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唐朝墓碑,延續了王羲之的書風

2020-12-22 騰訊網

唐《高延福墓誌》,

張廷濟舊藏,

並手拓贈與篛汀,

「篛汀大人真鑑,嘉興張廷濟,

此石南來之後秦中有覆刻,

」鈐「廷濟」「張叔未」「嘉興張廷濟字叔

未行三居履仁鄉張村裡藏經籍金石畫書印」

《高延福墓誌》

原題「大唐故中大夫守內侍上柱國渤海高府君墓志銘並序」,

清乾隆年間出土於陝西長安。

初在農家,

幾為礎石。

乾隆四十六年五月,

畢沅以二萬錢購得,

移置於靈巖山館,

後歸吳縣蔣敬臣。

季良撰,孫翌行書,

27行,行27字。

志長74、寬75釐米。

因系高力士養父墓石,

而其書雖不知何人,

字亦秀潤婉美,

故一直頗為藏家所重。

部分單字高清圖

擴展閱讀:這個唐碑楷書很古很美!

戳「閱讀原文」,搶購文房用品

相關焦點

  • 西施墓碑、嗣漢天師墓碑、唐朝進士施肩吾墓碑——讓人牽掛的墓碑
    作者 黃良起 編輯 範偉平桐廬有許多古碑,其中有三處的古墓碑讓後人一直牽腸掛肚:一是春秋越國西施墓碑,二是漢代道教嗣漢天師張大順墓碑,三是唐朝分水進士施肩吾(施肩吾進士第十三名)墓碑。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法功力直逼王羲之,流傳1000多年
    唐朝時期的書法,是繼晉朝之後的又一個巔峰時期,天下第一楷書、天下第一小楷等傳世佳作,都是出自這個時代,還出現了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虞世南等書法名家,可以說,大唐時期的書法,是無比光輝與燦爛的。他的書法來源極廣,一開始學的是他舅舅虞世南,後來又學習歐陽詢,最後學的是「二王」,對於「二王」陸柬之研究頗深,他的很多作品裡都帶有「二王」的筆意,甚至書法界都認為,他的書法直逼王羲之。就拿他筆下那捲《文賦》,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字裡行間就有王羲之的神韻在其中。
  • 陳志平:顏真卿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王羲之
    收藏周刊:您說這三塊墓誌的書風可以形成序列,但跟後面《多寶塔碑》似乎相差比較遠?陳志平:對。這裡有一個關鍵點需要注意,就是三塊碑都是「墓誌」,顏真卿在寫墓誌時也許會使用某種適應性的風格。《多寶塔碑》(全稱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涉及佛教的內容,可能與「經書體式」有關。
  • 秦瓊兒子的墓碑揭秘:唐朝頭號猛將並非李元霸,也並非尉遲恭
    關於唐朝的歷史,大部分朋友都會想到《隋唐演義》這部電視劇,但很多看過《資治通鑑》的朋友都知道,因為《資治通鑑》對唐代的史料記載遠比影視劇豐富。讓我們簡要地談談這部劇中的英雄們。後來,秦瓊投靠了唐朝,從此成為李世民的王牌助手。只要有外敵,李世民立即要求秦瓊鎮壓,每次必有好消息,最重要的是秦瓊每次單刀直入殺進敵營都能取勝。
  •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文/成長新視點王羲之,被譽為「書聖」,是東晉偉大書法家,行書《蘭亭序》被歷代書家尊為天下第一行書。一、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在王羲之學書的漫長過程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是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的,那就是—白雲先生。白雲先生不知何方人士,就像一朵縹緲自如的天上白雲,清齊召南《白雲先生詩》贊道:「無心舒捲雲性情,性情所寄即姓名」。
  • 八大山人:眾人皆臨王羲之,我獨抄錄臨河序
    但有個例外,那就是八大山人,他寫蘭亭序相關的書法,既沒有一絲一毫王羲之書法跡象,文辭內容與蘭亭序有差別。也就是說八大山人《臨蘭亭序》純出己意,與原作相距甚遠。在不同時期用自己那一時期慣用的某種風格書寫同一內容的作品,為什麼八大山人的《臨河序》與王羲之的《蘭亭序》完全沒有王羲之的影子呢?我們得出結論,因為八大山人寫的是《世說新語》的臨河序文,而不是蘭亭序文。
  • 大家都學王羲之,我們在丟失什麼
    新世紀以來,二王書風逐漸代替碑學,成為書壇仿效的主流風格。風水輪流轉,在當今瞬息變幻的世界裡,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應該說,二王書法成為書家們學習的對象,這是一件大好事,畢竟二王作為書法史上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其在小楷及行草書上的成就千古不朽,歷來成為人們取法的對象。當今書壇若繞過二王,無論從技法積累到風格建樹,都將會缺失很多。
  • 王羲之《小園帖》賞析
