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波音747然後炸了它?這種諾蘭式的「神操作」其實有很多

2020-12-27 愛範兒

如果你看了《信條》,或只看了《信條》的預告片,那麼你一定對波音 747 撞樓爆炸那場戲印象深刻。

極致的畫面質感,會讓你覺得「這一切太真實了」。而這場戲也讓諾蘭再次登上熱搜,原因是這架被炸得很慘的飛機,就是真的。

▲ 截取自《信條》預告片

實際上,諾蘭本來打算用微縮模型加上布景,來拍攝這場戲,然後再輔以視覺特效。但這樣做似乎不夠「諾蘭」,他很想讓這部影片多一些戲劇性。

正巧在美國加州的維克託維爾考察拍攝地時,劇組發現了一大批舊飛機。經過精打細算後,發現「買一架實際大小的真飛機來拍攝,要比做模型來拍或使用 CG 特效來得有效率」。

在 BBC 的訪談中,諾蘭也一臉開心地承認自己「衝動消費」了。不過為了「勤儉持家」,還是把飛機引擎卸下來轉手賣掉了,以此節省了不少成本。「畢竟飛機引擎還是很貴的」。

▲ 諾蘭在接受 BBC 的訪談

即便「精打細算」,拍攝《信條》這部電影,諾蘭還是花掉了 2.05 億美元。成本之高僅次於《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 2.5 億美元。

非實拍,不諾蘭

類似「買了飛機再炸毀」的神操作,諾蘭可沒少幹。對於資深影迷來說,已經司空見慣了。

在他導演的上部電影《敦刻爾克》中,所有的飛行戲份都是實拍。電影中出現的 MK1 戰鬥機是找一位富豪借的,兩架價值 1000 萬美元。飛機墜海的畫面、燃燒的畫面,都是真實的。

▲ 《敦刻爾克》中燃燒的戰鬥機

在戰鬥機墜海後,為了展現傑克·勞登(在片中飾演柯林斯)是如何盡全力逃出機艙的過程,諾蘭把價值 50 多萬美元的 IMAX 攝影機綁在戰鬥機上。但飛機墜毀的速度太快,導致攝像機的防護措施失效,整個攝像機都泡在了水裡。

幸好機器中的膠片「搶救及時」,裡面珍貴的影像被挽救了回來,否則諾蘭還要再承擔這部分膠片和重新拍攝的成本。

▲ 諾蘭:還是要努力保持微笑

在表現海戰場景時,諾蘭決定採用真的海軍驅逐艦,而非用電腦三維動畫技術(CGI)來打造。

為了節省成本,「鬼才」的他把用硬紙板裁剪出的士兵和軍用車輛。放置在鏡頭的遠背景中,來營造出大批軍隊的效果。即便耍了點「小聰明」,在拍攝時,現場也一度出現了 62 只船。

▲ 截取自《敦刻爾克》預告片

為了重現 33 萬三千名盟軍撤退時的大場面,諾蘭在喊來了 1500 名臨時演員,調用了一輛吊車和一架噴火式戰鬥機,才拍出自己滿意的畫面。

▲截取自《敦刻爾克》預告片

在拍攝《星際穿越》的過程中,為了體現「地球上最不適合種玉米的地方都已經種起了玉米」這一劇情設定,諾蘭花了半年時間,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種了 3000 畝玉米。

而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的氣候十分多變,冬季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 50 度,夏季還經常有冰雹天氣。諾蘭需要特別注意氣象條件,才能種出長勢良好的玉米。

不過「諾神」的稱號可不是白來的,在他和團隊的精心培育下,3000 畝玉米地長勢喜人,於是就有了《星際穿越》中,一眼看不到邊的玉米地。

▲截取自《星際穿越》預告片

而被拍電影耽誤的農民諾蘭,還靠著賣玉米掙了一筆,不可不謂之「商業鬼才」。

▲諾蘭曾興奮地回憶玉米地的收成

電影中出現的幾艘飛船,諾蘭也沒選擇用電腦特效處理,而是用了幾乎一比一等大模型拍攝。每艘飛船重達萬磅,拆卸後由貨機運往拍攝地,再重新組裝。聽起來就很麻煩,但諾蘭不嫌折騰,反而享受其中。

