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納入中考#
中辦、國辦最近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評價體系逐步健全,並且,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文件發出後,立即引發了學生和家長的熱議。有學生表示很擔心,認為自己學習壓力本來就夠大了,無疑是增加負擔。也有家長表示,重視美育的初心是好的,但如果將美術和音樂的科目,從知識技能方向,進行分數指標考核,這似乎也過於功利化了。還有其他網友發出了「吃瓜」群眾的感嘆聲,「這下,藝術類培訓學校要火了!」

如果說,中考扇起的「美育之風」是勢在必行的,那麼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們去從容地面對這股「風勢」呢?
談美育,核心在育人。應該把美育的行為教育,升華到思想教育,而不能單看分數指標。談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兩個方向,展開論述。

校方:希望學校在文件精神指引下,可以有效開展美育工作,避免家長迫於孩子的中考壓力,不得不滋生「培訓熱」,從而加重學生課業負擔。
建議校方加強教師隊伍的美育培訓,力求讓教師將美育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分鐘。我國是多民族的聚居的國家,美育中,不妨可以添加一些本地的風俗民族文化元素,或者是當地特有的產物。
比如:老師也可以採用研討案例方式,引導學生去感受美育的「滲透力」,提升他們對美的判斷,加深他們對美的感悟。

家長: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理性地看待「美」,美不僅是華麗的外表,更可以是振奮人心的精神,還有熱心助人的品質。
比如,在河南宜陽,那位27歲殘疾女孩張露露,身殘志堅,咬木棍創作10餘部小說,受到廣泛關注,最終被破格加入洛陽市作家協會。

比如:遼寧鞍山的楊寧老先生,他通過從縣誌中找烈士人員的信息,各種方式搜集線索,親自走遍了8個省,多達200多處烈士陵園,最終成功地幫助400多位烈士找到親屬。他說,只要自己走得動,就會繼續義務地幫助烈士尋親,希望可以讓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得到安息。
家長對孩子的美育引導,除了從上述積極的案例中傳達教育,也可以從孩子的喜好中,選擇一種作為特長培養,這裡要強調堅持性和專一性,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讓孩子在美育中收穫思想的「養料」,讓「思想的花朵」競相開放,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一道最美的風景線。

但願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他們懷抱著善意與自信,揚起肉肉的臉龐,笑迎「美育之風」,溫風徐來,暖意綿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