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厭惡「日本」這一國號?「日本」二字又有何特殊含義?

2020-12-14 肥貓聊古今

「日本」的含義與「天皇」稱號的由來

「日本是神之國」、「天皇是天神的後裔」,這種與現代科學精神相違背的封建觀念,作為日本統治階級所規定的「佔統治地位的意識」,曾經長期奴役著日本人的意識。因此,了解「日本」和了解「天皇」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日本天皇

「天皇」一詞最早出自於中國的史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的三皇之一。

《史記·補三皇本紀》中曾寫道「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而日本「天皇」稱號和「日本」國號的出現,均是在律令制形成之後。可以確定的史,至少在6世紀之前,「日本」和「天皇」的叫法都是不存在的,更常見的稱呼是「東瀛」、「扶桑」、「大和」以及「倭國」,還有我們熟知的「倭寇」。

而「天皇」與「日本」的出現,則是與「倭」王朝內部政治局勢、對外關係以及周邊領邦之間的政治局勢變化密切相關聯的。

「日本」的原始含義是「日之本」,即「太陽升起的地方」。關於為何改「倭」為「日本」,在平安時代曾發生過一場爭論,從這場爭論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二。

根據《日本書紀私記》記載,承平六年(936年),在一個關於《日本書紀》的講座上,參議紀淑光曾經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改『倭國』為『日本』?」對於這一提問,講師引用了《隋書·東夷傳》中「日出之國」一詞,答道「日本即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紀淑光再問「『倭國』確實是在大唐東面,即太陽升起的方位,但是如果是在日本本土,太陽豈不是在國家的中間方位升起?既然如此,又為何要稱為『日出之國』呢?」對此,講師的解釋是「因為從大唐的方位看,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所以我們稱自己的國家為『日本』」。

日本的富士山與櫻花

從這一問一答中,很好的詮釋了日本國號的由來和意義,但是我們通過對歷史的研究不難發現,被喻為「日出之國」的日本,則頗有宇宙中蒙受太陽光澤的月亮的特徵。因為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國家的產生,深受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強烈影響,也就是說,太陽真正升起的地方不是日本列島,而是與其隔海相望的大陸。正如紀淑光和講師在問答中所討論的,對於「日出」的方位,存在一個立場問題,因為只有站在中國大陸上觀察,日本才能稱之為「日之本」。

而在將國號由「倭」變更為「日本」的同時,倭國的統治者也將其的稱號由「大王」更改為了「天皇」。而通過考證發現,日本統治者正式採用「天皇」的稱號,始於《飛鳥淨御原律令》,我們不難看出,「倭國」的統治者之所以採用「天皇」的稱號,就是為了與當時大唐帝國的「天子」平起平坐。

毫無疑問的是,從「日本」與「天皇」稱號的出現,就代表著日本人強烈的要與隔海相望的華夏帝國爭雄的野心,因為在此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倭國」都是作為中華文明的藩屬而存在的。

日本人為何厭惡「日本」這一國號呢?

但讓人驚訝的是,直至現在,將「日本」作為國號在日本國內竟然也曾長期遭受批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戰後,日本國內持有「日本=日之本」看法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認為定國號為「日本」,是因為日本人的太陽神信仰以及「倭國」明確意識到日本列島西面存在著強大帝國的。

日本神道教與「國粹主義者」

7世紀初,倭國派遣使者到達中國隋朝,覲見隋朝皇帝的國書中有「日出天子至日落天子」的名句,這句話既顯示了日本不願意接受隋朝冊封的姿態,又表達了其有與中國分庭抗禮的野心。「日本」的國號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既不是特定的地名,也不是王朝創始人的姓名,更多的是意指該國在東方,將著眼點強烈的置於中國大陸。

我們可以從「日本」這一國名中看到,「倭國」的統治者一方面強烈意識到中國大陸上有強大帝國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有妄圖以小國對抗大國的野心。同時,採用這一國號並不完全是日本自覺的行為。

據《釋日本紀》記載,在延喜四年(904年)的一個講座上,有人向講師提出了「現在稱我國為日本,這一名號是我們自己定的還是唐朝給冊封的?」講師明確的回答道「這是唐朝給冊封的。」不過翻閱《舊唐書》可以發現,日本人的這種認知明顯與歷史記載不符,但是這種錯誤的認知從平安時代期就在日本紮根發芽,不斷影響著日本國內的學者,以致於出現了對「日本」這一國號非常厭惡的國家神道教,而其所持有的「原封不動地接受日本這一唐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國號並用於和唐朝交往,實在是令人非常厭惡」的立場,則在此後影響了無數的日本人,並被以後的日本國粹主義者所繼承。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至今仍有許多人厭惡「日本」這一國號的原因。

