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摘要:兩部經典抗戰劇,《亮劍》裡的山本特工隊,《雪豹》裡的竹下俊特戰隊,哪個更像歷史上真實的日軍特種部隊?
圖1:《亮劍》裡的日軍特種部隊——山本一木特工隊
《亮劍》和《雪豹》是兩部頗受好評的抗戰劇,甚至被捧為經典。在這兩部劇中,不約而同都出現了日軍的特種部隊,一個是山本一木的特工隊,另一個則是竹下俊的特戰隊,那麼這兩支哪個更像歷史上真實的日軍特種部隊?
先說特種部隊的祖師爺,巧得很,山本一木和竹下俊都是在德國學習的特種作戰,尤其是山本,還是什麼慕尼黑特種兵學校畢業的。可能是德軍特種部隊在戰爭中表現非常搶眼,營救墨索裡尼的「橡樹行動」,阿登反擊中喬裝美軍的「格裡芬行動」,還有那位讓盟軍無比頭大的「歐洲最危險的男人」德國特種部隊指揮官,黨衛軍旗隊長(相當於上校)奧託·斯科爾茲內,更是大名鼎鼎,所以想當然認為特種作戰就像閃擊戰一樣是德軍的拿手好戲,當然要師從德國了。
但是,現代軍事意義上的特種作戰,真正的開山鼻祖是英國。1940年6月,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真正具有現代軍事意義的特種作戰部隊——「哥曼德」(英文:Gommand),哥曼德的原意就是突擊隊。正是哥曼德在歐洲大陸、北非頻繁活動,讓德軍吃了不少苦頭,這才讓德軍也效仿哥曼德,於1943年成立了「弗雷登塔爾」部隊,指揮官就是斯科爾茲內。
圖2:德軍特種部隊最著名的指揮官黨衛軍旗隊長斯科爾茲內
所以,德軍的特種戰基本上就是克隆英國的,在戰前就更沒有設立什麼特種兵學校了。至於日軍的特種部隊也不是向德國或者英國學的,而完全是當年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根據中國戰場的情況,無師自通搞出來的。
再說武器,山本的特工隊和竹下俊的特戰隊,又不約而同都是美制M3衝鋒鎗。這就有點匪夷所思的味道了,因為M3衝鋒鎗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的1942年才開始研製,1943年才開始量產,真正大量裝備是在1944年了。《亮劍》裡的年代還比較明顯,山本特工隊首戰楊村,是在百團大戰之前,也就是在1939年左右,M3根本都沒問世,山本是從哪裡搞來的?《雪豹》的年代相對含糊,竹下俊特戰隊出場應該是在抗戰後期。這時日軍在戰場上已經節節敗退,而且和美軍作戰基本上都是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動不動就是全員玉碎,大量繳獲美軍的M3再運回國,發到竹下俊的特戰隊,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圖3:山本特工隊裝備清一色的美制M3衝鋒鎗
就是要用衝鋒鎗,完全可以用德國的啊,MP18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花機槍」,1930年代中國軍隊就有大量裝備,德國也有不少出口,日軍無論是繳獲還是自己從德國購買,都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嫌MP18太老舊,德國更新型的衝鋒鎗有經典的MP38,以日本和德國的同盟關係,小批量引進也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日軍採用德國武器也是一點沒毛病的。
再退一步,就是要用美制衝鋒鎗,可以採用湯姆森,1920-1930年代美國也曾出口過不少湯姆森,中國軍隊也有裝備,當年孫中山的衛隊就是裝備的湯姆森,讓攻打總統府的陳炯明部隊吃了不小的苦頭。
圖4:國民黨一大,孫中山的衛隊肩頭扛的就是湯姆森衝鋒鎗
而用M3就怎麼也說不通了,如果《亮劍》是因為條件簡陋,找不到德國衝鋒鎗的道具,就拿M3道具槍來湊數。那麼,比《亮劍》晚拍攝的《雪豹》怎麼不知道吸取這個教訓糾正過來,還是照搬了這個錯誤。