如果你看過《盜夢空間》,那麼你一定對這個震撼鏡頭有印象:萊昂納多飾演的 Dom Cobb 被推入浴缸從而引發的第一次夢境穿越。Cobb 在上一層世界對水的感受被傳遞到下層的夢境裡,產生了超現實的效果:整個日本宮殿被滔滔大水淹沒。

▲截取自《盜夢空間》預告片

而這並非電腦特效合成。諾蘭讓特效組搭建了龐大的日本宮殿,並在宮殿內布置了 26 個大型水箱,約 19 噸的水噴湧而出,就有了「水漫金山」的畫面。

再比如電影中第五層夢境的雪崩場面,諾蘭也跑到了加拿大實拍。在一場雪山追逐戲中,儘管演員湯姆哈迪不會滑雪,但諾蘭還是把他「綁」到了雪地摩託車上,讓他高速開下山。

▲湯姆的內心可能:氣、抖、冷

如果你看了足夠多諾蘭的作品,你會發現在他的電影裡,十有八九有建築物爆炸的大場面,而這些場景他基本都選擇實拍。

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把醫院炸毀的場景,被炸掉的醫院就是真實的。(有一種說法是諾蘭花了 500 萬美元買來的廢舊大樓)。

而諾蘭曾說過,如果他不拍電影的話,最理想的職業就是建築師。有網友調侃諾蘭可能在想「得不到的,我就要把它炸掉」。

關於諾蘭對實景拍攝的執著,相關案例不勝枚舉。如果讓諾蘭拍《權力的遊戲》,說不定他都能找三條龍來。

除了痴迷實拍,諾蘭近年來也非常喜歡用 65 毫米的 IMAX 膠片機拍攝電影。(放映時用 70 毫米膠片)即便數字攝影機已經如此成熟,但諾蘭依舊追求膠片無敵的質感。

不過代價嘛,就是「燒錢」。在《信條》中,諾蘭的劇組用了大概 48 萬米的 IMAX 膠片完成了絕大部分場景拍攝,平均每拍三分鐘就要用掉一盤輪胎大小的膠捲。

▲ IMAX 膠捲 圖片來自:Kevin McCarthy

膠片的貴也體現在方方面面。如果按照 70 毫米 IMAX 膠片的拷貝成本,每秒 1.7 米的畫面,單純一個 5 分鐘鏡頭的拷貝成本,諾蘭就要花費 12500 元。

諾蘭所做的這些「瘋狂」的舉動,換來了逼真的質感與極致的觀影體驗,這也是諾蘭閃亮的標籤之一。當然,這些傳奇般的幕後故事,也為其影片賦予了最生動的宣傳賣點,諾蘭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那些諾蘭式「騷操作」

環視影壇,諾蘭式的「騷操作」並不少見。

諾蘭曾在採訪中公開表示自己很欣賞張藝謀,而張藝謀也曾做出過很「諾蘭」的事情。那就是在拍攝《紅高粱》時,在近 100 畝的莊稼地裡種上了紅高粱。

▲《紅高粱》裡的高粱地

不過張藝謀卻沒像諾蘭一樣順利,種下的紅高粱差點「夭折」。據說張藝謀發電報向莫言求救,莫言幫忙找到縣委負責人批了 5 噸的化肥,才讓這片高粱地起死回生。

後來王全安在導演《白鹿原》時,還吸取張藝謀的種植經驗,在秦嶺山下精耕細作了 300 畝麥田,這可能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大的一次種植行為。

▲ 《白鹿原》裡的麥田

除了造田,導演們還能「造城」。

陳凱歌在拍攝《妖貓傳》時,到處尋景未果,為了重現盛唐的恢弘氣象,花 16 億在襄陽建了個「唐城」。

據界面新聞報導,陳凱歌的美術團隊在 6 年時間裡,一直駐守在襄陽,負責唐城的美術和建造細節。整個設計都按照過去西安的唐城遺址設計,基本按照原來的布局,只是規模上稍小一些。

