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重用的那些名將,在劉邦項羽滅秦時,為何沒有出手幫助秦國

2020-12-18 歷史鑑賞者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亡韓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亡齊國,繼而完成了吞併六國,一統江山的偉大業績。

這10年的時間裡,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數不勝數。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王翦、王賁父子,蒙武、蒙恬父子,李信和章邯。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乃至秦國宣布滅亡。此時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只不過經過了14年,這幾位名將,除了章邯以外,其他人都跑哪兒去了呢?

一、王翦和王賁父子倆,早早交出了兵權,秦二世時期已經去世。

歷史上有兩位將軍的情商相當高,一個是王翦,還有一個就是郭子儀。這兩位將軍足以功高蓋主,但是他們卻讓君主絲毫感覺不到他們有功高蓋主的可能,你說厲不厲害?

王翦和王賁父子倆,在秦始皇一統六國的道路上,那簡直就是開掛了一般。其中趙魏齊楚燕這五個國家,全部都是他們父子倆帶兵滅的。

這要是換成其他人,早就被皇帝給滅了,為啥?因為他們的這種功勞,壓根就沒法再封賞了,總不能把皇位讓給他們老王家坐吧?

可王翦就很聰明,他每次出去滅了一個國家以後,立馬回來把兵權交還給秦始皇,並且表示自己實在是老邁了,帶不動兵了,這是最後一次。

可是下次秦始皇搞不定的時候,還是請王翦出馬。王翦費了好大勁把事情擺平了,比如說滅了楚國以後,立刻回來又要告老還鄉。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史記》

並且對秦始皇要這要那,就是不要官位,表現出一副貪財的樣子。在攻打楚國之前,王翦一連五次跟秦始皇要田產,想要給子孫留點財產。連手下人都覺得王翦有些過分了,可是秦始皇偏偏非常高興。為啥,因為王翦喜歡田產,那就不會造反了。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史記》

等到秦始皇完成一統大業以後,王翦也就告老還鄉,放棄了兵權。而王賁作為王翦的兒子,被封為通武侯,此後在史料中消失,估摸著是跟隨王翦一同歸隱了。到了秦二世時期,王翦和王賁都已經去世了。

至於王翦的孫子,也就是王賁的兒子王離,是在秦朝末年出現過的。不過王離的下場就比較慘了,在巨鹿之戰中,王離和章邯一起,都被項羽擊敗,此後去向不明,有史料表明,這位大兄弟被項羽給宰了。

二、蒙武、蒙恬父子,秦二世時期都已經不在了。

蒙家父子一直以來都是秦國忠心耿耿的大臣,老將蒙驁,輔佐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始皇四代君王,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沒能看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日子。

蒙驁的兒子蒙武,曾經擔任王翦的副將,跟隨他一起攻打楚國。在楚國境內帶兵擊殺了楚國名將項燕,後來又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為滅亡楚國立下了大功。

但是關於蒙武的結局,歷史上也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不過大概率蒙武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去世了,因為他兒子蒙恬在秦始皇去世之前,就已經成為了擊敗匈奴的大將軍。

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史記》

蒙武有倆兒子,分別是蒙恬和蒙毅。蒙毅是文官,肯動腦子,一路做到了上卿的高位。至於蒙恬,那就更加了不起了。

蒙恬在滅齊之戰中立下大功,所以被封為內史。此後他長期帶兵抵禦匈奴,在北方邊境蒙恬帶著30萬大軍,擊潰了匈奴人,收復了河套以南地區,在當地設立了34個縣。

此外他又肩負起了將趙國、燕國和秦國的長城連為一體的重任,使得匈奴人不敢再隨隨便便就南下入侵。只要有蒙恬在北方鎮守,匈奴人就不敢南下搗亂。

蒙恬的結局就比較慘了,因為趙高連同李斯,搞了個沙丘之變,將公子胡亥扶上了皇位。結果胡亥一上臺先以秦始皇的命令賜死了扶蘇。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史記》

本來蒙恬還想勸扶蘇思考一下,結果扶蘇手速太快,直接把自己給乾沒了。蒙恬一看扶蘇都掛了,自己也就跟著自盡了。至於蒙毅,也沒有好下場,因為曾經得罪過胡亥,所以早就被胡亥給殺了。

