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發現有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2020-12-24 彭德祿醫生

彭主任好!我做了胃鏡,發現胃體息肉,在本地醫院,有的專家叫我不要切除無需擔心,而有的專家又叫我切除,我特別困惑請教您,請您百忙之中給我回復,萬分感謝!

我們做胃鏡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胃鏡當中發現有胃息肉的存在,發現了胃息肉要不要切除呢?一般單個比較小的息肉,是不需要切除的,對於多發息肉直徑較大的可以做胃鏡下鉗除也就是常說的切除。也有部分病人發現胃息肉之後,心裡壓力特別大,切除是緩解心理壓力的一種有效手段,這部分病人也是可以做息肉的切除的。胃部息肉發生原因,常常是因為慢性胃部炎症和長期用藥引起,因此治療的根本是預防和治療胃部炎症,儘量減少可引起息肉的藥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吃過冷,過熱,過硬,刺激性的食物,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飯吃七分飽,適當運動,保持良好心情是治療胃息肉及胃部疾病的基礎。

感謝大家的關注,有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以私信的方式聯繫我,關注我,關注健康的胃!

相關焦點

  • 福州女子切除息肉後忘複查,再查發現患癌!
    檢查只發現了結腸息肉,醫生當即在腸鏡下為她把息肉切除。術後,得知自己並非患癌,李女士鬆了口氣,將醫生叮囑定期複查腸鏡的話拋到腦後。,這次檢查竟果真發現她患了腸癌腸鏡中,醫生在距離她的肛門約25釐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高度懷疑癌變的腸息肉,在鏡下切除後送病理化驗,結果證實為腸絨毛狀管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即腸癌。
  • 一家三代膽囊都長了息肉,他為什麼不用像長輩那樣切除膽囊?
    30歲的季老師從小讀書成績優秀,從海濱漁村到縣城,一路讀到省城,博士畢業後留在杭州當了大學教師,就在入職體檢的時候,查出了膽囊息肉,當時只有0.5釐米。工作三年後的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長到1.1釐米了。肝膽外科張竝主任告訴他,膽囊息肉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就是臨床上的腺瘤型息肉,這類息肉往往是單發,逐漸增大有惡變為膽囊癌的可能。張主任曾接診一名22歲的患者,剛剛大學畢業,就查出了1.1釐米的膽囊息肉,一年後,長到了1.9釐米,有癌變傾向,當機立斷選擇了切除膽囊。
  • 結腸癌,追根溯源,只為早日發現你
    常常聽患者說,人年齡大了,怕生病,更怕得癌症,你給我來個全面的體檢,於是建議其做胃鏡、腸鏡。胃鏡還能夠勉強接受,說到做腸鏡,連連搖頭&34;其實做腸鏡是最有效發現結腸腺瘤的方法,通過做腸鏡不僅可以肉眼直接觀察病變及時取病檢,還可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掉,比如切除息肉。
  • 膽囊息肉是什麼?會變成癌症嗎?
    治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息肉切除術或膽囊切除,如懷疑有惡變或直徑≥20mm應行開腹手術,≤10mm可行腹腔鏡手術,切除標本應即送病理檢查,如報導為惡性腫瘤按膽囊癌處理。 膽囊切除後使得膽囊與Oddi括約肌間的協同作用被破壞,進而引起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如消化不良、腹瀉、反流性的胃炎、食管炎、腹痛等。對未達到手術指徵、膽囊收縮功能正常且無症狀的膽囊息肉患者可定期進行B超動態觀察,同時,服用中藥進行肝臟功能調理,息肉雖然長在膽囊,但歸根結底還是膽汁分泌異常的問題,所以治病要治病因,先從源頭抓起。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有關係嗎?
  • 做腸鏡發現息肉就一刀切掉?千萬不要武斷!
    因為隨著我們醫學知識的普及,老百姓對於結腸鏡也是越來越接受,有一些高危人群,主動去做腸鏡的篩查,但是做腸鏡的過程中發現息肉了,到底是直接給它切掉好呢?還是取個活檢好呢? 其實這個我可以告訴大家,不能一概而論的。
  • 正確認識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是直腸良性腫瘤的一種,是直腸內有黏膜覆蓋的腫物,呈小的結節狀黏膜隆起或為大的帶蒂的腫物,一般為單個,少數為多個,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腸或累及結腸者謂之息肉病。一、臨床表現直腸息肉其臨床表現多無症狀,多數在體檢時發現。若息肉較大,經常受到糞便摩擦,可使其黏膜糜爛,糞內有血液和粘液。
  • 大腸息肉——藏在肚子裡的「定時炸彈」,必須格殺勿論!
    這個過程是遲滯和漫長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並及時切除掉,以絕後患。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大多都是在常規的結腸鏡檢查、直腸指診或手術中發現的。所以,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就是體內的定時炸彈,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它100%會癌變,如不及時發現並切除,早晚會釀成大禍。一、常見症狀(絕大多數沒有症狀)90%以上的腸息肉不會產生任何症狀,往往在長大、癌變後才會出現,所以醫生們稱之為「隱匿的殺手」。
  • 43歲男子,腸子裡長了100多個息肉,會不會變成癌?
