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膽囊都長了息肉,他為什麼不用像長輩那樣切除膽囊?

2020-12-24 齊魯壹點

30歲的季老師從小讀書成績優秀,從海濱漁村到縣城,一路讀到省城,博士畢業後留在杭州當了大學教師,就在入職體檢的時候,查出了膽囊息肉,當時只有0.5釐米。工作三年後的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長到1.1釐米了。

爸爸獲悉後,打來電話說:「我和你爺爺都曾經長了膽囊息肉做了手術,你也早點手術,以免進一步發展。」季老師回憶起,爺爺是10年前因為息肉而摘除膽囊,爸爸是5年前摘除膽囊。

但是他們隨著年紀的增長,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出現腹痛、腹瀉,人也有點消瘦。切還是不切,季老師網上搜了很久,慕名來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肝膽外科。

肝膽外科張竝主任告訴他,膽囊息肉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就是臨床上的腺瘤型息肉,這類息肉往往是單發,逐漸增大有惡變為膽囊癌的可能。

張主任曾接診一名22歲的患者,剛剛大學畢業,就查出了1.1釐米的膽囊息肉,一年後,長到了1.9釐米,有癌變傾向,當機立斷選擇了切除膽囊。

而假性息肉其實是膽固醇性息肉,這類息肉往往多發,不會惡變,佔息肉的95%。

他說,B超、CT、磁共振都難以甄別息肉類型,而膽囊癌預後極差,因此以往對待膽囊息肉的態度就是:寧可錯殺,不能放過。只要符合手術指徵的,都進行了膽囊切除。像季老師的爺爺、爸爸就是這樣切除了膽囊。

但是,膽囊是人體的重要消化器官,切除後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右上腹偶發絞痛,膽汁返流等,可能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膽囊切除後的不良併發症高達30%,即100個做了膽囊切除手術的人,將有近30人出現腹瀉或由odis括約肌功能障礙引起的持續性腹痛等症狀。

一旦膽囊切除以後,患者膽管內的流體壓力便會失去膽囊的緩衝作用,導致膽管內的壓力發生變化,容易形成漩渦或渦流。長期下去,膽總管便會產生沉積,這便是形成膽管結石以及繼發肝內膽管結石的重要因素。膽囊切除之後,膽汁酸持續釋放進入腸道,還會導致結腸癌的發病率增加。因此很多患者希望摘除息肉,膽囊儘量保住。

張主任說,保膽手術通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微創的方式,給膽囊切個小口子,摘除息肉,手術避開了膽囊三角,更加安全。而且術後恢復快,極少出現腹痛腹脹這些併發症,膽囊功能得以保留,正常飲食活動,不影響生活。

現在,經驗豐富的肝膽外科醫生加上先進的微創保膽技術,對待膽囊息肉就可以像胃腸鏡對待胃腸息肉一樣,手術摘除息肉後,術中快速的病理切片診斷,如果是良性息肉,膽囊得以保留;一旦惡變,術中也可以及時更改手術方式。靈活的術式,讓更多的膽囊得以保留。

在張主任的建議下,季老師決定接受微創手術。術中證實息肉是單髮帶蒂的良性息肉,予以摘除保膽。

手術中

季老師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他的爺爺和爸爸都感嘆,現在的醫療技術真當先進,「終於不必成為無膽英雄。」

