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歷史是神奇的,令人捉摸不透的,也是令人敬畏的。
背夫們永遠不知道他們曾經賴以生存的漫長古道只是成為我們憑弔的遺蹟。
那一天,在二郎山腳下,感受到了來自歷史的馬鳴聲,駝鈴聲以及背夫們拐釘重重敲在石板上的厚重的喘息聲。
曾經以為雲南的茶馬古道是冠絕天下,殊不知盛名之下遺留的僅是荒草漫天的古道,若真要看古道遺蹟還是得來雅安。陳開義老師說,那必須要到天全。
蜀中無二紫石關
雅安又下雪了,紛紛揚揚的雪肆意留在二郎山的山頂,永恆的白與歷史湧動的黑形成強烈的呼應。茶馬古道穿越了旁人難以想像的艱苦與黑暗到達了白雪皚皚的方域,是一個偉大的傳奇。
紫石關,是天全通往康定的最後一個境內驛站。從雅安出發到這裡,背夫們歷經千辛萬苦來到紫石關,卸下重重的以命相換的「餬口錢」,在這裡歇歇腳,再啟徵程。
一座蜀中無二的城樓,是元代的基石上重建的,樓前的茶炕,是清代的產物。全國只此一處,別無二家,那是背夫們用來把一路穿山越嶺有可能感染潮氣的茶葉拿出再次烘烤用的。或許一路上有很多這樣的茶炕,但有遺蹟可考的便只有此地一處,在歷史洪流的洗刷中它依舊用頑強的生命力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風雨兼程。
有別於古道漫漫的陣陣黃沙或是無限春光,我們終於在茶馬司之後再次看到實物,歷歷在目,歲月可嘆。
艱苦卓絕甘溪坡
時光是向前流走,而我們行進的腳步卻是倒退。從紫石關往下邁入茶馬古道甘溪坡遺址。
與目前被開發成茶旅小鎮的紫石關不一樣,甘溪坡依舊保留原始古樸的村落面貌,村民不多,或他們早已出山謀生,只留下見證了茶馬興榮的那座村子和那條築滿拐子窩的長滿青苔的石板路。
這是一條從村子延伸出去的石板路,腳下的石頭都是一個個拐子窩,這是茶馬古道獨有的標記,是歷代背夫為千年古道遺留下的鐵血見證。它的形成是因為背夫們途中歇息只能用手裡的丁字拐支撐於背架之下,讓拐子的末端杵於石頭上,而那端稍包裹的鐵尖在一代又一代背夫一次又一次偶然的重複之中,與石頭摩擦留下了永恆的烙印。
星星點點的拐子窩如同一塊無字的紀念碑,向世人展示著古道的風雨年輪;也像一部用特異文字書寫的詩篇,是世代背夫飽蘸血汗,以鐵杵作筆,石徑為紙,在古道上完成的宏偉傑作。據說,一個背夫需要背負每簍18斤共22簍共計近400斤的茶包,婦女則減半,他們哪裡是在背茶,而是背起了整個家,整個民族的希望,整個同胞的友誼。
心情是承重的,歷史中的背夫靠著一己之力扛起了嗷嗷待哺的期待以及生死不明的未來。在蒙頂山茶史博物館裡我看到這樣一首背夫順口溜:
……
甘露寺過了瀘定橋,烹壩瓦斯日地壩;生杭進城把茶交,急急忙忙轉回家;還請「交頭」算一下,可買幾斤玉米砂。
感恩時代吧,致敬背夫吧,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用一對肩膀扛起了家國興亡的大任,用一雙腳丈量了中華文明的長度;他們只知道為了換取「玉米砂」?讓全家吃飽。回想到雅安名山區的萬古鄉至美茶園綠道,那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改革之春,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早已告別了茶馬古道的硝煙與塵土,我們不用企及那樣的生活,但我們有必要憶苦思甜。
歷史總是那樣神奇,連接彼端與此端,成全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我們不是背夫,卻成了背夫的學習者與聆聽者;
我們不曾走過茶馬古道,卻為了這一條道苦苦追尋,為的就是尋找那份苦難下的民族自信與普通大眾的自強。
在紫石關的現代建設中我看到了四川省著名作家聶作平的這篇《古道背夫銘》,讀來深有感觸,特此抄錄——
二郎莽莽,和川泱泱。扼藏漢,控南詔,自司馬相如開邊拓土,天全即挺拔於西羌。物華天寶,茶乃南方嘉木;人傑地靈,先人功德猶惠鄉黨。竊考天地之道,道在調和,法在互補。馳騁千裡,藏地良馬嘶;滋養眾生,漢家邊茶香。茶馬聯姻,遂有互市,互市既成,則古道綿延遠方。
開元十九載,朝廷允行茶馬之政。天全之碉門,遂為邊茶集散要地;天全之甘溪坡,則為古道重要驛站。自唐時至清季,兩地共擅一千一百載茶馬之輝煌。
細究茶馬古道,艱難異於尋常。而運輸之法,因地而異:藏區多用犛牛,滇地古有馬邦。惟天全一帶,既無天時趕犛牛,也乏地利走馬邦。往返古道者,唯有人力。互市不止,運輸不廢,遂有天全背夫聲名遠揚。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遙想當年,背夫前僕後繼,戴月披星,古道蛇行大荒;追思往昔,商家不絕如縷,曉行夜宿,壯歲奔走他鄉。而鐵杵之擊地,青石道上猶有坑窩如陣;而重負之壓肩,馬鞍山中風雨玄黃。
越阡陌,跨雪山,攀危巖,涉寒江。千年之中,幾多背夫接力於途?百代之下,如許行者魂斷異鄉?自碉門至康定,背夫結伴行於山野,綿綿茶馬道,悽悽斷人腸:春時杜鵑啼,聲聲自悽涼。夏時山洪緊,借問路何方?秋時黃葉下,慈母盼兒郎。冬時風雪亂,客行悲故鄉。豈知肩頭茶葉美,誰識腳底歲月長?多少平平仄仄足跡,書寫古道無字華章?多少曲曲折折人生,譜就茶馬無韻絕唱?
古道千年,背夫千年。君不見崎嶇起伏之小道,竟成藏漢和衷共濟之臂膀。詩人吟哦:蜀茶總入諸藩市,胡馬常從萬裡來。民間聲稱:以茶易馬,藏漢吉祥。往事流轉千年,古道依舊立斜陽。
嗚呼!背夫之於斯世,如塵埃之寂寂;背夫之於當代,似星鬥之煌煌:連接藏漢兩地友誼路,千萬背夫腳下藏。滿目餘暉之古道,藏漢親情滿長廊。今日天塹變通途,更思昔日路彷徨。
贊曰:茶馬千秋,古道蒼茫。先人之風,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