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2020-12-27 國史拾遺

大家知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除了正式名稱外,通常還有些別的稱呼,以中國為例,除了「中國」外,還有華夏、九州、神州、中土等各種稱呼;而日本也是一樣,除了日本之外,還有倭、大和、扶桑、東瀛等,那日本的這些稱呼又是哪裡來的呢?

先說說「倭」吧,這個詞可能現在在中韓等國看來是蔑稱,但實際此詞並沒有貶義,「倭」實際上是日本最古老的稱呼,中國大陸的居民最開始是通過朝鮮半島接觸日本的(中國漢武帝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從當地土人那裡知道了海外還有「日本」這麼一個地方存在),「倭」究竟為何意目前無通說。

公元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這印證了中國史書中的記載:九州北部(博多灣沿岸)的倭奴國接受漢王朝的冊封,後漢王朝光武帝封其為「倭奴國王」,並授予金印。這金印是為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也是現在日本的國寶。

當時日本並沒有統一的國家,而是很多個部落

唐朝之前,「倭」是中國古代諸王朝對於當時日本列島上的政治勢力(主要分布在九州和本州西部)的稱呼,此詞來源無通說,最可能的來歷是上古日本人的語言,倭奴的漢語古音為「wana」,有說法認為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但也有些人認為這種說法過於牽強,總之這個詞最初到底是何意並不知道。

當然,後來由於歷史因素,「倭」成了不怎麼雅的稱呼;對於日本也有雅稱——「大和」。現在,「大和」對於日本大概相當於「漢」對於中國,不過「和」和「倭」實際是同源的,漢字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把「倭」音讀為「わ」(Wa), 但後來日本人察覺到此詞不雅(「倭」在漢語中有矮小的意思),就換成了同音的優雅字——「和」,元明天皇的時期改用兩個字當國名,在前面冠以「大」字,所以又變成「大倭」或「大和」。

說到「倭」和「大和」,必須要提到一個讀音:yamato。這個「yamato」是最開始居住在日本島上的人對於自己居住地方的稱呼,「yamato」的本源就是為何目前還難以確定,很可能和扶餘語系中的「山」有關。

日語讀漢字有「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按照日語對漢語的譯音讀出來,而「訓讀」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所以訓讀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語的音。

「倭」傳到日本後,日本人音讀「倭」為(Wa),而訓讀呢?則是讀「yamato」,日本人一開始也知道,這個「倭」就是指這塊地方的;「和」字也一樣,音讀也是「Wa」,注意,這裡的「和」字,古代漢語讀音和現代漢語並不一樣,後來日本人用「大和」作為國號,「和」字的訓讀自然也是「yamato」。

現在大家大體應該明白了,日本人最初對自己的稱呼是「Yamato」,後來漢字傳到日本,日本人就把用「倭」和「和」兩個字也都訓讀為「Yamato」,這個「Yamato」才是正式國號的讀音才對。

但是顯然,現在我們並不叫「Yamato」,而是叫「日本」,那這個正式的國號又從何來?

根據中國方面的記載,武則天從日本第七次遣唐使得知改國號一事, 2011 年在西安發現的「(百濟人)禰軍墓誌」(卒於 678 年),志文中提到「日本」,是到現在為止所發現的金石文當中最早提到「日本」的(這之前是2004年西安發現的井真成墓志銘,公元734年提到日本),基本能確定歷史記載比較正確。目前中國史書出現「日本」國號上限在 670 年,而禰軍曾經公元664年、公元665年出使日本,時間相隔並不遠,也就是說,日本大概在7世紀中後期改了國號。

中國應該是從遣唐使那裡知道日本改國號的

「日本」又為何意?日本又為何改國號?