「日本」即代表著大和族的野心

「日本」在成立之初就已經具有了擴張國家領土的強烈欲望,事實上,在「日本國」成立之前的7世紀中葉,「倭國」的統治者就已經發動了一系列針對日本列島北部「蝦夷」等族的徵伐戰爭。

而以「日本」為國號,「天皇」為王名的日本國,從創立之初起就具有了「帝國主義侵略性」的一面。其以使「蠻夷」附屬的「中華」自居,並向四周還未開化的「夷狄」推廣自認為「發達」的政治和法律文化,雖然當時的「日本國」在與唐朝的正式外交文書中,提及自己的統治者時並未使用「天皇」這一稱號,但已不再稱「倭」,而改稱「日本」了,此時,日本列島上的大和族不安於中華藩屬的野心已經生根發芽,逐漸膨脹了。

忽必烈因為遭遇「神風」而徵伐日本失敗

到了元朝時期,成功「抵禦」了忽必烈徵伐的日本,已儼然以華夏文明的正統「繼承人」自居(日本人認為南宋被蒙古徵服,此時的華夏文明已經斷絕,而自己抵禦了蒙古人的入侵,是正統的華夏文明繼承者,這一腦迴路也是新奇啊),此後走上了公開與中原王朝對抗的爭霸道路。