因此,等到項羽要收拾秦國的時候,蒙家幾個有用的好二郎,都已經被秦二世給滅掉了,他們自然就無法保衛秦國了。

三、李信不知所蹤。

李信其實也是名將,但是跟王翦不好比,因為他是後起之秀,一直充當的不是主力。所以他的功勞在前期體現不出來。

比如說在攻打趙國的時候,王翦是主力部隊,帶著幾十萬人馬從漳水、鄴城攻打趙軍,而李信則從太原、雲中出兵,配合王翦的行動,最終滅亡趙國。

在攻打燕國的時候,李信先帶著人馬率先抵達易水河畔,擊敗了燕太子丹的人馬。王翦大軍攻克薊城後,李信主要負責追趕燕王喜的殘兵,最終逼迫燕王喜將燕太子丹的腦袋送到了秦始皇跟前。

當然了,在滅楚之戰的時候,李信就有點飄了,王翦要60萬大軍滅楚,可李信卻只要20萬大軍。結果吃了打敗仗,差點把小命丟在那兒。

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史記》

此後在滅亡燕國和齊國的戰役中,李信都曾經立下過戰功。不過再也沒有獨自帶領軍團作戰的機會了。後來李信就不見了,估摸著是不受重用了。

畢竟滅楚之戰吃了大虧,從此秦始皇不敢重用,久而久之,李信也就泯然眾人了。值得一提的是,漢朝飛將軍李廣,便是李信的後代。

總結:秦國滅亡的時候,這些名將都沒了。

在滅亡六國的過程中,章邯跟上面這幾位比,真的是不入流的水平。不過後期能夠挑大梁的,只剩下章邯了。

所以說如果那五個人還在的話,秦國是不會滅亡的。可惜秦二世時期,這五個人都銷聲匿跡了,這是老天要滅了秦國。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二、公元前226年秦滅趙秦滅趙之戰是從公元前226年到公元前222年,持續了4年時間,秦統一天下,最難打的就是趙國,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45萬大軍,但是趙國仍然存活了下來,到趙國滅亡,這中間有40年的時間,趙國同時還是名將輩出的地方,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和趙瓜分不是沒有道理的。
  • 秦始皇滅六國重用的名將,為何在項羽滅秦時,沒人出手救秦國?
    作為統一秦國的秦始皇,從小我們就從課文中學到,秦皇漢武,乃是很多人心中英雄般的人物。在公元前230年的時候,秦國就把當時諸侯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給滅掉了,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吞併了六國成就了千秋霸業。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 秦滅六國時名將眾多,但14年後只有章邯在對陣項羽,那些名將呢?
    秦國縱橫六國的時候,有不少的名將,有最強的軍隊,所以最終才能滅六國,統一中原。大秦當時有著最強悍的武將集團,比如郿城孟西白、夏陽司馬氏、頻陽王氏、隴西李氏等等,可是當大秦快要滅亡的時候,為何一個名將都沒有,只有一個章邯出來救世呢?這些軍功豪門的後代都去了哪裡了呢?
  • 秦兵馬俑的原型:7萬秦京師軍,楚漢之爭為何效力劉邦斬殺項羽
    秦始皇陵好比秦始皇生前的鹹陽都城,兵馬俑軍團,就好比是保衛秦國都城的秦京師軍。但可惜的是這支地下兵馬俑軍團沒有能保護好秦始皇陵,反而被項羽給一鍋端了。 2、項羽劫掠焚燒秦始皇陵,兵馬俑也被大肆破壞 項羽進入關中,懷著對秦朝的極端仇恨,殺了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和秦王室貴族,將鹹陽城內擄掠一空,臨走還放了一把大火燒了鹹陽城。
  • 秦始皇手下五大名將,助秦王奪天下,戰匈奴,白起排不上
    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汙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
  • 如果秦始皇沒死,劉邦和項羽是否有實力推翻秦朝?
    這對剛剛橫掃江山的秦國來說,簡直就是噩耗,整個帝國大廈瞬間失去了支柱。霎時間,整個中國大地,豪傑並起,諾達的秦朝在劉邦、項羽的打擊下,終究二世而亡。這不禁讓人疑問,如果秦始皇沒有那麼遺憾的早死,劉邦、項羽還會有機會稱霸中原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秦國發生了什麼,秦國又是如何抵抗起義軍的。
  • 秦軍如此強悍,為何劉邦能殺進鹹陽,當時名將蒙恬,王翦在哪裡?
    蒙恬是名將,而且是秦始皇后期最為倚重的一個名將,可謂是後起之秀,秦始皇讓他帶領著這30萬大軍,北逐匈奴修建萬裡長城。但是,在秦二世胡亥當了皇帝之後,蒙恬也就被殺了。蒙恬被殺之後,他帶領的30萬秦軍,就交到了副將王離的手裡。
  • 某網友心中的古代十大名將排名,我想說:為何有常遇春沒有徐達?
    樂毅此人,拿得出手的戰役僅有滅齊一戰,還是統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這有什麼好誇讚的?那李牧去哪了?廉頗去哪了?古之名將如群星璀璨,樂毅有何資格還在霍去病和李靖等人之上?TOP、5 韓信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 秦國覆滅之後,為何項羽動用了分封制,又為何被劉邦奪得天下