「日本」的含義就是太陽出來的地方,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煬帝遞交聖德太子的國書,其中有著名語句:「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以「日出處」自稱,「日本」也是漢語詞,最開始指的是朝陽升起的地方,泛指東方,在作為正式國名之前,「日本」有時甚至指朝鮮半島或者渤海國,《新唐書·日本傳》的記載:鹹亨元年(670年),日本遣使入唐,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這個詞可能也是由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

至於日本為何改國名,這和日本民族情緒有關,日本畢竟距離大陸比較遠,所以不太像朝鮮、越南等國一樣,對中國有敬服,它更希望和唐以平等態度交往,而無論是「倭」還是「大和」,如果音讀「Wa」,那都是中國人給起的名稱,所以日本就改正式名為「日本」。

至於東瀛,這屬於「東洋」的別稱,本意是指東海,秦漢時期,中國就已逐漸形成了東海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的神話,近代之前,說「東瀛」都不指代日本,有時候可以指東海,有時候指崇明島,有時候甚至指臺灣或者朝鮮半島。

一直到清末,隨著中日交往增多,有些知識分析希望用東瀛代指日本。

而扶桑呢?扶桑原本為中國神話中的靈地之一,傳說在極東的大海上,和日本真的沒什麼關係,有些人甚至以為這本來是指墨西哥,不過中國古代有些雅士喜歡用雅稱,所以唐代開始有些人就用「扶桑」借代日本,注意,只是借代而已,大家也知道日本實際並不是扶桑。

這就有點像新疆的崑崙山的,它本來是神話裡的神山,後來也被用來代指新疆的一條山脈。

無論是倭、大和、日本還是扶桑、東瀛,這都是中國人起的稱呼,日本人自己對自己也有代稱,不過這個可能中國人不太熟悉了,這就是秋津洲,大八洲、八島,這些詞都是來自日本創世神話:傳說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諾尊所創了八個島(淡路島;伊豫島(今日的四國);隱岐島;筑紫島(今日的九州);伊伎島;對馬島;佐渡島和大倭豐秋津島(今日的本州)),後又生得六個小島,共計十四個島,這就是日本,而「秋津」是指蜻蜓,因為日本的國土形狀像蜻蜓,所以《古事記》傳說神武天皇在看到日本列島的形狀後,感嘆說如蜻蜓交尾一般。因此日本被稱為「秋津洲」。

