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書法功力直逼王羲之,流傳1000多年

2021-01-09 書法網

唐朝時期的書法,是繼晉朝之後的又一個巔峰時期,天下第一楷書、天下第一小楷等傳世佳作,都是出自這個時代,還出現了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虞世南等書法名家,可以說,大唐時期的書法,是無比光輝與燦爛的。

在初唐年間,就有這樣一位書法奇才,他是虞世南的外甥,草聖張旭的外祖父,被世人冠以「文書雙絕」的稱號,此人就是陸柬之。

陸柬之出身於江東世家吳郡陸氏,少時跟隨舅舅虞世南學習文學,後入仕隋朝,官至朝散大夫。

在那個時代,陸柬之的書法相當有名氣,入唐之後,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盛讚。

他的書法來源極廣,一開始學的是他舅舅虞世南,後來又學習歐陽詢,最後學的是「二王」,對於「二王」陸柬之研究頗深,他的很多作品裡都帶有「二王」的筆意,甚至書法界都認為,他的書法直逼王羲之。

就拿他筆下那捲《文賦》,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字裡行間就有王羲之的神韻在其中。

《文賦》本是西晉陸機創作的一部文學著作,陸柬之自少時讀過之後,便想下筆將此作抄錄下來,但是他擔心自己書法功力尚為稚嫩,所以一直都沒有敢動筆。

到了晚年時候,陸柬之書法臻至大成,已是爐火純青,所以才敢動筆將此作精心寫了一遍。

從此之後,《文賦》被人們稱作是「二陸」的《文賦》,即陸機嘔心瀝血將其創作,再是陸柬之在晚年時候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書寫,所以此作堪稱是「雙劍合璧」,在文壇以及書法史上都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縱觀此作,其書風溫潤儒雅,仿佛山間清泉緩緩流下,又如天上皓月繁星,將柔光播灑人間,不得不說,觀看此作,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而且此作之中,有很多字都與王羲之筆下的行書《蘭亭序》相似,這正是陸柬之長期以來學習「二王」的結果,亦是陸柬之傳承王羲之最好的證明。

當然了,此作之中更多的還是陸柬之自己的風格在裡面,無論是字形、字勢、大小、快慢變化與調整都是淺淺的,安靜的,流露出的獨屬於陸柬之的儒雅之美,這是與王羲之的那種行雲流水、不拘一格所不相同的。

而且,陸柬之還在通篇行楷之中加入了一些草書字組,這就使得溫潤的書風,一下變得有張力起來,這真是動靜結合,美到讓人心醉。

有人用這樣一句話評價此作,真是恰到好處:「平和中見微瀾,無聲處聽驚雷!」

現今,此作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之中,乃是鎮館之寶級別的存在,整整1000多年歲月已過,此作仍然驚豔著無數後世之人。

