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讓無數人為之牽腸掛肚,一些詩人還把這一句直接套用到作品中,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落入了俗套,沒有用好,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詩句的套用也是一種寫作手法,有的時候套用好了,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古人也比較喜歡使用前人的名句,以此來套用到新的作品中,推陳出新,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同時又寫出了新的意思,可謂是一舉兩得。
李賀是中唐詩人,一位絕對的天才,公元790年(唐德宗貞元六年),出生於洛陽,祖上是唐皇室的宗親,不過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沒有多少親情,只是有一個好名頭而已。這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現實生活中李賀鬱郁不得志,客居長安始終是沒機會,後來由於詩寫得好,覺得韓愈的賞識,但是在二十六歲時詩人又因病逝世。
後人對於李賀的評價是文風奇特,典型的天才,所以也就有了「詩鬼」的稱號,另外與李白和李商隱並稱為「三李」。他的詩意境高遠,常常不走尋常路,正是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讓他的詩歌在大唐文壇獨樹一幟。而這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於他的名作《金銅仙人辭漢歌》一詩。這首詩其實是借用金銅仙人來表達鬱郁不得志的苦衷,通篇感人肺腑。漢武帝為了求取長生不老藥,專門讓人仙了銅人,以此來煉藥。當金銅仙人被送走後,李賀才會有如果上天有情的話,也會因此後悲傷流淚的感受,於是成就了這麼一首經典。
那麼後世化用這一句最巧妙的,我個認為是北宋詞人張先,這也是一位大才子,當年還與蘇軾相交,兩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相信大家讀過蘇軾的詩《戲贈張先》一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據說當年他八十歲了,可是娶了一位美嬌娘,蘇軾寫了這麼一首詩來取笑張先,一時之間也是成為了千古佳話。
張先,字子野,北宋著名的詞人、詩人、思想家,今天浙江湖州人,他的詞也是清新脫俗,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千秋歲·數聲鶗鴂》一詞裡,便是化用了李賀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用得也是極為巧妙,從而讓這首詞顯得很有詩意,推陳出新,形成了一首新的作品。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莫把么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化用別人的詩句,我們不能說「抄襲」,畢竟這種化用,也是需要功底,要是用得不好,反而讓失去韻味,會淪為平庸之作。但是張先在這首詩中用得不露痕跡,上片是通過一聲聲的杜鵑鳥叫聲,以此為切入點,從而表達了惜春之感,這也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寫作手法,其實並不是很新鮮,不過由於寫得生動有趣,也使得整個上片,還是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美,尤其是最後一句「無人盡日飛花雪」,美得令人驚豔,在那無人的院子裡,隨風飄飛的柳絮如雪片一樣。
下片又是通過一種心情的發洩,以此進一步的表達惜春之感,千萬不要去彈奏琵琶,這讓人會更加的憂愁。天不老,情難絕,這兩句正是從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演變而來,但是用得很巧妙。最後幾句同樣經典,心似又絲網,心中更是有千千結。中夜已過,但是天還沒有大亮,還有一輪殘月。
張先的詞環環相扣,每一句都有深意,把那種惜春傷春之感,在這麼一首詞中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且他的化用最為高明,讓人讀來一點也不會覺得彆扭,使用得很是巧妙,所以說張先這首詞化用李賀的句最為高明,也是使得的最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