    王羲之「清貴有鑑裁」(《晉書·王羲之傳》)。東晉偏安江南,收復北土的呼聲終朝不絕,並成為政要權力之爭的砝碼。王羲之洞察時政,對歷次北伐之舉、將帥人選有著清醒的認識。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為與桓溫對抗,上疏請求北伐。羲之以為此舉必敗,便致書竭誠勸阻,殷浩不聽,終致大敗。羲之悵惋不已。
  • 行書三大體系,一是王羲之,二是顏真卿,第三個,現代高手的最愛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行書的三大體系,一是王羲之,二是顏真卿,第三個,現代高手的最愛。1、 王羲之的遒美。王羲之的行書咱們最熟悉了,用筆比較凌厲遒勁,結體技巧也是花樣百出,非常精彩。這麼說吧,絕大多數人學行書,都離不開王羲之。比如說最經典的《聖教序》和《蘭亭序》,如果你也學行書,應該都臨寫過。
  • 王羲之、歐陽詢和顏真卿的用筆,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這個方面!
    比如說古代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等人的用筆之力就各有特點。他們三個人比較而言,王羲之的用筆最為輕快,符合魏晉時代那種魏晉風流似的瀟灑風度,其用筆既輕靈飄逸,又勁健有力,類似於李太白那種清新飄逸的詩風。
  • 有明袁大將軍,這塊墓碑最搞笑
    袁崇煥墓碑上刻著:有明袁大將軍墓。題寫墓碑者為吳榮光,廣東南海人,道光時曾任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如袁大將軍有知,估計在墳裡都要氣得跳出來——大喊我是文官!文官!文官!那麼說這個墓碑是假的了?我也挺奇怪,袁崇煥的後代都是滿清貴族,一直在東北,怎麼可能在北京給祖宗立碑?2傳說,袁崇煥墓中埋葬有一顆金頭。
  • 王羲之妻郗璿墓識真偽的考據
    《世說新語》記載有「書聖」王羲之袒腹東床,被太尉郗鑑選為「東床快婿」的故事。郗家千金、後成為王羲之妻的郗璿也是一位書法家。2016年7月,上海圖書館受贈入藏王羲之之妻郗璿「墓識」拓本。
  • 王羲之《平安帖》,雖只有4行27字,卻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名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們都非常的感興趣,要問我國的書法界哪位書法家最為有名氣,很多書法愛好者會想到書聖王羲之,的確王羲之的大名在書法界是無人能超越的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比如,篆書、草書創新的可能性大於法度謹嚴的楷書,行書學王羲之可出新米芾,花卉學吳昌碩可出新齊白石。太極圖既是一個圓,圓中兩級便可變化無窮,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書法書體線條性的古文字,要比隸書、楷書等點畫新體書變化要大。清·傅山云:「楷法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
  • 唐朝時期,日本有3大書法家,身上有一共同特點:都曾師從中國人
    公元810年至823年,也就是日本弘仁年間,日本全國尊崇中國的唐朝文化,史書記載,當時的日本「萬事以唐朝為楷模」。所以,日本的書法當然也是以中國書法為楷模的。當時的唐朝人對王羲之的書法比較喜歡,所以,王羲之的書法體也在日本大為流行,當時王羲之書法體由一些來中國學習的日本人帶回了日本,給日本書法深遠的影響。
  • 王羲之:書聖翰墨香,佳話傳千年
    其實,王羲之與當時出身望族的紈絝子弟不同,他有理想,也有才華,少年時便得到了家族人的肯定。當時主簿阮裕有名望,是一位博學多才、仗義豪爽、「兼有諸人之美」的青年。王敦曾對王羲之說:「汝是吾家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可見對王羲之的器重。
  • 也許,這是王羲之最後的時光,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王羲之寫《蘭亭序》是33歲還是51歲,書法史上一直爭論不斷。《王羲之年譜》有四種說法,《辭海》有三個版本。直到不久前發現王羲之妻子郗璇墓碑,才揭開了這個懸疑。該墓碑石質古樸,碑為隸書,碑墓誌告訴我們,墓主人死於昇平二年即公元358年,時年王羲之56歲。由此推斷,王羲之生卒紀年當為公元303-361年。蘭亭雅會之時,王羲之是51歲。
  • 秦瓊兒子的墓碑告訴世人:唐朝頭牌猛將並非李元霸,而是「我爹」
    文/小宇 標題:秦瓊兒子的墓碑告訴世人:唐朝頭牌猛將並非李元霸,而是「我爹」 愛讀小說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在小說《隋唐演義》當中,李元霸妥妥地稱得上是「隋唐第一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