商品引導語:今天,我們將陸柬之行書作品《文賦》進行高清複製,還原原作風貌,送與大家,望大家喜歡。

——編輯謫仙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平安帖》,雖只有4行27字,卻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名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們都非常的感興趣,要問我國的書法界哪位書法家最為有名氣,很多書法愛好者會想到書聖王羲之,的確王羲之的大名在書法界是無人能超越的
  • 89歲文徵明寫完此書法,安靜離開世界!如今成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
    要問各位書法愛好者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很多網友會想到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讓後人稱讚,還有的網友喜歡楷書鼻祖鍾繇,鍾繇創作的楷書也成為了一種經典的字體,看到這些古代的書法名家以後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自豪呢?
  • 臺北故宮博物館有4件書法作品,件件價值連城,能看一眼也滿足了
    ,說到書法作品,我想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館中的4件書法藏品,件件都是價值連城,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即使看一眼那也非常的滿足。,如今被珍藏在我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館。第二幅書法作品是李隆基的《鶺鴒頌》,這幅作品也被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可以說是一件鎮館之寶,這幅作品共337個字,據專家介紹這幅書法作品也是唐朝宮廷的雙鉤本,觀景雙鉤本也是最接近真跡的一幅書法作品,因此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這幅《鶺鴒頌》書法作品也讓我們領略到了李隆基的書法藝術美。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2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甌永固杯「 乾隆爺混搭審美的極致體現「往細裡做」= 再加兩倍珍珠?」金甌永固杯,《國家寶藏》系列的老粉絲們一定不會忘記這件國寶。03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祭侄文稿「 將情緒刻在字裡行間一代忠烈名臣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被譽為繼王羲之《蘭亭集序》之後的「天下第二行書」。
  • 一位狂人寫的書法,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書法史究竟有多少年?若是從甲骨文的成熟之日開始算起,距今也有3000多年了,在這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有多少名碑名帖呢?有人統計過,到目前為止已經被發現了的有1300多件,這當然指的是那些經典之作,不包括已經丟失的!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其足以能夠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 而此時此刻,臺北故宮博物院竟被某些華夏民族子孫中的「敗類」要求改名了!
  • 一件藏於臺北故宮的「書法至寶」,曾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
    這其中有一幅字,曾經被蔣介石帶到了臺灣,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這件作品就是米芾的《蜀素帖》。米芾的《蜀素帖》在百度百科有過介紹,曾經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能有此殊榮,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可以說是書法史顏值最高的一幅字了。
  • 一件藏於臺北故宮的「書法至寶」,曾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
    蘇軾是才高八鬥的「坡仙」,是多數人心目中的「千古第一才子」,而又是哪一位書法大家,能得到他這樣的一句高評價呢?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米芾,湖北襄陽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 「瘦金體」真是太美了,宋徽宗這40個字,成了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宋徽宗趙佶《穠芳詩帖》宋徽宗是一位藝術通才,他對於古代的傳統藝術幾乎無不通曉,音樂、詩詞、繪畫、書法,盡皆精擅,尤其是在書法領域,他創造了獨特的「瘦金體」,堪稱一代奇才。宋徽宗曾經在22歲的時候,就已經將「瘦金體」寫得爐火純青,這一年他寫過一卷楷書《瘦金體千字文》,字字精妙,能夠在20多歲的年紀,有如此功力,實在難能可貴。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放著一件名氣很大的文物——翠玉白菜。我國古代的玉器雕刻藝術一向世界聞名,因此具有巧奪天工技藝水準的這件「翠玉白菜」理所當然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為什麼這件接地氣的「大白菜」能夠既受當年皇家大內的喜愛,又得到如今芸芸眾生的推崇呢?
  • 終見真章:臺北故宮展出五件珍藏書法作品
    7月4日起,「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展出,展出包括漢《曹全碑》墨拓本軸、傳晉王羲之《大道帖》卷、傳元趙孟 《書急就章》冊 、明董其昌 《臨十七帖》卷 、明湯煥 《遊西山詩》冊等。有意思的是,展出的王羲之《大道帖》與趙孟《書急就章》冊均為存疑之作,所以都用「傳」字命名用以區別。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第一,對於一個國家,對於一個城市,沒有比博物館更能貼近這個國家、這座城市的原始脈搏,博物館裡有這個國家或這座城市的基因;第二,博物館裡的文物是歷史最具象的體現,文物跨越時空,是我們存在過的唯一證據。第三,博物館可以提升人的品位。蔣勳先生在《美的沉思》中說:這些瑩潤斑駁的玉石,這些滿是鏽綠的青銅器,這些夭矯蜿蜒的書法,這些縹緲空靈的山水畫,卻逐漸使我開始思考起它們形式的意義。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77年,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是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 東坡肉石:渾然天成,栩栩如生,從故宮運走,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的東坡肉石,看上去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豬肉皮上面的毛孔也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讓人覺得都能聞到香味,而且更妙的是它居然是渾然天成,並未經過任何的雕刻,真正稱得上是人間極品,價值連城。這塊東坡肉石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清朝康熙時間被供入內府 。
  • 書法史最貴的一幅行書,距今800多年,一個字價值一輛奔馳車!
    然而,從書法的角度來講,行書的藝術成就,《砥柱銘》遠遠比不上黃庭堅的《寒山子龐居士詩》。黃庭堅行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帖》長卷黃庭堅這件《寒山子龐居士詩》如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乃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此作曾經是日本人復原王羲之《遊目帖》之時的重要參考作品。
  • 王羲之這50餘字,被宋徽宗畢生珍藏,乃是書法界的「至寶」!
    這是因為書法的審美技巧不是人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階段的培養所獲得的,對於書法而言,在印刷體課本教學時代品培養出來的人,往往只能看懂近似於「印刷體」的書法。而對於草書,很多人則嗤之以鼻。在書法界流傳著這樣的一件法帖,通篇僅有50餘字,此作曾經被宋徽宗畢生珍藏,也被金朝的皇帝所收藏過,到了宋、元、明、清,同樣被歷代名家珍藏,如今此作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其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