅是1隻成份股——順鑫農業的十大流通股股東之一。
持倉市值方面,2016年至2019年,期末社保基金所持成份股總市值依次為50.42億元、4.14億元、13.50億元、18.77億元,2020年三季度末為7.57億元。
與社保基金消極淡出的態度相比,同期險資、券商集合理財及陽光私募的態度正好相反,整體呈現積極介入的趨勢。
險資方面,2016年年底持倉市值為26.59億元,至2019年年底增至55.01億元,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增至137.77億元。券商集合理財方面,2016年年底為6.93億元,2019年年底為76.02億元,2020年三季度末增至134.58億元。陽光私募方面,2016年年底為4.48億元,2019年年底為93.96億元,2020年三季度末增至156.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