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荷蘭時期書信:藝術生涯的起步與尋找自己

2020-12-15 澎湃新聞
在經歷過迷茫後,28歲的梵谷終於成為一名畫家。從此,無問艱難險阻,一往無前。此後,他在荷蘭和法國分別居住過。本文從梵谷的書信出發,從梵谷的視角,看看荷蘭時期他的生活——他藝術生涯的起步階段。

埃頓

1881年,梵谷搬回埃頓與父母同住。在這裡他潛心研究繪畫,他的好友安東尼·范·拉帕德( Anthon van Rappard)來探望他,他們一起出遊一起寫生。梵谷在給提奧的信中開心地寫到:

「拉帕德在這裡待了大約12天,現在已經離開了,他讓我向你表達問候。我們多次一起郊遊,幾次是去塞普(Seppe)的荒地,還有所謂的帕西瓦特(Passievaart),一個巨大的沼澤。拉帕德在這畫了一個大型作品(1米x 50釐米)……在他畫畫時,我也畫了沼澤中另一個荷花生長的地方。」

——1881年6月底,梵谷給提奧的信

《沼澤裡的睡蓮》 1881年,創作於荷蘭埃頓,現藏於美國維吉尼亞藝術博物館

《沼澤》 1881年創作於荷蘭

為了更好地作畫,他研讀了許多繪畫方面的書籍。他發現,當將人類特徵與自然相聯繫時,擅用色彩的畫家會用顏色的表達來貼近真實的自然,並通過對色彩對比的熟練運用,來塑造每個事物的鮮明特點。

梵谷從風景畫開始,發展到肖像畫,而後又畫迴風景,走到哪裡畫到哪裡,慢慢學著將人物的繪畫方法與景物的繪畫方法相結合。

1881年10月12日和15日,給提奧的信中插入的風景和人物畫像的練習草稿

這時候,梵谷又深深愛上了他的表姐凱伊·沃斯·斯特裡克(Kee Vos-Stricker)。梵谷對凱伊的感情非常強烈,他寫信給弟弟:「

我要告訴你,這個夏天我是多麼愛凱伊·沃斯。『就好像凱伊是我最最親近的人,我也是她的。』除此之外,我無法用其他語言來表達。

但是凱伊的決絕地回絕了他:「不,絕不,不可能。」多次求愛不得,梵谷激動得在表姐父母面前將手伸入熾熱的煤油燈中以表決心。凱伊的父母急忙滅掉油燈,將他趕出家門。

與此同時,他父母卻對梵谷越來越失望。梵谷的瘋狂舉動使家族成為當地人的談資,這讓德高望重的父母感到丟臉。雖然梵谷自己認為:

所有關於善與惡,道德和不道德的爭辯,我實際上都很少在乎。也許我永遠不可能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道德,什麼是不道德

。「——1881年12月23日,給提奧的信

他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讓他身心俱疲,在他給弟弟提奧的信裡他說到:

父親不能對我感同身受,我也無法迎合父母的生活節奏,對我來說太壓抑了——我喘不過氣來

。」——1881年12月23日,給提奧的信

1881年的聖誕節,梵谷決定從家裡搬出去住。

海牙

1881年11月,梵谷回到海牙。那時的他,生活有些拮据,他寫了幾封信給提奧希望他能資助自己的生活,但是提奧因為他對父母的態度而跟他大吵一架。一向冷靜的提奧這次真的生氣了,信中言辭激烈前所未有。提奧雖然給梵谷寄去了生活費,但是一直不想跟他見面。

那時候,梵谷跟隨海牙畫派領袖之一——安東·莫夫學習油畫。安東·莫夫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寫實主義畫家,他的作品在當時市場上供不應求。梵谷很珍惜這次機會,利用一切時間廢寢忘食地練習。他花錢請窮人們來做模特,這些窮人們深深吸引著梵谷,梵谷從模特不完美的形象之中找到人物亮點。他在給提奧的信中寫道:

也許我沒有能力與高貴的人交往,我對貧窮和簡單質樸的人更有感覺

。」——1882年3月3日,給提奧的信

與此同時,他一心一意投身於藝術和藝術創作: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少地隨大流,不追求藝術品經紀人的青睞也不一味模仿其他畫家。我要關注的是模特,因為我覺得沒有模特的創作並不正確。