▲《妖貓傳》裡的唐朝盛況

據相關工作人員透露,建造唐城「全部使用了真材實料,60% 以上是木質結構,石材、磚、鬥拱都是從全國最好的地方組織採購過來的」。可以說陳凱歌對該片極盡用心了。

再如彼得·傑克遜在拍攝《指環王》系列電影時,曾用衛星地圖在全世界搜尋符合劇本中描述的霍比特人村的地方,最後確定在了紐西蘭瑪塔瑪塔鎮的一處羊毛養殖農場。

在之後的 9 個月裡,劇組在這裡搭建了 37 個霍比特洞穴,修建了 1.5 公裡的道路,最終打造了一個夢幻的「霍比屯」(Hobbiton) 出來。

▲霍比屯現已成為旅遊景點. 圖片來自:greatsights

要論「騷操作」,姜文也必須擁有姓名。他在拍《太陽照常升起》時,「動用了幾百隻飛禽走獸,耗掉了幾十箱彈藥,燒光了上百頂帳篷,把三百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數十噸鵝卵石和紅土從千裡之外運到外景地,又調集數十輛卡車託載一隻鐵甲船從金沙江下遊一直運抵高原湖;為了製造狂風效果,他們甚至請來了空軍的飛機在山谷中作超低空飛行」。時光網如是記載。

在之後的《邪不壓正》中,姜文又搭建了 4 萬平米的屋頂,來還原老北平的樣貌。影片中,主人公不停地在屋頂奔跑、追尋,既目睹了時代的更迭,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長。

▲截取自《邪不壓正》預告片

諸如上述有趣的電影幕後故事,還有很多。而這些導演對於實景拍攝的執著,以及對於畫面的極致追求,都成為了電影預熱時最好的話題。

甚至會有導演主動宣傳實景拍攝,比如《007:幽靈黨》在宣發時,強調電影裡的爆炸場面是真炸,以獲得更高的關注度。

棚拍?還是實拍?

像諾蘭式的「騷操作」,我們每每聽到都覺得很有趣,或是覺得導演很用心。然而實拍一定比棚拍好嗎?棚拍就象徵著粗製濫造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卡梅隆在拍攝《阿凡達》時,絕大多數場景都是在棚內完成拍攝。但這並不影響影片的精緻感和震撼程度,前提是投入足夠多的後期預算。

▲ 《阿凡達》電影截圖

而在綠幕前,也更能證明演員的演技,以及導演後期的編排、想像能力。此外,棚內拍攝的時間、條件都可控,拍攝更有效率。

從這個角度看,實景拍攝的缺點就比較明顯了,畢竟大自然不可控,很多景色都只能隨緣。

比如當年侯孝賢在武當山拍《刺客聶隱娘》時,為了一個鏡頭,他可以等上幾天,只為了拍一朵天邊的雲彩。整個拍攝用舒淇的話來概括,就是「等風,等雲,等鳥飛去」。

▲ 《刺客聶隱娘》電影截圖

而這可不是導演一個人在等,整個劇組包括演員、工作人員、價格高昂的設備都在等,這些都會讓電影的成本上升。

在大多數導演看來,實景拍攝還是棚拍,既是效果問題,也是生意問題。

大量近景的話藉助實體道具拍攝從成本和效果來說必然都是值得的,但如果要表現遠景繁雜的大場面,CG 特效來得更有效率,也更省錢。

不過對於電影藝術家們來說,實景拍攝和棚內拍攝,並非完全是錢決定的。

貓眼電影曾算過一筆帳,諾蘭在拍攝《敦刻爾克》時,動用了 6000 多位群演。按照 2015 年的價格標準,在好萊塢演員工會的群眾演員價格是 20 美元/小時。按照每人每天 8 小時工作時長來算,就是 96 萬美元還不加盒飯。

▲截取自《敦刻爾克》預告片

這個場景,如果用特效來完成,可能會經濟一些。不過對於諾蘭來說,綠幕可能太無趣了。

▲ 圖片來自:@光影莫裡斯

對於《007》系列電影來說,之所以能成為影壇經典,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實景拍攝帶來的戲劇張力與相關標籤。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實景拍攝也是一種「工匠精神」的體現。畢竟不是哪位導演都能像侯孝賢一樣,為了一個完美的鏡頭,能等上好幾天。

在導演門檻降低,「雷人影視劇」頻出的今天,「實景拍攝」也似乎逐漸成了一種「品質」的代名詞。畢竟一提到「綠幕」,我們就會想到「三毛錢特效」、「摳圖換臉」等負面詞語。因為我們看到的「垃圾作品」越來越多了。

在浮躁的影視圈中,這些粗製濫造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汙名化了「棚拍」,也把「實景拍攝」襯託得更為可貴。

