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胃腸鏡檢查中發現患息肉
是很常見的事
不過,可別因為常見
就不當回事!
最近,兩年前曾在腸鏡中
切過腸息肉的李女士留了個心眼
去醫院複查腸鏡
結果發現患腸癌早期!!
2年前,50多歲的李女士出現排血便的症狀,擔心自己得了腸癌,遂趕緊上醫院做腸鏡檢查。檢查只發現了結腸息肉,醫生當即在腸鏡下為她把息肉切除。術後,得知自己並非患癌,李女士鬆了口氣,將醫生叮囑定期複查腸鏡的話拋到腦後。
上周,李女士在刷手機時
偶然看到一篇醫療科普文
說腸息肉可能癌變
這才想起該去複查
這次,她換了一家醫院
到福建省老年醫院做胃腸鏡
不料,這次檢查竟果真發現她
患了腸癌
腸鏡中,醫生在距離她的肛門約25釐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高度懷疑癌變的腸息肉,在鏡下切除後送病理化驗,結果證實為腸絨毛狀管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即腸癌。程度為早期。
所幸病情發現及時
該病灶被完整切除了
醫生建議李女士3個月後再行複查
那麼,腸息肉到底是什麼?
怎麼自己每次在等待做胃腸鏡檢查時,
左看看右聽聽都能發現,
身邊一同排隊的市民,
有不少被切出了胃息肉、腸息肉?
難道腸息肉都會癌變嗎?
李女士很納悶
省老年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何鋮告訴李女士,腸息肉是腸道黏膜表面凸起的贅生物,通俗地說,就是腸黏膜表面的一個「肉疙瘩」。成人的發病率在40%左右,發病高峰為50歲,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有研究表明,
90%左右的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演變來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腸息肉
都會發展為腸癌。」 何鋮指出。
何鋮說,根據癌變的可能性
腸息肉可分兩大類:
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
腫瘤性息肉,主要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狀管狀腺瘤,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通常是10-15年),終有一天會癌變。
非腫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會癌變,但如果長得比較大,存在時間較久,也有變成腫瘤性息肉的可能。
大多數腸息肉患者
都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
腸息肉通常是在做腸鏡篩查時發現的
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
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症狀
醫生建議
發現腸息肉,醫生通常建議切除。對於體積小、數目少的腸息肉,醫生會在行腸鏡時直接用活檢鉗鉗除,再將其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安排患者的複查時間;對於較大、數目多的腸息肉,醫生一般會先取下腸息肉的一小部分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擇期治療。
何鋮建議,增生性息肉切除後,可1年複查1次腸鏡;若息肉為腺瘤性,切除後3個月應複查1次,若複查無異常,可半年至1年後再查。
轉發,提醒更多人!
福州晚報記者 朱丹華 通訊員 沈華鳳 周彬彬
新媒體編輯 鄭錦鑾
監製 管慧 楊韜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福州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