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車諾比》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當時的蘇聯烏克蘭普裡皮亞季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嚴重的爆炸事故,這也是舉世矚目的「車諾比核洩漏事件」。2019年,美國HBO把此事件拍成了一部迷你劇集,由喬韓·瑞克執導,克雷格·麥辛編劇,成為2019年最火的美劇之一。
車諾比事故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爆炸導致1700多噸石墨燃燒,釋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質,是二戰時期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所釋放的放射性物質的400多倍。據不完全統計,32人當場死亡,有27萬人因此患上癌症甚至怪病,9萬多人受到輻射致死,33.6萬居民被迫撤離受輻射地區。事故造成的影響波及整個歐洲,白俄羅斯成為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如今34年過去了,「車諾比事件」依然是許多人揮之不去的陰影,同名劇真實還原了這場世紀浩劫的經過,並揭開了隱藏在意外背後的殘酷真想,被稱為「最震撼真實的年度恐怖神劇」。有影評人如此評價該劇,「它一半是歷史劇,一半是對貶低真相嚴峻代價的研究。」
《車諾比》試圖將災難的來龍去脈還原,讓觀眾震撼的不僅僅是它的災難性場面,更為動人心魄的是災難發生的根源。對於災難的場景,劇集以紮實的現實調研為基礎,以電影手段——美術和特技,對歷史發生的一切進行了真切的還原。之所以讓觀眾感到真實,主要原因是它在拍攝中參考了紀實文學作品《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作者用了三年時間深入核輻射區,走訪上百位當事人,以第一人稱形式記錄他們的真實經歷。
《血疫》
國家地理頻道出品的六集《血疫》由《傲骨賢妻》主演朱麗安娜·瑪格麗絲領銜,講述的是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抗爭的故事。伊波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危險係數比愛滋病和SARS還高一個級別,致死率高達90%。這種病毒移動速度很快,經過的地方到處橫屍遍野。所以人們也叫它「喪屍病毒」。
電視劇《血疫》改編自理察·普雷斯頓的非虛構作品《血疫:伊波拉的故事》。這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被稱為「科學類非虛構寫作的典範」,曾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普雷斯頓也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份獲獎的得主。
《血疫》採用的是雙線敘事的手法:一條線講述了伊波拉病毒的發現過程;另一條線則講述了美國本土發現首例伊波拉病毒感染之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這基本上與原著的敘事結構相近。與《車諾比》相比,觀眾在看《血疫》時可能會更有代入和沉浸感,因為「病毒」的概念比「核輻射」更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所以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會產生一種「經歷者」的感覺去參與劇情。
《卡桑德拉大橋》
有不少喜歡災難片的觀眾對《釜山行》《雪國列車》等影片甚是推崇,認為它們用一個狹小密閉的空間為故事載體,以「絕境」為主題,深刻反映了人性的複雜,剖析了社會制度,然而這些經典影片都致敬了1977年的電影《卡桑德拉大橋》。
1976年,冷戰還未結束。英國,義大利和當時的西德聯合拍攝了這部《卡桑德拉大橋》,該片的拍攝手法成為之後災難片的經典模式。故事內容其實挺簡單,兩名恐怖分子想要炸毀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實驗中心,行動失敗,其中一名被擊斃,另一名沾染了實驗室的肺鼠疫惡性傳染病菌逃上了開往瑞典的火車。為確保病菌不被擴散,有關方面下令封死列車,並讓列車改道開往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橋,人為製造翻車事故以掩蓋真相。
聰明的觀眾能夠看出,《卡桑德拉大橋》的故事發展到最後,主要矛盾已不是人與傳染病,而是對人性和社會進行辛辣諷刺,這也成為以後類似題材影片的常用手法,讓觀眾藉助影片思考一些現實問題,也是這類影片的主旨。
《我是傳奇》
在很多觀眾看來,《我是傳奇》是一部商業科幻電影,因為它的主演是威爾·史密斯,但事實上,這部拍攝於2007年的電影應該是2000年後最棒的末世題材的科幻文藝片。
很多好萊塢喪屍片都用各種血腥場面來撩撥觀眾的觀感,以達到讓人緊張刺激的效果,《我是傳奇》反其道而行之,用空無一人的紐約曼哈頓、滿是荒草和汽車的第五大道和空曠的華盛頓廣場公園,營造出一副另類末日的景象。影片講述的是,在21世紀的某一天,人類最終被病毒打敗,但威爾·史密斯軍方病毒學家體內有自然抗體未受到感染,成為紐約唯一的倖存者,他認為自己也是全世界唯一倖存的人類,作為人類最後的希望,他的唯一任務是使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統,尋找逆轉病毒的方法。
關於影片流傳的雙結局,也是影迷長久以來津津樂道之處,不管怎麼處理,觀眾都會從中獲得相應的認知,長久以來積極討論著,這對於一部影片來講已足夠。
《傳染病》
這部電影拍攝於2011年,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瑪麗昂·歌迪亞、馬特·達蒙、勞倫斯·菲什伯恩、裘德·洛、格溫妮絲·帕特洛、凱特·溫絲萊特、布萊恩·科蘭斯頓等一幹大牌領銜主演,講述了一種靠空氣就能傳播的致命病毒問世,世界各國的醫療組織研究病毒抗體的故事。
《傳染病》雖然明星雲集,卻很少給某個明星特寫鏡頭,整部影片保持了克制的風格和多線敘事的手法,在整體上全局上的思考。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善在明星表演上做了減法,從而加快電影節奏,營造出末世感和浮世繪,由於導演刻意使然,使得全片更像是一部現實紀錄片,缺少好萊塢電影的戲劇性,從而增加了幾分真實感。看過電影後你會發現,病毒只是影片的一條敘事線索,病毒之外的人們才是影片焦點,在病毒來臨之際,人們被焦慮、不安、暴力、猜忌包裹,但關愛、盡職、親情、愛情等善良的一面同樣體現在人們身上,在災難面前,人們如何取捨?相信看過影片後會有自己的判斷。
《流感》
韓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向來以辛辣諷刺著稱,除了《釜山行》這部眾所周知的電影,2013年的電影《流感》也值得一看。
《流感》講述了一群偷渡客到韓國後不幸遇難,但一個倖存者活下來卻因攜帶致命流感病毒成為「超級傳播者」,韓國百姓隨之面臨一場全所未有的疫情災難的故事,這也是韓國電影史上首次以「流感病毒」為題材的電影。
《流感》一面將病毒的可怕展現出來,一面又將人性的醜惡、自私和冷漠暴露無遺,然而最終展現的是人性善良的光輝,另外觀眾可以敏銳地感覺到影片對現實的諷刺,所謂「流感」並不僅僅指的是疾病,更多的是社會,是人心。人們可以打敗外來的「流感」,但人們內心的「流感」又該用哪種良藥可以治癒呢?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