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福州女子切除息肉後忘複查,再查發現患癌!

2020-12-24 瀟湘晨報

在胃腸鏡檢查中發現患息肉

是很常見的事

不過,可別因為常見

就不當回事!

最近,兩年前曾在腸鏡中

切過腸息肉的李女士留了個心眼

去醫院複查腸鏡

結果發現患腸癌早期!!

2年前,50多歲的李女士出現排血便的症狀,擔心自己得了腸癌,遂趕緊上醫院做腸鏡檢查。檢查只發現了結腸息肉,醫生當即在腸鏡下為她把息肉切除。術後,得知自己並非患癌,李女士鬆了口氣,將醫生叮囑定期複查腸鏡的話拋到腦後。

上周,李女士在刷手機時

偶然看到一篇醫療科普文

說腸息肉可能癌變

這才想起該去複查

這次,她換了一家醫院

到福建省老年醫院做胃腸鏡

不料,這次檢查竟果真發現她

患了腸癌

腸鏡中,醫生在距離她的肛門約25釐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高度懷疑癌變的腸息肉,在鏡下切除後送病理化驗,結果證實為腸絨毛狀管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即腸癌。程度為早期。

所幸病情發現及時

該病灶被完整切除了

醫生建議李女士3個月後再行複查

那麼,腸息肉到底是什麼?

怎麼自己每次在等待做胃腸鏡檢查時,

左看看右聽聽都能發現,

身邊一同排隊的市民,

有不少被切出了胃息肉、腸息肉?

難道腸息肉都會癌變嗎?

李女士很納悶

省老年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何鋮告訴李女士,腸息肉是腸道黏膜表面凸起的贅生物,通俗地說,就是腸黏膜表面的一個「肉疙瘩」。成人的發病率在40%左右,發病高峰為50歲,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有研究表明,

90%左右的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演變來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腸息肉

都會發展為腸癌。」 何鋮指出。

何鋮說,根據癌變的可能性

腸息肉可分兩大類:

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

腫瘤性息肉,主要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狀管狀腺瘤,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通常是10-15年),終有一天會癌變。

非腫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會癌變,但如果長得比較大,存在時間較久,也有變成腫瘤性息肉的可能。

大多數腸息肉患者

都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

腸息肉通常是在做腸鏡篩查時發現的

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

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症狀

醫生建議

發現腸息肉,醫生通常建議切除。對於體積小、數目少的腸息肉,醫生會在行腸鏡時直接用活檢鉗鉗除,再將其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安排患者的複查時間;對於較大、數目多的腸息肉,醫生一般會先取下腸息肉的一小部分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擇期治療。

何鋮建議,增生性息肉切除後,可1年複查1次腸鏡;若息肉為腺瘤性,切除後3個月應複查1次,若複查無異常,可半年至1年後再查。

轉發,提醒更多人!