    腹痛、消化不良、大便習慣改變、性狀改變,大部分長了腸道息肉的人都是在檢查身體時才會發現。一般絨毛較多、形態不規則的腺瘤性腸息肉,癌變的機會比較大。 查出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得了息肉是否需要切除,主要也是看患者的息肉屬於哪種類型。
  • 你想知道的胃腸道息肉知識都在這!
    胃腸息肉,相信做過胃腸鏡檢查的人都對這個詞不陌生,胃腸息肉是消化科很常見的一個疾病,臨床上經常聽到這樣的疑問,醫生,我這個息肉要不要切掉?如果不切掉會不會癌變?今天醫學益生君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個胃腸息肉!
  • 重醫附二院每年為4萬例消化道腫瘤高風險人群做胃鏡篩查
    「為了進一步檢查尹先生有沒有並發肝硬化等常見併發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我們為他做了胃鏡檢查,」尹先生的主治醫生重醫附二院消化內科鄧超醫生介紹,正是這次內鏡檢查,成了挽救尹先生的「上帝之手」。很多食管癌患者會有胸骨後不適感、燒灼感、針刺感等症狀,也可能會有吞咽食物時輕微滯留感或輕度咽哽感,但這些症狀的輕重程度不一,持續時間也不同,很難被患者重視或察覺。另外食道癌的檢查也需要胃鏡檢查才能檢出,因此很多患者會因為懼怕胃鏡拖延檢查。「其實隨著無痛胃鏡的普及,在做胃鏡檢測時,患者輕輕鬆鬆美美的睡上一覺就能獲得精準的早癌篩查。」何松教授說。
  • 從息肉到大腸癌,僅有一次腸鏡的距離
    結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發展成了中晚期,手術機會也稍縱即逝。現在,由於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由於各種原因接受腸鏡檢查,相當一部分人在檢查後發現自己得了結、直腸息肉。長了結腸息肉是不是一定會得結腸癌?腸息肉切除就萬事大吉了?
  • 胃息肉及息肉症候群
    增生性息肉可以發生在整個胃。通常直徑小於1.5 cm,可以是單個或多個,也可以是無蒂或有蒂。息肉表面的小凹通常是擴大的,表面充血。息肉較大時,覆蓋的黏膜常呈紅色、易碎,息肉頂端可能有小的糜爛或潰瘍。通常HP是良性病變,但文獻也有惡性的報告。
  • 做胃鏡發現「腸上皮化生」,會變成胃癌嗎?醫生:這1類容易癌變
    前面有給大家科普過腸上皮化生是什麼樣的疾病,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出現腸上皮化生以及哪一類人最容易出現腸上皮化生,今天繼續給大家科普一下腸上皮化生分幾種類型?哪一種類型比較容易癌變?臨床上發現腸上皮化生該怎麼辦?該如何保養?該多久複查?如何保養和預防腸上皮化生發生和加重?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該建議圍繞6個關鍵問題,提出以下中心觀點:內鏡下發現結直腸息肉伴深層黏膜下浸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應直接提交外科手術;當發現淺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風險增加時,應予以最佳的內鏡切除技術和標本處理;當發現內鏡下切除的息肉有黏膜下浸潤時,應權衡外科手術的風險和益處。
  •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中醫科】關於腸息肉,你最想知道的9個問題!
    大多數體積較小的息肉沒有症狀,只是在腸鏡檢查或腹部手術時候發現;當息肉長大後可能有以下表現:1.典型症狀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
  • 早期胃癌有哪些症狀?如何早期發現胃癌?胃癌如何治療?
    家族遺傳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患胃癌的風險是沒有胃癌家族史的2-3倍。說明胃癌有一定的遺傳性。還有一些癌前病變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長期不愈的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胃息肉、手術後的殘胃等。吸菸與飲酒吸菸和飲酒都能增加患胃癌的風險,酒精濃度越高致癌風險越高,白酒比啤酒的致癌風險要高數倍。
  • 膽囊切除後,身體會有什麼變化?醫生坦言:當心2個後遺症
    膽囊健康,能正常儲存和濃縮膽汁當然最好了,但如果膽囊出現了嚴重病變,就需要切除它,畢竟保全生命更加重要。膽結石、膽囊息肉是常見的膽囊疾病,如果結石和息肉的體積都比較大,而且還在不斷增大,膽囊的功能已經嚴重受損,甚至已經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會建議患者切除膽囊,以免時間長了,再帶來更大的隱患。
  • 為啥會長胃腸息肉?都有啥危害?怎麼預防和治療?
    而腺瘤型息肉又分有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腺管狀腺瘤,這些腺瘤性息肉最易發生癌變。  據研究,腺瘤性息肉癌變率約為5%-40%,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息肉越大,癌變的機會也越大。  圖片1.發現息肉;2.活檢鉗夾住息肉;3.鉗除息肉  ①高頻電凝電切術:  為內鏡治療息肉中重要又常見的一種。
  • 贛州華興肛腸醫院:大便出血,以為是痔瘡沒想到是直腸息肉
    近日,華興醫院接到了一通關於便血的電話,李女士(化名)說前段時間發現自己大便帶血沾黏,血量少,便血時有時無。李女士心中不安但未去就醫檢查,跟朋友說起此事,朋友說她是痔瘡並建議去買些痔瘡藥膏。  上廁所發現大便帶血是比較複雜的疾病症狀,有時會被人誤認為是痔瘡增生,而痔瘡最為明顯的症狀就是排便出血,導致有些人一見便血就認為是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