圖5:竹下俊特戰隊還是用的M3衝鋒鎗
衝鋒鎗固然是近戰的利器,但特種部隊不可能只裝備清一色的衝鋒鎗,一定還要有能進行火力壓制的迫擊炮、機槍,以及精確射擊的狙擊步槍,達到火力配置的全面和均衡,而這一點,《亮劍》和《雪豹》裡的兩支日軍特種部隊都沒有體現出來。
接著說說單兵裝具,山本特工隊是不反光的鋼盔,還配了風鏡——華北地區就算有點小沙塵,那也和沙漠裡的沙塵暴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要風鏡幹什麼?還有當時非常先進的防彈背心,那全套行頭穿戴起來,外形是非常酷非常炫,絕對驚豔。但是特種部隊強調的是低調,一切都是儘量不引人注目,穿得如此張揚,是想告訴對手,我就是與眾不同的特戰部隊,來打我丫?說明導演完全是個對特種作戰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特種作戰不是顯擺耍酷,而是一切從實戰出發,和實戰無關的所有零碎都不會帶。
圖6:山本特工隊不發光鋼盔,風鏡,防彈背心,外形很酷炫
相比之下,《雪豹》裡竹下俊的特戰隊是穿著八路軍的軍服,就靠譜多了,不過軍服太新了,被周衛國看出了破綻,因為當年八路軍條件艱苦,很少會發新軍裝,像竹下俊特戰隊那樣,三十多人清一色新軍裝更是絕無可能。而在真實的歷史上,日軍的特種部隊就是喬裝八路軍或者老百姓,要知道日本人是很注重細節的,不可能會出現新軍裝的BUG,真實的日軍特種部隊穿的八路軍軍服和老百姓衣服,都是又破又舊,還故意十幾天不洗澡,住華北大地上最便宜最低檔的騾馬大店,弄得一身的蝨子,從外表上,你根本分辨不出來。這對於很講衛生的日本人來說,也是夠拼了。
圖7:竹下俊特戰隊穿著八路軍軍服,就是太新了
最後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日軍特種部隊,最典型的就是1942年日軍代號為「C作戰」對晉察冀根據地的大掃蕩中,日軍第一軍組建了挺進隊,專門承擔「深入八路軍根據地襲擊八路軍首腦,如不得手時也應攪亂八路軍的指揮中樞、報告八路主力退卻方向」的作戰任務,這也是《亮劍》裡襲擊八路軍總部的山本特工隊的原型。
日軍第36師團按照第一軍的這個要求,在參加掃蕩行動的兩個聯隊(第223聯隊和第224聯隊)各編組了一支挺進隊。其中第223聯隊的挺進隊,以第3大隊第9中隊為骨幹,另有2名日軍憲兵率領的偽軍漢奸特務隊,總兵力106人,由中隊長益子重雄中尉擔任挺進隊隊長,因此這支挺進隊就以主官的名字命名為「益子挺進隊」,這也是歷史上日軍最著名的一支特種部隊。
圖8:「益子挺進隊」隊長日軍第223聯隊第3大隊第9中隊中隊長益子重雄中尉
挺進隊全都穿著八路軍服裝,裝備也是當時最常見的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和擲彈筒,但是特別配有無線電臺,並且掃蕩開始前在遼縣秘密進行了專項強化訓練。
挺進隊的任務很明確,執行「斬首行動」,襲擊八路軍首腦機關。如果「斬首」不成,則要將八路軍首腦機關、主力部隊的位置和行動方向通過無線電臺及時報告,以引導日軍主力進行合圍。
圖9:「益子挺進隊」隊員合影,看上去就像是一支八路軍地方部隊
「益子挺進隊」確實起到了作用,他們發現了八路軍首腦機關的蹤跡,通過無線電指引日軍主力進行合圍,直接導致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此外,「益子挺進隊」還對突圍的八路軍總部機關進行了追擊,在遼縣(今左權縣)東部的關門村附近,襲擊了正在轉移中的八路軍機關和直屬部隊,給八路軍造成了很大損失。
看看「益子挺進隊」的歷史照片,就可以知道真正的日軍特種部隊,一點都不酷,反而土的掉渣,和普通的華北農民、八路軍地方部隊(還不是主力部隊)根本無法區別出來,這才是真正的特種部隊,這才是真正明白特種作戰的真諦。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