福州晚報記者 朱丹華 通訊員 沈華鳳 周彬彬

新媒體編輯 鄭錦鑾

監製 管慧 楊韜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福州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中醫科】關於腸息肉,你最想知道的9個問題!
    2.膽汁代謝紊亂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後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遺傳因素: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 胃鏡發現有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我做了胃鏡,發現胃體息肉,在本地醫院,有的專家叫我不要切除無需擔心,而有的專家又叫我切除,我特別困惑請教您,請您百忙之中給我回復,萬分感謝!我們做胃鏡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胃鏡當中發現有胃息肉的存在,發現了胃息肉要不要切除呢?一般單個比較小的息肉,是不需要切除的,對於多發息肉直徑較大的可以做胃鏡下鉗除也就是常說的切除。
  • 黑豹男演員博斯曼患癌去世 做個檢查就能避免悲劇
    因在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3》《復仇者聯盟4》《美國隊長3》以及《黑豹》中飾演黑豹特查拉而被人熟知。   結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     由於90%以上的結直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從息肉到腸癌,需要5-15年的時間,平均10年左右;     因此,我們只要趕在它癌變之前發現息肉
  • 從息肉到大腸癌,僅有一次腸鏡的距離
    2018年,查德維克·博斯曼因在漫威的《黑豹》中飾演非洲神秘國家瓦坎達的國王特查拉,同時也是黑豹的繼承者而走紅。《黑豹》斬獲了1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被認為是黑人電影的裡程碑之一,獲得7項奧斯卡提名。
  • 「黑豹」男主患癌去世!這些症狀不可忽視……
    在結直腸癌早期,病人症狀不明顯,再玩上一手「拖字訣」,發現時往往發展成了中晚期,手術機會也稍縱即逝。指導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楊輝教授現在,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由於各種原因接受腸鏡檢查。相當一部分人在檢查後發現自己得了結、直腸息肉。
  • 大腸息肉——藏在肚子裡的「定時炸彈」,必須格殺勿論!
    這個過程是遲滯和漫長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並及時切除掉,以絕後患。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大多都是在常規的結腸鏡檢查、直腸指診或手術中發現的。所以,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就是體內的定時炸彈,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它100%會癌變,如不及時發現並切除,早晚會釀成大禍。一、常見症狀(絕大多數沒有症狀)90%以上的腸息肉不會產生任何症狀,往往在長大、癌變後才會出現,所以醫生們稱之為「隱匿的殺手」。
  • 大便常出血,以為是痔瘡,廈門30歲女子被確診結腸癌!醫生說法來了解...
    一起來了解一下病例大便出血以為是痔瘡一查卻是結腸直腸癌前陣子30歲的黃女士突然發現大便時經常出血提醒應重視結直腸息肉切除了也要定期複查吳海福提醒腸癌引起的便血容易被患者誤認為是痔瘡以至於耽誤病情尤其是懷孕前如果把腸癌引起的便血誤認為是痔瘡
  • 一家三代膽囊都長了息肉,他為什麼不用像長輩那樣切除膽囊?
    30歲的季老師從小讀書成績優秀,從海濱漁村到縣城,一路讀到省城,博士畢業後留在杭州當了大學教師,就在入職體檢的時候,查出了膽囊息肉,當時只有0.5釐米。工作三年後的體檢,發現膽囊息肉長到1.1釐米了。肝膽外科張竝主任告訴他,膽囊息肉分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真性息肉就是臨床上的腺瘤型息肉,這類息肉往往是單發,逐漸增大有惡變為膽囊癌的可能。張主任曾接診一名22歲的患者,剛剛大學畢業,就查出了1.1釐米的膽囊息肉,一年後,長到了1.9釐米,有癌變傾向,當機立斷選擇了切除膽囊。
  • 胃息肉及息肉症候群
    一般認為是黏膜損傷後過度再生的結果,常發生在慢性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惡性貧血、鄰近潰瘍和糜爛處或胃腸造瘻部位。增生性息肉可以發生在整個胃。通常直徑小於1.5 cm,可以是單個或多個,也可以是無蒂或有蒂。息肉表面的小凹通常是擴大的,表面充血。息肉較大時,覆蓋的黏膜常呈紅色、易碎,息肉頂端可能有小的糜爛或潰瘍。通常HP是良性病變,但文獻也有惡性的報告。
  • 43歲男子,腸子裡長了100多個息肉,會不會變成癌?
    腹痛、消化不良、大便習慣改變、性狀改變,大部分長了腸道息肉的人都是在檢查身體時才會發現。一般絨毛較多、形態不規則的腺瘤性腸息肉,癌變的機會比較大。 查出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 得了息肉是否需要切除,主要也是看患者的息肉屬於哪種類型。
  • 正確認識直腸息肉
    並且直腸息肉的位置較高或較小的息肉,直腸指診不易發現,需做其它輔助檢查;2、電子肛腸鏡檢:更加精確的診斷,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黏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3、若發現多個息肉時,作乙狀結腸鏡或纖維鏡檢,排除多發息肉及結腸息肉病。
  • 膽囊息肉是什麼?會變成癌症嗎?
    治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息肉切除術或膽囊切除,如懷疑有惡變或直徑≥20mm應行開腹手術,≤10mm可行腹腔鏡手術,切除標本應即送病理檢查,如報導為惡性腫瘤按膽囊癌處理。 膽囊切除後使得膽囊與Oddi括約肌間的協同作用被破壞,進而引起機體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如消化不良、腹瀉、反流性的胃炎、食管炎、腹痛等。對未達到手術指徵、膽囊收縮功能正常且無症狀的膽囊息肉患者可定期進行B超動態觀察,同時,服用中藥進行肝臟功能調理,息肉雖然長在膽囊,但歸根結底還是膽汁分泌異常的問題,所以治病要治病因,先從源頭抓起。 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有關係嗎?
  • 做腸鏡發現息肉就一刀切掉?千萬不要武斷!
    所以如果你要做腸鏡的話,一定要到一個有資質的醫院,有做息肉切除的這個技術條件的地方做的話,最好事先就跟醫生說好,如果發現一些小息肉,能當時切掉的儘量給我切掉。
  • 宮頸息肉的治療方法
    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表現的一種,在已婚婦女中比較多見。由於慢性炎症長期刺激,使宮頸管局部黏膜增生,因子宮有排除異物傾向,可使增生的黏膜逐漸自基底部向宮頸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宮頸息肉分為兩種,一種來源於宮頸黏膜的息肉,另有一種來自宮頸陰道部分的息肉。
  • 結腸癌,追根溯源,只為早日發現你
    胃鏡還能夠勉強接受,說到做腸鏡,連連搖頭&34;其實做腸鏡是最有效發現結腸腺瘤的方法,通過做腸鏡不僅可以肉眼直接觀察病變及時取病檢,還可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掉,比如切除息肉。但肉眼觀察下,尤其是比較大的息肉,比如直徑≥10mm,很難區別到底是腫瘤性的還是非腫瘤性的,所以最好是切除下來做活檢。
  • 33歲女子宮頸癌住院,子宮切除,醫生提醒:警惕身體3個信號
    醫生表示,根據孫女士的情況來看,建議切除子宮,以保全性命。這邊也意味著,33歲的孫女士,此後將再無子女緣。而此前,她與丈夫並未孕育有兒女,一門心思想著先立業,結果卻被命運擺了一道。在宮頸癌的隊列中,孫女士並不是唯一一個被建議切除子宮的女子,和她一樣的女士成千上萬,但也並非所有宮頸癌患者都需如此,部分只需錐切,仍有生育的權利,這和女性發現宮頸癌的時間、身體情況有關,早期一般不必如此。
  • 你想知道的胃腸道息肉知識都在這!
    至於那些腫瘤性息肉,當然建議積極治療。如何治療?--早發現 早診斷 早治療!經內鏡切除是胃腸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 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 多數為一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 定期隨訪 可發現息肉復發 給予及時治療以防止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