相關焦點

  • 倭、大和、日本、東瀛、扶桑,日本的這些稱呼都是怎麼來的?
    大家知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除了正式名稱外,通常還有些別的稱呼,以中國為例,除了「中國」外,還有華夏、九州、神州、中土等各種稱呼;而日本也是一樣,除了日本之外,還有倭、大和、扶桑、東瀛等,那日本的這些稱呼又是哪裡來的呢?
  • 日本的國名竟然是中國人取的
    關於日本的記載,其實早在《山海經》當中就有提到過,那時候日本還屬於燕國的一個附屬國,他們不僅實力弱小其國土的面積也很小,在幾個大國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那個時候的日本其國名還不叫「日本」,而是一個很難聽的名字叫做「倭國」。倭字本沒有貶義。古漢語中,倭通逶,因味山路曲折綿延的意思。
  • 日本的國名,是中國一位女人給起的!此女是誰?
    日本國,原來有很多的名字,比如叫倭、大倭、大和,甚至還有叫邪馬臺、倭奴的。 除了這些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名字外,也有叫得比較客氣的,比如扶桑、蓬壺之類。
  • 你知道嗎,「日本」這個名字,是中國的一個女人給起的
    關於日本這個國名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爭論。有人說日本按照他們字面的意思就是說太陽的根本,即太陽升起的地方。還有的人說根據唐朝人張守節撰寫的《史記正義》一書中所記載,日本這個國名是當初武則天給起的,但畢竟也是屬於稗官野史,在正史中找不到類似的記載。眾說紛紜,關於它的名字由來誰都拿不出真正可靠的證據。
  • 日本人為何厭惡「日本」這一國號?「日本」二字又有何特殊含義?
    而日本「天皇」稱號和「日本」國號的出現,均是在律令制形成之後。可以確定的史,至少在6世紀之前,「日本」和「天皇」的叫法都是不存在的,更常見的稱呼是「東瀛」、「扶桑」、「大和」以及「倭國」,還有我們熟知的「倭寇」。而「天皇」與「日本」的出現,則是與「倭」王朝內部政治局勢、對外關係以及周邊領邦之間的政治局勢變化密切相關聯的。
  • 「日本」兩個字的本義是指什麼?為什麼日本要用這個名字?
    日本人自己熙熙攘攘、吵吵鬧鬧,給出了幾十種解釋,各種稀奇古怪,各種腦洞大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能要問了,咦?日本人為什麼要「熙熙攘攘、吵吵鬧鬧」?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日本」這個名字到底是誰給起的?
  • 日本古代為何被稱為倭國,是因為他們長得矮?
    大家可能都知道,古時候的日本被稱為倭國,因此明朝就把侵犯我國沿海地帶的日本兵稱為倭寇。所以才有了戚繼光沿海抗倭的光輝事跡。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會被我們稱為倭國,難不成是因為他們長得矮嗎?
  • 「日本」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日本這個國名是怎麼來的?
    日本人為什麼要「熙熙攘攘、吵吵鬧鬧」?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日本」這個名字到底是誰給起的?實際上,在古代,大多數生活在中國周邊的蠻夷小國,其國名都是由中國皇帝給起的。而且,不能叫「起」,得恭恭敬敬地稱「賜」。當時,凡得中國皇帝賜名者,無不感激涕零,山呼萬歲。
  • 日本人出一上聯:日本東升,光耀九州四國,中國網友霸氣對出下聯
    公元25年,漢室宗親劉秀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登基為帝,為漢世祖光武皇帝,同年十月定都洛陽,後開創了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周圍的國家也紛紛附屬漢王朝,據《三國志·魏書》的《倭人傳》,劉秀還是史上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皇帝,日本使者表示願為漢臣藩,又求賜名賜封。
  • 日本裔朝鮮兵,朝鮮王朝是如何利用「降倭」資源的?
    朝鮮籍日軍倒是聽說過,這算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朝鮮半島造的孽。但日裔朝鮮兵,真的存在這種人嗎?這個群體還真存在,不過不是在二戰時期,而是在幾百年前的朝鮮王朝時期。 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地緣關係是很緊密的,咱們中國人熟悉的「倭寇」問題在朝鮮也存在而且更加嚴重,但是,這打來打去,也會有不少「倭寇」臣服於朝鮮王朝,即「降倭」。
  • 日本全稱你知道嗎?說出來你都不信,果然獨一無二
    可是他依舊是隔著太平洋向著美國投懷送抱,因為日本知道,強大的中國對日本來說雖然能夠成一個強大的盟友,但也能夠成為一個強大的敵人,而對於中國來說更是如此,畢竟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不論是輝煌還是低谷,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去侵略日本,可是日本這個國家卻在我們近現代落後的一段時間「趁你病要你命」,想要一口吞下中國,這樣的劣跡更是讓我們對日本這個鄰居要打起十二分的小心。
