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代大詩人李白,除了詩歌驚才豔豔,還有那一身傲骨令人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為楊貴妃作《清平調》,讓高力士為其脫靴的故事更進一步把他塑造成一位敢於蔑視權貴的英雄。
但是內宦高力士卻因自己為李白脫靴而深以為恥,藉機中傷李白。有一回,楊貴妃吟唱李白《清平調》,其中有兩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高力士說:「趙飛燕出身寒微,曾與宮奴私通,這是在映射娘娘您啊!」從此,楊貴妃對李白懷恨在心。後來李隆基幾次打算提拔李白,都被楊貴妃所阻止。不久李白自請放還歸山,離開長安。因為此事由高力士挑唆而起,從此,千百年來高力士落下了一個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壞名聲。
晚唐時期,詩僧貫休在其《古意》詩云:「一朝力士脫靴後,玉上青蠅生一個。」可謂極盡諷刺,高力士儼然成了奸邪、醜惡的代名詞。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高力士果真有如此不堪?
大概正應了那句話:文人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高力士之冤堪比後來者陳世美。我們先來說說到底是誰陷害排擠李白,導致他出走長安?在李白的超級粉絲魏顥所作《李翰林集序》中寫道:「以張垍讒逐,遊海岱間。」明確說明,是一位叫張垍的人讒傷李白,使得其離開長安。這張垍是前任宰相張說的兒子,娶唐玄宗第八女興信公主,又是唐玄宗的女婿。他掌管翰林院時,嫉妒李白才華,兩人關係很僵,無奈之下,只有離開長安。
接下來我們再來剖析,為何說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中傷李白是子虛烏有之事?首先此事新舊唐書均不見記載,反倒是出現在唐朝中後期,此時李白、高力士均已作古五六十年了。
高力士本姓馮,字元一。他在年幼時送入宮中,隨侍在武則天身邊。武則天看他氣度不凡,將來必成大器,賜他姓高,改名力士。武則天去世後,高力士以內監首領的特殊地位,協助唐玄宗李隆基平定了韋後之亂,立下汗馬功勞。高力士在朝中地位顯赫,掌管中樞機要,許多朝臣都依附於他。連太子都稱呼他是「二兄」,諸王公主呼為「阿翁」,駙馬輩呼為「爺」。唐玄宗本人也對他尊敬有加,不呼其名,而稱「將軍」。一個立下大功受李隆基器重之人,怎麼可能會讓他為李白脫靴呢?
如果真的發生脫靴這件事,與李白同時代的文人是不可能不記載下來的。反倒是1986年在陝西蒲城縣出土的高力士墓碑上一個細節佐證高力士為李白脫靴、進讒李白只不過是民間野史故事。
高力士墓碑出土後,經過測量,全碑高4.1米,寬1.5米,厚0.25米。碑文共33行,每行55字,合計約1600餘字。碑文對高力士的出身、經歷、晚年作了簡明的敘述。最為關鍵的是碑額是由京兆府戶曹參軍李陽冰所書。
這位李陽冰不但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還是李白的族叔。試想一下,如果李白是因為高力士的讒言而被放逐,李陽冰怎會為陷害侄子的仇人而篆寫碑額。如果他真的寫得了,對於視氣節如生命的古人來說,絕對會遭到世人所不齒的,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最後再來說說高力士,他在唐朝一直有賢宦的美稱。公元760年,唐肅宗皇后張良娣私下詔書,將高力士從李隆基的居處強行拖走,流放巫州。這時他已是77歲的老人了。兩年後遇赦而還,見到已故了的玄宗遺詔:令他逝後陪葬泰陵,痛苦失聲,絕食七天而死。
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還落下如此一個不堪的名聲,找誰說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