」——1882年3月3日,給提奧的信

《穿著披肩和拄拐的老婦人》 1882年3月創作於荷蘭海牙,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縫紉的女人和一個女孩》 1883年3月,創作於荷蘭海牙,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在這些模特之中,他邂逅了妓女西恩。梵谷收留了懷孕的西恩和她的孩子,梵谷對於成家的渴望似乎在那段時間內變成了現實。雖然提奧不贊同哥哥的選擇,但還是一如既往地給予他經濟上的支持,只是那些錢遠遠不夠支撐他們的生活。

《悲哀》 1882年11月創作於海牙,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梵谷越來越焦慮,他急切的想把自己的畫買出去,但是他的這些「草圖」完全不符合當時的大眾審美。他跟做藝術品銷售的叔叔在對藝術的看法上發生爭吵,梵谷不贊成用商業的價值觀來衡量藝術。但是,全部親朋好友都站在叔叔那邊,梵谷對此十分生氣:「你們覺得有錢人就是善良、忠誠、真誠、聰慧的,而我們這些只會畫畫的窮鬼就是愚鈍的、不切實際的、沒有禮貌的。對此我無話可說了!」

在多方壓力之下,梵谷依然堅持著自己價值觀,不願在藝術上做任何妥協。

「藝術就是霸道地佔據著我們所有時間和精力,但當你付出這一切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成了一個不切實際的人,這讓我感到苦澀。」

紐恩南

梵谷在離開海牙之後在德倫特(Drenthe)居住一段時間,在這個小村莊裡梵谷找到內心的平靜,但是現實的窘迫又讓他不得不搬去紐恩南跟父母一起住。

《離開紐南新教教堂的會眾》,1884年1-2月和1885年秋天創作於紐恩南,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梵谷依舊沒有跟父母和解,他感覺父母對他十分厭棄。除他以外,家庭其他成員之間融洽的氛圍更讓梵谷難以自處,他很想離開這裡。

他們很不情願地允許我回家,就好像要在屋子裡養一條土狗一樣……狗意識到雖然他們把它留在房子裡,但是他們很難忍受它,於是狗在想方設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

——1883年12月15日,給提奧的信

但是提奧反對梵谷離開。而後梵谷和提奧就達成了一個共識——提奧每個月給梵谷提供生活費,而作為交換,梵谷要儘可能多地創作暢銷畫。從那一刻開始,梵谷所創作的所有畫作都成為了提奧的財產。

《梵谷給弟弟提奧的信手稿》1884年2月3日寫於紐恩南,內附有《離開紐南新教教堂的會眾》的草圖

在父親病重的時候,梵谷在床畔悉心照顧,甚至少有時間給提奧寫信。倒是父親寫信告訴提奧:

文森特仍然不知疲倦的畫著,他一整天都在不停作畫。

文森特在護理方面是模範,在繪畫方面也懷著很大的野心。我這樣做是希望他的創作能得到認可,因為他的工作如此出色,堪稱典範」

在父親生命的最後,父子倆終於握手言和。1885年3月,父親去世,梵谷悲痛欲絕。

他用忙碌的工作掩蓋喪父之痛,在隨後的幾年裡,他以驚人的速度創作著。兩年時間內,他一共出上百幅油畫,包括著名畫作《吃土豆的人》。但是陰暗的畫風讓他在當時的藝術品市場上飽受爭議,市場反響冷淡。

《吃土豆的人》,1885年4-5月,創作於紐恩南,現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1885年秋冬,他踏上了開往安特衛普的列車,從那以後,他再沒回過故鄉荷蘭。