    說起秦國這個時代,可能大家都會想到的是秦始皇,這個人在前期那統一了當時的六國,成功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可以說世界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就是當時的秦朝,可是秦始皇這人呢,心裡想的也非常多,他自稱了當時的始皇帝,意思呢就是希望自己的後代可以把這個皇帝的位置做到千千萬萬。
  • 虎狼之師,名將輩出的秦國,為何後期無人可用
    秦國名將斷代的情況,確實是比較罕見,好像突然間就沒有能打的名將了。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還曾有王翦父子,李信等能打的名將在,可隨著始皇帝的去世,秦國就只剩下一個蒙恬能撐局面,蒙恬被殺之後,秦國就真沒什麼能用的名將了。
  • 項羽力能扛鼎英勇無敵,待人恭敬慈愛,為何人才都往劉邦那邊跑?
    雖然項羽的軍事價值很高,但項羽平時並沒有表現出他的軍事實力,他待人恭敬而親切,他的語言文明,聲音柔和細膩,當他遇到病人時,項羽仍然能感受到同樣的感受,他忍不住流下傷心的眼淚,把飲食分開。按理說,項羽應該能夠用自己的性格聚集越來越多的人才,那就是狠狠地攻擊敵人,照顧好自己的人民。
  • 秦始皇手下的五大名將,章邯僅排第五,蒙恬排名第二
    今天我們說一說秦始皇手下的五大名將1、大將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 37代秦國君王的努力,換來了15年的大一統,秦始皇對得起先祖嗎?
    但是,秦始皇嬴政能夠統一天下,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是這37代秦國國君共同努力的結果,尤其值得表揚的是秦國最有作為的這三位君王。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為何是他們呢?秦襄公是秦國的立國者,秦國正是成為諸侯,就是從秦襄公這裡開始的。他之所以被封為諸侯王,是因為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攻擊,大部分諸侯沒有去。但是,秦襄公去了。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為了嘉獎秦襄公這一義舉,就給了他一塊土地。讓他成為了一名諸侯,但是,周平王給他的這塊土地,現在是被西戎人佔領者。
  • 盤點歷朝名將——秦楚漢
    (盤點歷朝歷代名將——第1期)秦國滅六國後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多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但秦朝壽命並不長,僅僅統一十餘年便被楚(項羽)漢(劉邦)推翻。那麼秦楚漢時期都有哪些名將呢!(以下武將不論排名)1.秦(統一後的秦朝)王翦、王賁、王離(爺父子)王氏家族,一門三代名將為秦家王朝赴湯蹈火、徵戰六國,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重要功臣之一。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6.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異人,本是趙國質子,卻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王。他在位僅僅三年,沒有統一六國。 在秦莊襄王后,秦國迎來了偉大的秦始皇。秦始皇的故事幾乎眾人皆知。
  • 假設歷史如果秦始皇不死,秦會不會二世而亡
    大將雖然不能決定全局,但可以影響全局。秦始皇不死,關中老秦人肯定會死命的支持,因為這是他們的家,如果秦國滅了,他們就成了亡國人。秦國自東周開始,憑著不多的軍隊,到七雄之一,再到統一六國,統治關中幾百年。關中進可攻,退可守,只要有關中,秦就不會滅。
  • 項羽為何稱王不稱帝?格局註定了他的選擇,性格決定了他只能稱王
    項羽對秦始皇的帝制並沒有充分的認識,也不認可: 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孫子,在他的思維裡,並不認可秦始皇實現了統一,而只是認為秦始皇吞併了六國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戰國末年,秦始皇氣吞八荒,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
  • 功成名就後,這4位歷史級名將,為何會被帝王「兔死狗烹」
    雖然歷史上很多名將,在功成名就後,會得到帝王的善待和賞賜,能封妻蔭子,光耀門庭,但也有不少名將,在建立赫赫功勳後,卻被帝王「兔死狗烹」,獲得了一個很悲慘的結局。歷史上這4大名將,為何在他們建立赫赫功勳,且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會被帝王殺害或者逼死?
  • 項羽只想做霸王而不是帝王,就算鴻門宴不放劉邦,項羽也註定失敗
    項羽很殘暴,也很自負,年紀輕輕就到達了權力的頂峰,一身的光芒也導致了一個致命的缺點。至於殘暴這方面,如果他是殺的秦兵,包括那曾經投降的20萬人。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不算殘暴。當年秦國滅六國的時候,楚國也是最慘的,所以也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