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來了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女性,捂著肚子進了我的診室,一進來就對我說,「醫生,我膽囊結石發作了」。這位患者頭一晚就開始肚子痛了,自己想當然,不就是膽囊結石發作了嗎?自服消炎利膽片,忍了一晚上,也沒見好轉。才大清早跑來醫院了。
患者最開始是10年前就診斷有膽囊結石,這十年間,反反覆覆疼痛,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摘除膽囊。想著切了膽囊,免疫力就會下降、影響消化吸收、僥倖心理覺得不嚴重等。
經過檢查發現,不僅是膽囊壁有問題了,膽管也出現僵硬,與肝臟組織發生粘連。憑藉著職業的直覺,我一下子知道問題了——少有發生的膽囊癌!
頓時我不知道如何告訴患者,這個女性才四十出頭,人生半百都還沒活到。唯有嘆息,原本小小的一顆石頭,卻給生命畫上了句號。
除了手術切除,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膽囊結石,不是小問題。但凡患者診斷出有膽囊結石,就會問我:除了手術切除,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膽囊結石有很多嚴重的併發症,如果幸運,可能一輩子都不出現。但如果出現,就相當不幸了。為啥?
膽囊的作用是儲存膽汁,吃東西的時候,膽囊內的膽汁通過膽總管排入到消化道(十二指腸),起到促進腸道內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作用。這裡膽囊有一個排洩動作,在這個排洩過程中,膽囊結石也可能跟著排洩,最後的結果就是堵住膽總管,發生急性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急性膽管炎發病急,不立即去醫院手術,威脅生命。
雖然目前臨床上關於膽囊是否切除的爭議很大,但醫生的建議都是手術切除,尤其是適合手術適應症的:
1.有症狀的膽囊結石:右上腹疼痛/絞痛、皮膚黃疸等;
2.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炎的:炎症反覆刺激,以及結石對膽囊壁的摩擦,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病機率;
3.膽囊結石太大,超過3釐米:也是考慮到結石對膽囊壁的摩擦,造成慢性炎症;
4.膽囊結石合併膽囊息肉的:單發息肉大於1釐米;
5.泥沙樣結石患者:檢查報告檢查提示,「膽囊泥沙樣結石」,不要指望細小的石頭能排出體外,而是容易引起膽總管堵塞;
6.充滿型膽囊結石:有膽囊癌變的風險。
膽囊癌少見,起病隱匿但惡性程度高
數據顯示,與其他腫瘤相比,膽囊癌發病率雖然比較低,但死亡率高,總體的5年生存率僅有5%。
膽囊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腫瘤。具有起病隱匿、早期診斷困難、惡性程度高、疾病進展迅速、預後極差的特點。
膽囊癌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與膽囊結石、膽囊慢性炎症、膽囊息肉、胰膽管合流異常、肥胖與糖尿病、遺傳因素等有關。對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加強對膽囊癌的篩查,提高早期診斷率。
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早期篩查手段。腫瘤標誌物已廣泛應用於腫瘤的早期診斷。但直到目前為止,尚未開發出可靠的腫瘤標誌物能夠用於膽囊癌的早期準確診斷。癌胚抗原和CA19-9在進展期膽囊癌中常可見升高,但其特異性較差。也有其他腫瘤標誌物如CA125、CA242等用於膽囊癌早期診斷的研究,但取得的結果差異較大。
大多數情況下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影像學檢查對胰腺癌及膽囊癌的診斷價值更大,是目前最有價值的臨床診斷手段。
膽囊癌治療方案
膽囊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除手術切除外,應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綜合治療方案,包括支持治療、放療、化療、靶向、免疫治療等。
1.手術:
膽囊癌根治術,切除膽囊、切除膽囊周圍組織、周圍淋巴結進行清掃。如果癌症擴散到無法清除,就採取姑息性手術緩解:膽道旁路手術、內鏡膽管支架置入術、經皮經肝膽管引流術。可以緩解膽道梗阻的情況。
2.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
3.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是一種利用患者的免疫系統抵抗癌症的療法。這種癌症治療也稱為生物療法。例如PD-1抑制劑。
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近些年來我們對膽囊癌的病因學、分子生物學、臨床診療方法學的認識上已有了長足進步。然而,膽囊癌患者的總體預後仍然不容樂觀。在治療方面,免疫療法在其他腫瘤也表現出了一定的潛力,未來或許有望成為治療膽囊癌的有力手段。
個人介紹:雙劍博 醫學博士,外科醫生,普外科副主任。擅長甲狀腺結節消融,下肢靜脈曲張微創消融手術,乳腺微創,高危部位肝臟腫瘤消融,腹部疾病,腹腔鏡疝修補,腹腔鏡胃腸道手術。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注@微創外科雙5槍,歡迎大家把關心的話題寫在評論區,我會作為後續選題,希望創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如果您或身邊親友有健康疾病困擾,我會為您提供具體、專業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