(本文轉載自梵谷博物館公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荷蘭有很多偉大的藝術家,了解藝術,去首都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巡禮
    梵谷博物館相信許多喜歡梵谷畫作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有一個專屬梵谷的博物館,位於市中的博物館廣場,建於1973年,收藏了梵谷黃金時期較為珍貴的200幅知名畫作和素描作品,以及他的750封書信等藏品。場館共分為四層,每層都藏有大量梵谷的繪畫真跡。
  • 梵谷的故事
    梵谷自畫像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腦子裡放電然而,梵谷在與弟弟提奧的往來書信中,明明白白地寫著自己患有癲癇病。神經病學家法碧安·皮卡德等人認為,這些書信公開後,「梵谷患有癲癇一事不再具有爭議」。
  • 評展|上野之森美術館「梵谷展」:梵谷何以成為梵谷
    11月的東京,對藝術愛好者而言無異於一場饕餮盛宴,當中日遊客排成蜿蜒的長龍集體朝聖「正倉院」展之際,位於上野公園東南角的上野之森美術館,明黃色巨幅海報前也悄悄排起了長隊,沒有聲勢浩大的媒體宣傳,票價不菲的「梵谷展」的人氣絲毫不亞於「正倉院」展。美術館牆上的展覽海報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谷,作品以豐富表現力和鮮明色彩著稱。
  • 歷史:文森特梵谷,一位荷蘭畫家,二十世紀表現主義的重要先驅!
    文森特梵谷是一位荷蘭畫家,其正式的扭曲和人文關懷使他成為二十世紀表現主義的重要先驅,這是一種強調表達藝術家經驗的藝術運動。童年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布拉班特省Groot-Zundert的Vincent Willem Van Gogh是新教牧師Theodorus Van Gogh的兒子。
  • 影響梵谷一生的四個時刻
    荷蘭時期(德倫特和安特衛普)在荷蘭,梵谷下定決心投身於藝術。學習前輩是年輕的他堅定的信念。他利用一切資源臨摹各種素描解析的書籍,並師從幾位當時的畫家。他非常肯定必須有前人的指點,才能夠學會畫畫。因此,荷蘭時期的梵谷作品,帶著還不曾洗去的暗色調色彩,延續著荷蘭畫的傳統,保存著對農民畫的情有獨鍾。藝術的意義在於為勞動的人們創作,梵谷將那些技術高深沒有瑕窺卻脫離生活的作品拒絕在真正的藝術大門之外。深色調的背景,大地色系的厚重,全在作品中被用來再現農民們生活中所背負的艱荷文森特凡高親愛的提奧平野,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梵谷其人辛。
  • 你真的了解梵谷嗎?他的畫作為什麼能火?他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而這個人就是天才印象派繪畫大師梵谷,一位隕落的天才。早在兩年前,即1888年5月,荷蘭畫家梵谷移居到了法國的一個號稱「太陽之鄉」的小鎮:阿爾勒鎮。他租下了拉馬丁區一所黃色的房子作為了畫室,希望在這裡實現他多年的夢想。他邀請自己的好友保羅.高更南下,與自己共同追逐繪畫藝術之夢。
  • 荷蘭團隊跨時空看診,梵谷一生究竟患哪些精神病?
    最近,一支荷蘭研究團隊在梵谷死後100多年,跨越時空重新替他診斷一回,希望能釐清這名享譽全球的畫家究竟受哪些精神疾病所擾。 最近,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在3名十分熟悉梵谷信件的藝術史學家及相關資料協助下,跨越時空替梵谷做了一次詳盡診斷,試著替梵谷出具「診斷書」,了解他當年究竟患有哪些精神疾病。
  • 世界藝術大師 梵谷 莫奈
    紀實影社書社微信客服wsk382238759 或 dcy9966 梵 高梵谷自畫像系列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 後印象派,梵谷|讀書《現代藝術150年》
    梵谷的家族在荷蘭根深樹大,他的幾個叔叔伯伯在當時都是「很有影響」的人物,三個叔叔都是畫商。有在鹿特丹和布魯塞爾開畫廊的,有在阿姆斯特丹生活的海軍司令。特別是文森特伯伯在海牙經營著全歐洲有名的畫廊,後來與當時世界最大的畫廊古比爾公司合股。他的外祖父是「國王的裝幀師」,裝訂了荷蘭第一部憲法。總之,他成長在藝術家族之中,不是橫空出世的天才,是百年樹人、厚積薄發的產物。
  • 梵谷的一生:除了堅持藝術創作 也在探索著「真愛」
    愛情給予了梵谷力量,也是他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梵谷終其一生,除了堅持藝術創作,也在探索著「真愛」。不幸的是,梵谷與他生命中出現的那些女人的愛情故事最後都畫上了悲劇的句號。我們也沒有太驚奇——畢竟,對於這種複雜、堅決又捉摸不定的個性,在愛情裡磕磕絆絆註定難以得到美滿的結局。梵谷自己也發出感慨:「生活是個謎,而愛情就是謎中謎。」
  • 梵谷逝世130周年:梵谷是怎麼死的,這真的重要嗎?