相關焦點

  • 膽囊息肉是什麼?會變成癌症嗎?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朋友 他叫膽囊息肉 下面就有請他來做一下自我介紹吧 我的家族成員分布在人類身體的各個空腔臟器由黏膜覆蓋的內表面上,從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到子宮、膀胱,都是我們喜歡生長的地方。
  • 膽囊切除後,身體會有什麼變化?醫生坦言:當心2個後遺症
    膽囊能儲存膽汁,而膽汁是可以促進脂肪消化的,這樣一說,膽囊的作用就不小了,它的健康與否對消化系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膽囊健康,能正常儲存和濃縮膽汁當然最好了,但如果膽囊出現了嚴重病變,就需要切除它,畢竟保全生命更加重要。
  • 膽囊不切會怎樣?沉默的殺手:膽囊結石誘發膽囊癌!
    頓時我不知道如何告訴患者,這個女性才四十出頭,人生半百都還沒活到。唯有嘆息,原本小小的一顆石頭,卻給生命畫上了句號。除了手術切除,沒有其他辦法了嗎?膽囊結石,不是小問題。但凡患者診斷出有膽囊結石,就會問我:除了手術切除,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 在肚臍眼開個小孔就能切除膽囊?這個團隊12年前就做到了!
    在肚臍眼開個小孔就能切除膽囊?這個團隊12年前就做到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患有膽囊疾病而不得不通過手術將其切除一般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需要在患者肚臍和右上腹穿刺3~4個孔而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只需在患者臍部切一個口就能成功切除膽囊
  • 關愛膽囊,請戒掉這些飲食陋習
    【解析】飲食不規律,特別是不吃早餐時,膽汁不能夠規律的排出,在膽囊內停留的時間過長,水分吸收,會造成膽汁的濃縮,更容易形成膽汁淤積,為膽結石的形成提供基礎。此外,長期不吃早餐使膽汁濃度增加,也有利於細菌繁殖,膽汁的成分發生變化,容易促進膽結石的形成。
  • 影像科醫生告訴你:什麼是膽囊假性結石
    頭孢曲松鈉是最常用的第三代頭孢菌素之一,由於它較強的廣譜抗菌性,長效半衰期以及可以進入血腦屏障,使其常用於各種嚴重的感染,如腦膜炎、菌血症、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複雜的泌尿道、皮膚、骨骼和關節感染。經靜脈注射頭孢曲松鈉治療,85%~95%的藥物與血清中的白蛋白結合而在血液中停留較長時間。大約55%的藥物通過腎臟代謝出體外,而另外45%通過膽道系統代謝。
  • 網文大神張小花第六次發布新書通告:膽囊封印即將解除,新書或於12...
    至於張小花為什麼這麼頻繁地發布新書預告,還是因為他原定於六月一號上線的新書因為不可抗力不得不一次次延遲了這個不可抗力,就是他的膽囊切除手術了。 原本《強人》在4月17號完結後,張小花計劃切膽半個月,攢稿一個月,然後六一再戰。 結果忘記了切膽手術,也是要有恢復期的,再者切膽過程中,又意外發現了膽結石壓迫膽管,又補了手術。 這來回折騰,直到現在,他還在和自己的膽囊鬥智鬥勇。
  • 從息肉到大腸癌,僅有一次腸鏡的距離
    長時間的夜生活,三餐飲食沒有規律,暴飲暴食,飲酒無度等也會直接或間接地誘發腸癌的發生,而這些生活方式一般都出現在年輕人身上,這就導致了此類疾病的年輕化趨勢。現在,由於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由於各種原因接受腸鏡檢查,相當一部分人在檢查後發現自己得了結、直腸息肉。長了結腸息肉是不是一定會得結腸癌?腸息肉切除就萬事大吉了?又該如何預防腸癌?息肉會出現什麼症狀?
  • 大腸息肉——藏在肚子裡的「定時炸彈」,必須格殺勿論!
    腸息肉是局部腸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說白了在大腸黏膜表面長出來的「小瘊子」。發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現在中年以後,50--歲以後的人群大約有25~80%的發生率。儘管它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
  • 【以案說醫】邱健行:疏肝利膽清熱祛溼治療膽囊泥沙樣結石
    B超示:膽囊大小53mmX29mm,囊壁厚5mm,毛糙,膽囊內見彌散性強回聲光點。診斷提示為:膽囊壁增厚,膽囊泥沙淤積聲像。當地醫院予「消炎利膽片」治療,疼痛症狀未見明顯好轉,遂來門診求治。
  •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中醫科】關於腸息肉,你最想知道的9個問題!
    大約有超過90%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很多人查出腸息肉後感到恐慌不安,那麼,到底什麼是大腸息肉?為什麼會得大腸息肉?腸息肉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切呢?2.膽汁代謝紊亂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後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遺傳因素: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 43歲男子,腸子裡長了100多個息肉,會不會變成癌?
    症狀主要是腹部悶脹,隱隱作痛,就在上周他還出現便血,想著如今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出現大問題,家裡人可怎麼辦?於是來到醫院。 腸鏡結果顯示,周先生的肚子長了100多顆息肉,有80多釐米長,在距離肛門50釐米處還有一個小腫塊,病理結果顯示是腺瘤。
  • 胃鏡發現有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我做了胃鏡,發現胃體息肉,在本地醫院,有的專家叫我不要切除無需擔心,而有的專家又叫我切除,我特別困惑請教您,請您百忙之中給我回復,萬分感謝!我們做胃鏡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胃鏡當中發現有胃息肉的存在,發現了胃息肉要不要切除呢?一般單個比較小的息肉,是不需要切除的,對於多發息肉直徑較大的可以做胃鏡下鉗除也就是常說的切除。
  • 福州女子切除息肉後忘複查,再查發現患癌!
    檢查只發現了結腸息肉,醫生當即在腸鏡下為她把息肉切除。術後,得知自己並非患癌,李女士鬆了口氣,將醫生叮囑定期複查腸鏡的話拋到腦後。上周,李女士在刷手機時偶然看到一篇醫療科普文說腸息肉可能癌變這才想起該去複查這次,她換了一家醫院到福建省老年醫院做胃腸鏡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