▲ 某電影裡「三毛錢特效」的恐龍

相關焦點

  • 諾蘭新片炸了真飛機 電影《信條》炸掉一架波音747
    諾蘭新片炸了真飛機 電影《信條》炸掉一架波音747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新片《信條》新預告結尾出現了一段「炸個飛機」的對話。近日諾蘭和演員羅伯特·帕丁森告訴《完全電影》:那場戲確實消耗了真的波音747 X1。
  • 諾蘭新片《完全電影》炸了真飛機,盤點那些大片中的「真特效」
    但是特效就是特效 ,觀眾一眼就能看出特效還是真實場景,即使再逼真的特效也不會達到現實的那種效果,於是很多導演都會儘量去用實物來表達一些場景,比如小型火災、車禍現場等。但是再大一些規模的或者昂貴的場景就只能用特效或者模型+後期處理來實現了。
  • 《盜夢空間》導演諾蘭為拍攝新片《信條》竟炸毀一架波音747飛機
    於2020年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美國電影《信條》(外文名:Tenet)場面火爆,為了拍攝該片,導演竟然炸掉了一架波音747飛機。 為拍攝新片《信條》,諾蘭導演炸毀一架波音747飛機。
  • 為了拍攝信條,他炸了一架波音747!諾蘭新片《Tenet》觀後感
    諾蘭還是那個諾蘭,不願意重複自我,依舊願意挑戰規則,且永遠尊重觀眾。2、如果說有個諾蘭三部曲,那麼《信條》更像是上盡重樓後的返璞歸真。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定律)是初中物理知識,祖父悖論、莫比烏斯環更是各個科幻up主的老生常談,都沒什麼難理解的。若說時間線複雜,它還沒有《暗黑》複雜,即便與諾蘭自己的《記憶碎片》相比,也好理解多了。
  • 豪華客機裡的「勞斯萊斯」波音747-8,中國也有?
    如果你認為自己錢夠多,並且資格也夠,那麼,你可能會買一架配備齊全的商用噴氣式客機,也許讓你掏出個幾百萬或幾千萬美元,你感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波音747現場展示那麼,我建議你購買波音747-8I,它的應該售價3億美元,還不包括選裝和特別裝飾費用。
  • 萬眾期待的《信條》,諾蘭時空三部曲的壓軸之作,終於來了
    它就是《信條》信條是明天即將上映的燒腦新作相信我看完這部電影,後面至少會被討論半年以上因為他的導演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在我心中啊,諾神是不下於希區柯克大神的頂級燒腦級別諾神拍過的院線電影雖然只有十部但每一部都是經典,比如隨便一部:盜夢空間某瓣評分9.3 影史排行 第九為大家開啟了夢的世界
  • 波音747:「空中女王」老矣,尚能飯否?
    在很多航空愛好者的心目中,波音747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在這篇文章中,小編將帶領大家復盤波音747的誕生和發展,同時探討昔日」空中女王「如今的困境。而寬體機的誕生,正源于波音747。20世紀60年代,波音707和DC-8的出現,掀起了一場」噴氣旅行「的革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搭乘噴氣式飛機出行,但當時的飛機運力不足,擁擠的機場擠滿了旅客。
  • 即將謝幕的「空中女王」,你認識它嘛?帶你了解波音747
    DC-8佔據了絕大份額,噴氣式飛機逐漸代替活塞式飛機開始嶄露頭角。波音747的飛機必須要面向未來。在當時的人們眼中,超音速飛行會成為未來航空運輸的主流,因此波音必須要下一個很大的賭註:這種飛機不僅僅要滿足大載客量的要求,還要有能力運輸大量的貨物。
  • 拍電影炸了真飛機?最豪導演諾蘭直言:炸真機比模型還便宜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影片的成功,其實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演員演得多好,而是導演拍的有多好,可以說每一個優秀的影片中,有很多演員甚至主演都是可以替換的,但是導演確是不可替換的。隨著諾蘭新片《信條》的預告片曝光,這部電影的很多細節也隨之曝光,而最讓人吃驚的是在電影中有一個炸飛機的環節,非常的逼真。被問到是怎麼完成的時候,該片導演諾蘭則很淡定的答道:那場戲確實消耗了真的波音747,當事人云淡風輕,但是觀眾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卻非常的吃驚,除了各種事故,咱再現實中還真的沒有聽到過誰要主動炸飛機,諾蘭可能是第一人。
  • [動圖]這架波音747居然是一個巨型玩具
    飛機玩具相信大家都見過不少,畢竟在街頭的很多電動玩具商店當中都可以買得到。