    而在梵谷的傳記電影中,主創們引入了另一種說法,梵谷可能並非死於自殺,而是來自他人的誤傷。這一說法顯然參照了另一本傳記《梵谷傳》的考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圖為梵谷自畫像。
  • 想在家中雲逛荷蘭嗎?梵谷邀您來看荷蘭文化線上展
    想在家中雲逛荷蘭嗎?想足不出戶就領略荷蘭藝術嗎?即將上線的「荷蘭藝線」將帶你雲遊荷蘭藝術世界。疫情帶來阻隔,但是無法攔住文化交流的腳步。2020年12月18日,在線藝術項目「荷蘭藝線」(Netherlands Cultural Institute Online 簡稱:NCIO)將正式在騰訊藝術頻道獨家推出,該項目將以數字媒體形式持續在線4個月,每周推出全新視頻,帶領中國文藝愛好者於線上領略荷蘭高品質的文化藝術魅力,內容涉及建築、攝影、設計、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歌劇、戲劇表演藝術等多方面,讓藝術享受不受地域和時差的限制。
  • 荷蘭梵谷博物館重新開放
    6月1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的曾侄孫威廉·梵谷(梵谷弟弟提奧的曾孫)在梵谷博物館門口迎接重新開放後前來參觀的第一批觀眾。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6月1日重新開放。6月1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重新開放後迎來第一批觀眾。 新華社發(西爾維婭·萊德雷爾攝)
  • 文森特·梵谷全傳:我們生來孤獨
    18歲的梵谷已立志做一名優秀畫家了。家裡的親人都不贊成他作畫,只有弟弟理解並支持他。他曾對弟弟提奧說:「我有一種作畫的強烈衝動……」他起初師從海牙畫家莫夫,在學習中他對荷蘭畫家倫勃朗和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米勒的藝術產生了濃興趣,並認識到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 梵谷那些著名的《向日葵》們都在哪裡?
    哪梵谷美術館Van Gogh Museum位於梵谷的故鄉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在梵谷死後的84年建成用以專門收藏這位偉大藝術家1000多幅作品及書信!這座博物館的前身是荷蘭富商克勒勒·米勒夫婦的私有收藏。
  • 永恆的經典——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
    荷蘭後印象派巨匠梵谷的《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超過3000幅經典畫作及珍貴手稿利用當代先進科技手段將之轉化為影像,以六公尺高的高規格三層樓巨幕投影展示,更結合視覺、聽覺與嗅覺體驗,令觀者猶如親歷魔幻空間。
  • 文森特·梵谷:天才和瘋子介於一線之間,其實他只是個孤獨的人
    在將他奉為神話之前,不妨先重新認識一下文森特·梵谷,不是作為天才畫家,也不是作為神經質的瘋子,而是一個孤獨的、熱愛繪畫的普通人。梵谷:孤獨的烈火梵谷並不是一位自幼天賦異稟的畫家,至少在二十七歲以前,他還沒有發現自己對繪畫的熱情。1853年,梵谷出生在荷蘭的一個牧師家庭,是兩個弟弟、三個妹妹的長兄。
  • 走進」奧地利梵谷」的繪畫世界!|繪畫|梵谷|現代藝術博物館|藝術之...
    奶牛 作者 Franz Kamlander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裡,不時聽到有些人發出質疑批評之聲: 「這種畫有啥好看的,簡直就是兒童畫」。畢卡索曾經說過,」我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畫得很好了,可是,我直到老年才能像兒童那樣畫畫。「從19世紀末起,西方現代藝術家在土著人和非洲人的雕刻中,在東方藝術,兒童繪畫,精神病患者作品裡尋找靈感。
  • 生前只賣出去過一幅畫的藝術家梵谷
    「梵谷的全生涯沒入在藝術中。他的各時代的作品完全就是個時代的生活的記錄。在以藝術為生活的藝術家中,可說是一個極端的例。」——中國畫家豐子愷割耳事件的背後罈子了解梵谷並不是一開始從畫作了解,而是因為「割耳」事件的原因使罈子對於文森特·梵谷有了一個模糊的大體印象,「割耳事件」那年文森特·梵谷在法國一個名叫阿爾的小鎮與高更住在一起(據說是62天),由於文森特·梵谷與高更的藝術表達不同產生差異兩人每天都在瘋狂的吵鬧
  • 紀念梵谷去世130周年:梵谷的眼淚(五)
    文森特·梵谷記得在自己最沮喪的日子,提奧伸出了熱情之手邀請哥哥來藝術之都巴黎同住,帶哥哥參加周末印象派沙龍,結識了莫奈、雷諾瓦和德加等大師, 讓他眼界大開,精神重振。《梵谷基金會》,基金會將這些藝術品永久出借給荷蘭政府,1973年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向公眾開放,1999年和2015年兩度擴建,如今是荷蘭首都最富盛名的旅遊地標,我曾兩次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