相關焦點

  • 日本國號來源之謎,倭、大和、日本,這些都是中國人起的名字嗎?
    公元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這印證了中國史書中的記載:九州北部(博多灣沿岸)的倭奴國接受漢王朝的冊封,後漢王朝光武帝封其為「倭奴國王」,並授予金印。這金印是為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也是現在日本的國寶。
  • 倭、大和、日本、東瀛、扶桑,日本的這些稱呼都是怎麼來的?
    公元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這印證了中國史書中的記載:九州北部(博多灣沿岸)的倭奴國接受漢王朝的冊封,後漢王朝光武帝封其為「倭奴國王」,並授予金印。這金印是為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也是現在日本的國寶。
  • 中國歷代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那麼這麼多王朝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呢?一、夏朝雖然目前國外學者對夏朝是否存在還持懷疑態度,但國內學者多傾向於認為夏朝與二里頭文化有一定淵源。關於夏的含義有不同的看法,如范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到大夏地區後以地名來作為政權名稱的,大夏就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
  • 日本女生的名字裡,為何九成都有「子」這個字?寓意太過直白!
    大家好,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已被小編的華麗文採吸引了吧,你一定要成為小妹的鐵桿粉絲哦~日本女生的名字裡,為何九成都有「子」這個字?寓意太過直白!對於中國人來說,名字是很重要的,同時對於其他的一些國家來說,他們也是十分注重名字的藝術的。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漢書》這本史書記載當時的日本有一百多個國家,還屬於混亂割據狀態。倭字,與委字通用,在《說文解字》中,委表示隨從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順從、恭敬的人。《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 日本人的姓名,往往都是4個字,讀起來為何很有古典韻味?
    日本人的姓名很有趣,往往都是4個字,這些4個字的姓名讀起來往往給人一種很有古典韻味的感覺,這種感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簡單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九鬼嘉隆、上杉謙信、藤堂高虎、織田信長等等有古典韻味的日本姓名都有一個特點,是四字,有種獨特的韻律感,和中國的諸葛孔明、長孫無忌一樣好聽,和應該和我們從小學習四字成語有關係,四字成語背後往往有典故,賦予一種歷史厚重感。
  • 一個極度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一代動漫大師宮崎駿的滿滿正義感
    雖然電影中並沒有公開表明飛機會用於戰爭,但是想想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必然的事情。因此,這部動漫的風評一轉而下,瞬間遭到了很多人的攻擊,說宮崎駿在美化戰爭。對此,宮崎駿公開致歉,但是正是因為他的道歉,在整個日本掀起了軒然大波,一頂賣國賊的帽子也因為這次的道歉行為而狠狠扣在了宮崎駿的頭上。
  • 日本人不愛運動,為何能長壽?答案很簡單,只一個字
    眾所周知日本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5歲,目測未來幾年還會增長,位列全球首位,其實不僅是長壽,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日本人的體型都屬於偏瘦,基本沒有幾個是體重超標的。這讓大家非常的疑惑,日本人明明不喜歡運動,為什麼身材還可以維持得那麼好呢,還可以長壽?
  • 日本女人的名字裡,為何大多都帶個「子」?含義簡單直白!
    對日本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日本女性得名字很多都帶一個「子」字,不過很多人都會產生疑問,為何日本女性得名字後面大多會帶「子」字?直到現在為止,日本女性依然還在堅持名字帶「子」,這個字究竟有什麼特殊的意義,能讓日本這麼堅持用到現在?其實含義簡單直白!
  • 日本的國名竟然是中國人取的
    關於日本的記載,其實早在《山海經》當中就有提到過,那時候日本還屬於燕國的一個附屬國,他們不僅實力弱小其國土的面積也很小,在幾個大國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那個時候的日本其國名還不叫「日本」,而是一個很難聽的名字叫做「倭國」。倭字本沒有貶義。古漢語中,倭通逶,因味山路曲折綿延的意思。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正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這22個漢字,即使是看到了,多數人也認不出來。 「二簡字」又為何被廢除?有專家解釋稱:「外形太像日本字,讓漢字失去了靈魂。」在現今我們還是可以接觸到極少數的二簡字,如「桔子」是「橘子」的二簡字。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日本人到底有多矮?看這些老照片就明白了,為何叫「小日本」了
    導語:日本人到底有多矮?看這些老照片就明白了,為何叫「小日本」了在我國古代時期,稱日本為「倭」,在之後才變成「日本」。原本「倭」這個字在古漢語當中是一個具有褒義含義的字。但在抗日戰爭中,日軍侵略了我國國土,有很多愛國英雄都奮起反抗,對日軍的稱呼也就變成了「倭寇」。在一些抗日電視劇中,我們也會發現「小日本」這一個稱呼,那麼,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原來早在日本奈良時代,就已經禁止老百姓吃肉食。當時佛教傳入當地,主張不殺生,所以才會有營養跟不上的情況出現。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從日本寄出的捐贈物資上為何寫著這八個字?
    鑑真法師觀察來意,看到他們的勤勉,就說:「我曾聽說,南嶽慧思禪師投生到日本為國王,興隆佛法,有這事嗎?又聽說,日本國長屋曾經造千身袈裟布施給中華大德,袈裟邊繡著偈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由此看來,日本誠然與佛法有緣呀。」 就默許了。長屋,是日本的相國。鑑真於是募集比丘思託等十四人,買舟從廣陵攜帶了三藏典籍離岸。這是天寶二載六月。
  • 你知道嗎,「日本」這個名字,是中國的一個女人給起的
    關於日本這個國名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爭論。有人說日本按照他們字面的意思就是說太陽的根本,即太陽升起的地方。還有的人說根據唐朝人張守節撰寫的《史記正義》一書中所記載,日本這個國名是當初武則天給起的,但畢竟也是屬於稗官野史,在正史中找不到類似的記載。眾說紛紜,關於它的名字由來誰都拿不出真正可靠的證據。
  • 日本的國歌只有28字,將其翻譯成中文,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的國歌只有28字,將其翻譯成中文,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國歌的定義是這樣的,它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是用來歌頌和鼓勵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國歌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比如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那麼,日本的國歌有何特別之處呢?日本自20世紀以來,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侵略者的形象,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等等給我們帶來了無法挽回、不可忘懷的傷痛。在分析了他們的國歌后才發現,原來日本的國歌裡面竟已展現了日本人的野心。
  • 日本古代為何被稱為倭國,是因為他們長得矮?
    結合現在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出土文物,我們認為倭國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漢朝。而對「倭」這個名號的推測,現在較為流行比較靠譜的有兩種說法。 「一雲倭國,舊說吾邦之人初入漢,漢人問謂:「汝國名如何?」吾答曰:「謂『吾國』耶。」漢人即取吾字之初訓,命之曰倭。」
  • 日本人姓氏的起源?為何日本人的姓氏,有山口,松下,井上這些?
    那麼,日本人的姓氏起源於何時,為何有山口,松下,井上這些「怪異」的姓氏?日本姓氏的來源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統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了氏和姓。有的人實在想不出好辦法,只好隨便對付一個,「我孫子」、「豬手」、「犬養」、「鬼頭」、「茄子川」全來了,讓人啼笑皆非,也有的讓官吏隨便給想出一個。有個日本運動員,叫我孫子智美,姓「我孫子」,這是不是像在找罵啊,真的佩服當時取這個姓氏的人。。
  • 日本海軍老照片:小個不高,但仔細看帽子上寫的字,讓人憎恨……
    ,這些老照片就是明治維新開始到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官兵和艦艇的真實寫照。 仔細看這些官兵帽子上的漢字,仔細看,「大日本帝國」的字樣在帽子上歷歷在目,曾幾何時這幾個字代表著窮兇極惡、代表著硝煙四起的戰爭,也給周邊各國帶來了很多苦難,這幾個字背後的含義讓人憎恨。
  • 他接受日本人的投降,為何兩次向日本人鞠躬?
    1945年8月,日軍投降,代表日方向中國投降的是日本二戰著名將官岡村寧次,因此中國方面代表接受投降的也應該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就是何應欽,一個在軍閥割據的夾縫中平步青雲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其實他做過很多事遠超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