  • 波音747客機全系列圖譜
    在此之時,昔日大客戶美國泛美航空伸出了橄欖枝,主動出資要求波音公司幫助其開發一款大型遠程客機。在這種困境之下,波音公司全力以赴,在原競標軍用運輸機方案上進行深度改進設計,在1969年12月下線了第一架大型客機,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波音747,也即是波音747-100型。
  • 未了的傳奇:波音747預計兩年後停產
    關于波音747,還有兩點謬傳,第一,說747是在波音公司同洛克希德競爭C-5軍用運輸機失敗後,轉而將其設計用以開發747。第二,說波音747是雙層客機。以上兩點都是不正確的。在波音747總設計師喬·薩特的回憶錄《未了的傳奇》裡提到C-5和波音747的關係:媒體不時引用波音公司利用輸掉合同的C-5軍用運輸機加以改進就成了商用747飛機的說法,但是這種說法雖然合乎邏輯,卻是錯誤的。
  • 大威天龍,詳解波音747-8 VS 747-400的異同
    自1988年全球第一架波音747-400客機完工,交付美國西北航空以來,波音747-400已成為747系列中最具標誌性的飛機,也是最受航空公司喜愛的珍寶客機,沒有之一。而波音747-8是747系列的最新機型,首架波音747-8洲際飛機在2011年2月在波音埃弗雷特工廠正式下線。
  • 諾蘭執導最貴電影來了!國外口碑已炸裂
    9月4日,本年度最神的爆款大片來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信條》。一年前,關於此片的消息就已經在網上瘋傳:超過2億美金的大製作(合人民幣14.62億),輾轉七個國家拍攝,實拍狂魔諾蘭為了拍一場炸飛機的戲,「衝動購買」了一架波音747飛機並且真的把它炸了。
  • 新冠疫情「殺死」了空客A380和波音747?
    疫情衝擊下,很多行業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其中就包括航空業。因為國內旅客出行需求大幅萎縮,國際流動少之又少,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相繼出現大規模虧損甚至破產。有數據顯示,目前歐洲超過5000架飛機停飛,與去年同比收入減少55%,約820億歐元。
  • 波音747空中航母夢碎,美國「小精靈」無人機打造新「飛行母艦」
    波音747空中航母夢碎,美國「小精靈」無人機打造新「飛行母艦」  olivia chan • 2020-09-10 16:
  • 新聞背景:波音747飛機重大空難事故
    在過去20多年,波音747客機先後發生過多次重大的空難。以下是其歷來的空難紀錄:    1997年8月5日:大韓航空波音747班機在降落關島前,因天氣惡劣,撞山墜毀,機上228人死亡,26人奇蹟生還。
  • 波音747飛機將於2022年停產 中國擁有19架
    據外媒報導,在現有訂單完成之後,波音747飛機預計將於2年後關閉生產線。波音公司稱,以每月0.5架的產量,現有波音747-8飛機訂單可以生產2年多時間。翱翔天空50多年的「空中女王」漸行漸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開始退役747飛機。不過離747飛機完全退役還有很多年。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全球航空公司共有456架各種型號747飛機在飛。目前中國(不含港澳臺)航空公司共計運營19架747飛機,包括6架747-8洲際客機、2架747-400客機和11架747貨機。
  • 不要把波音 747 的引擎放到拖拉機上
    馬雲經常說不要以為你把一個波音 747 的噴氣式的引擎裝到了你的拖拉機上, 你的公司就能發展,搞不好會散架的更快。有很多人在學習管理,學習阿里巴巴,學習各種各樣的管理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錯覺,以為找了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學會了一套阿里巴巴管理的基本想 法,回去就馬上可以改革,然而並不是這樣的,不能夠在公司的整體組織架構、體系以及你的整個戰略還沒有轉型的情況下,自以為學會一個簡單的動力運作,如何投資就能讓公司突飛猛進。
  • 世界上最長的民航客機—波音747,比空客A380還要長,超大型飛機
    波音747的歷史19世紀60年代,美國空中旅行開始流行,當時的波音707和DC-8引發了噴氣旅行革命,進入一個商業噴氣飛機的新時代。當時,因為中小型飛機的運載能力不足,泛美航空總裁胡安·特裡普要求波音公司研製一款比波音707大兩倍的寬體客機來解決運力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