  • 中國給日本「一種人」起了一個「名字」,令幾百年他們無法抬頭
    作者:月小妝日本侵華後,中國老百姓給侵略者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叫「日本鬼子」,有時候乾脆叫「鬼子」。很少有人知道,「日本鬼子」和「鬼子」不是一起誕生的。事實上「鬼子」要早於「日本鬼子」。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代中國都有一種優越感,對外稱呼難免帶著一些蔑視。當日本鬼子踏入中國後,「鬼子」就成了日本的專屬名詞。我們的祖先對日本的稱呼是「倭寇」、「倭奴」,因為日本以前叫「狗奴國」,也有人稱之為「狗奴」。所以說,「日本鬼子」一詞產生在清朝。「日本鬼子」一詞還有個有意思的來源。甲午戰爭之前,中日曾有一次談判,清廷派了個文臣去,那個大臣很有些文採。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漢代王充的《儒增篇》也有:「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和《異虛篇》:「使暢草生於周之時,天下太平,倭人來獻暢草。」的記載。從周朝開始,《史記》、《漢書》、《三國志》、魏晉南北朝時的《南齊書》、《梁書》都對日本略有記載。
  • 倭蛙,倭犰狳,倭黑猩猩!這些帶「倭」字動物原來是這樣命名的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從水到陸工作室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前段時間,一個微博網友留言,「我們生物名稱裡經常能看到『倭』這個字眼,比如倭蛙、倭犰狳、倭黑猩猩之類。這些算不算對日本人的不尊重?」這個看似隨意的題外話中反應出來的問題很可能涉及民族歧視和文化衝突,並且還是由學術問題引發的,有必要考究一番。
  • 日本史:天照覬覦地上的國土來,她就派遣諸神下界去向大國主討取
    日本文明是何時產生的?它最初的形態究竟是什麼樣的?日本國家又是何時產生的?天皇制度真的如同他們自己宣揚的那般是「萬世一系」嗎?出雲神話的輝煌期終結後,讓位給較後起的大和系神話,也即關於天照大神及其子孫的神話。在神話中,也不知道怎麼搞的,天照突然覬覦起地上的國土來了,她對兒子正勝吾勝勝速日天忍穗耳命(天安河立誓時從十握劍中生出的諸子之一)說:「富饒的葦原中國,應該由你來統治。」
  • 日本學者: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當年越王勾踐在臥薪嘗膽之後終滅掉吳國,而吳國的部分移民也就趁機遠渡到了日本。利用當時吳國的先進技術和知識迅速在類似於蠻夷之地的日本建立起了威望,也為日本傳遞了文明的種子。由於當時吳國遺民在日本的威望和地位之高,不久便自動成為了日本的首領,而這一支吳國人便在日本落地生根,繁衍開來,慢慢的演變成了日本皇族。
  • 日本武士的起源!
    武士的出現是對皇家權力的侵蝕,所以,了解武士的起源,必須從日本天皇說起,從考察天皇的出現和皇權的衰落過程說起。在中國的歷史上,長期以來稱日本為倭或者倭國,稱其首領為倭王或者國王,「天皇」一詞並不多見,也沒有證據表明那時的日本有「天子」的思想,古代早期的歷史資料都表明日本是臣服於中國之下的,只能稱「王」,不能稱「皇」。
  • 須佐之男、伊邪那美、八岐大蛇…日本神明之名藏著什麼秘密?
    天之御中主神、天照大神、國之常立神、須佐之男、月讀大神......日本的神明都擁有豐富的民間形象和傳說故事。你有沒有注意到,日本神明為何都冠以漢字之名?他們的名字暗藏哪些內涵?這些問題都能在一本書中找到答案——《神好多的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文化部準教授、中國學博士山口謠司從漢字角度出發,用這本書嚴謹考據、輕鬆解讀日本「八百萬」神明誕生的秘密。
  • 日本的名字是中國給它起名的?歷史上又是如何闡述的?
    日本大家都不陌生。日本和中國相鄰,是中國的鄰國,是中國的鄰居。日本兩字究竟隱藏著什麼意思呢?小編來告訴你們,「日本」這個詞的意思應該拆分來解讀,「日」是太陽的意思,「本」是地方的意思,即太陽升起的地方。它叫這個名字其實是和中國一些淵源的。
  • 中國和日本名字的由來,讀完之後,感覺自己漲知識了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每一個國家都以自己獨特的國名而被眾人所熟知,這些國名中,或以民族命名,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或以幸福的寓意命名,如中南半島上的泰國,裡面的「泰」字,寓意光明和自由的含義,這也是泰國從原先的「暹羅」改名為現今名稱的一個重要原因,表達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期許,那麼中國和日本的國名又是從何而來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