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梵谷搬回埃頓與父母同住。在這裡他潛心研究繪畫,他的好友安東尼·范·拉帕德( Anthon van Rappard)來探望他,他們一起出遊一起寫生。梵谷在給提奧的信中開心地寫到:
「拉帕德在這裡待了大約12天,現在已經離開了,他讓我向你表達問候。我們多次一起郊遊,幾次是去塞普(Seppe)的荒地,還有所謂的帕西瓦特(Passievaart),一個巨大的沼澤。拉帕德在這畫了一個大型作品(1米x 50釐米)……在他畫畫時,我也畫了沼澤中另一個荷花生長的地方。」——1881年6月底,梵谷給提奧的信
《沼澤裡的睡蓮》 1881年,創作於荷蘭埃頓,現藏於美國維吉尼亞藝術博物館
《沼澤》 1881年創作於荷蘭
為了更好地作畫,他研讀了許多繪畫方面的書籍。他發現,當將人類特徵與自然相聯繫時,擅用色彩的畫家會用顏色的表達來貼近真實的自然,並通過對色彩對比的熟練運用,來塑造每個事物的鮮明特點。
梵谷從風景畫開始,發展到肖像畫,而後又畫迴風景,走到哪裡畫到哪裡,慢慢學著將人物的繪畫方法與景物的繪畫方法相結合。
1881年10月12日和15日,給提奧的信中插入的風景和人物畫像的練習草稿
這時候,梵谷又深深愛上了他的表姐凱伊·沃斯·斯特裡克(Kee Vos-Stricker)。梵谷對凱伊的感情非常強烈,他寫信給弟弟:「
我要告訴你,這個夏天我是多麼愛凱伊·沃斯。『就好像凱伊是我最最親近的人,我也是她的。』除此之外,我無法用其他語言來表達。」
但是凱伊的決絕地回絕了他:「不,絕不,不可能。」多次求愛不得,梵谷激動得在表姐父母面前將手伸入熾熱的煤油燈中以表決心。凱伊的父母急忙滅掉油燈,將他趕出家門。
與此同時,他父母卻對梵谷越來越失望。梵谷的瘋狂舉動使家族成為當地人的談資,這讓德高望重的父母感到丟臉。雖然梵谷自己認為:
「
所有關於善與惡,道德和不道德的爭辯,我實際上都很少在乎。也許我永遠不可能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道德,什麼是不道德。「——1881年12月23日,給提奧的信
他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讓他身心俱疲,在他給弟弟提奧的信裡他說到:
「
父親不能對我感同身受,我也無法迎合父母的生活節奏,對我來說太壓抑了——我喘不過氣來。」——1881年12月23日,給提奧的信
1881年的聖誕節,梵谷決定從家裡搬出去住。
海牙1881年11月,梵谷回到海牙。那時的他,生活有些拮据,他寫了幾封信給提奧希望他能資助自己的生活,但是提奧因為他對父母的態度而跟他大吵一架。一向冷靜的提奧這次真的生氣了,信中言辭激烈前所未有。提奧雖然給梵谷寄去了生活費,但是一直不想跟他見面。
那時候,梵谷跟隨海牙畫派領袖之一——安東·莫夫學習油畫。安東·莫夫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寫實主義畫家,他的作品在當時市場上供不應求。梵谷很珍惜這次機會,利用一切時間廢寢忘食地練習。他花錢請窮人們來做模特,這些窮人們深深吸引著梵谷,梵谷從模特不完美的形象之中找到人物亮點。他在給提奧的信中寫道:
「
也許我沒有能力與高貴的人交往,我對貧窮和簡單質樸的人更有感覺。」——1882年3月3日,給提奧的信
與此同時,他一心一意投身於藝術和藝術創作:
「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少地隨大流,不追求藝術品經紀人的青睞也不一味模仿其他畫家。我要關注的是模特,因為我覺得沒有模特的創作並不正確。」——1882年3月3日,給提奧的信
《穿著披肩和拄拐的老婦人》 1882年3月創作於荷蘭海牙,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縫紉的女人和一個女孩》 1883年3月,創作於荷蘭海牙,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在這些模特之中,他邂逅了妓女西恩。梵谷收留了懷孕的西恩和她的孩子,梵谷對於成家的渴望似乎在那段時間內變成了現實。雖然提奧不贊同哥哥的選擇,但還是一如既往地給予他經濟上的支持,只是那些錢遠遠不夠支撐他們的生活。
《悲哀》 1882年11月創作於海牙,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梵谷越來越焦慮,他急切的想把自己的畫買出去,但是他的這些「草圖」完全不符合當時的大眾審美。他跟做藝術品銷售的叔叔在對藝術的看法上發生爭吵,梵谷不贊成用商業的價值觀來衡量藝術。但是,全部親朋好友都站在叔叔那邊,梵谷對此十分生氣:「你們覺得有錢人就是善良、忠誠、真誠、聰慧的,而我們這些只會畫畫的窮鬼就是愚鈍的、不切實際的、沒有禮貌的。對此我無話可說了!」
在多方壓力之下,梵谷依然堅持著自己價值觀,不願在藝術上做任何妥協。
「藝術就是霸道地佔據著我們所有時間和精力,但當你付出這一切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成了一個不切實際的人,這讓我感到苦澀。」
紐恩南梵谷在離開海牙之後在德倫特(Drenthe)居住一段時間,在這個小村莊裡梵谷找到內心的平靜,但是現實的窘迫又讓他不得不搬去紐恩南跟父母一起住。
《離開紐南新教教堂的會眾》,1884年1-2月和1885年秋天創作於紐恩南,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梵谷依舊沒有跟父母和解,他感覺父母對他十分厭棄。除他以外,家庭其他成員之間融洽的氛圍更讓梵谷難以自處,他很想離開這裡。
「
他們很不情願地允許我回家,就好像要在屋子裡養一條土狗一樣……狗意識到雖然他們把它留在房子裡,但是他們很難忍受它,於是狗在想方設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1883年12月15日,給提奧的信
但是提奧反對梵谷離開。而後梵谷和提奧就達成了一個共識——提奧每個月給梵谷提供生活費,而作為交換,梵谷要儘可能多地創作暢銷畫。從那一刻開始,梵谷所創作的所有畫作都成為了提奧的財產。
《梵谷給弟弟提奧的信手稿》1884年2月3日寫於紐恩南,內附有《離開紐南新教教堂的會眾》的草圖
在父親病重的時候,梵谷在床畔悉心照顧,甚至少有時間給提奧寫信。倒是父親寫信告訴提奧:
「
文森特仍然不知疲倦的畫著,他一整天都在不停作畫。」
「
文森特在護理方面是模範,在繪畫方面也懷著很大的野心。我這樣做是希望他的創作能得到認可,因為他的工作如此出色,堪稱典範」。
在父親生命的最後,父子倆終於握手言和。1885年3月,父親去世,梵谷悲痛欲絕。
他用忙碌的工作掩蓋喪父之痛,在隨後的幾年裡,他以驚人的速度創作著。兩年時間內,他一共出上百幅油畫,包括著名畫作《吃土豆的人》。但是陰暗的畫風讓他在當時的藝術品市場上飽受爭議,市場反響冷淡。
《吃土豆的人》,1885年4-5月,創作於紐恩南,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1885年秋冬,他踏上了開往安特衛普的列車,從那以後,他再沒回過故鄉荷蘭。
(本文轉載自梵谷博物館公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