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2020-12-14 騰訊網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經典的儒家著作。但是千百年的流傳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1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常被後人當作誠信的美德來讚揚,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遜色很多,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從來就不是個認死理的古板之人。「信」是有前提條件的,並非一味地固執守信。守「信」準則,有個「道義」前提,如果離開這個大原則,就不是真正的信。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孔子的本意。

2三思而後行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現在人常用三思而後行,來勸人在行動前要多思考,要反覆斟酌。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做事前多思考,是個好習慣,也是成熟、負責的表現。但凡事有度,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

真相:我們來看看孔子的原話是怎麼說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這個人遇到事情總是反覆思考然後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之後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鬼谷子》中講到:「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想太多,反而容易猶豫不決,瞻前顧後,遲遲無法決定;做事太優柔寡斷跟太急躁冒進都不可取。

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有人說,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把女性與小人一般看待,這句話也讓孔子背上了歧視女性的罵名。其實不然。

真相:這段話的原文是,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這裡的女子指的是妾,小人指的是僕人,所以才稱「養」。翻譯過來就是:只有家裡的妾侍和僕人最難養。你若和他們近了,他將不知有遜讓。你若和他們遠了,他便會怨恨你。

4以德報怨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人們通常理解為孔老夫子教導我們,別人欺負你時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裡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感動他。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真相:這段話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您覺得怎麼樣?」孔子說,要是以德報怨的話,那用什麼報德呢?應該以公正、正直回報怨,以德行、恩德報答德。

凡事過猶不及,無數事實證明,你若以德報怨,必有人以怨報德,所以多數情況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是最好的選擇。

5學而優則仕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不少父母在勸孩子考公務員時,常常會搬出來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有些官本位思想重的地區,也被認為是受孔子思想的影響。其實這都是莫大的冤枉。

真相:這句話雖出自《論語》,但並非孔子所說,而是孔子的學生子夏所說。原文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優,通悠,是有餘力的意思。

這句話原意是講:做官還有餘力宜從學,學者有餘力宜從仕。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也可以更好地修身、推行仁道。

6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人們通常以為「父母在,不遠遊」的意思是,跟父母一起守在家裡,侍奉供養,這才算是孝敬父母。還將「反對外出去奮鬥」的帽子扣在了孔子身上。此種觀點,實屬斷章取義,誤解聖賢。

真相:孔子可沒這麼迂腐。「父母在,不遠遊」之後還有半句——「遊必有方」。方是方位的意思,就是確定的去處。古時交通不便,音訊難達,但只要知道方向,有事去找,經過一番努力,還是容易找得到的。如此,父母若有事,召之必知處。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7三十而立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大多數人都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了成家立業,這樣廣泛傳播。現在的三十而立,已經演變成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杆——有沒有車、有沒有房、有沒有成家、有沒有錢。

真相:孔子的原話是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很得當,可以自立於世。所以三十而立並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確立人生志向和事業方向,尤其是價值觀的確立。每個人的時間軸大不相同,萬不可望文生義,曲解聖人之意。

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後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多是食物精製細才養人,所以很多人一道菜從選材、搭配、刀工、火候、調味、擺盤都追求極致,做道菜費個半天一天的功夫都很正常。因為這句話,孔子也被很多人誤解成為貪圖口舌之欲的美食家。

真相:「食」的古今詞義有大變化,在古代特指粗糧。而厭的含義是「飽食」。所以孔子的本意是說:「吃飯不因飯米精便多吃,食肉不因膾的細便多食。」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將孔子此話理解成追求美食,實乃太低估聖人之境界。

相關焦點

  • 被誤解最多的水果,都說難吃,果農:那是99%的人沒吃過樹上熟的
    被誤解最多的水果,都說難吃,果農:那是99%的人沒吃過樹上熟的!90後有一半的人都是有看過《西遊記》這部電視劇的吧?買到手的人參果雖然樣子沒有劇中那麼精緻,但也是挺像的,嘗了一口後直接吐了,這是什麼水果啊,吃起來就像焉了的黃瓜,幹水酸澀,一點都不好吃,買過的人都說難吃,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根本就不是人參果,而是把西葫蘆套上模具才成的,其實世界上還真的有人參果,只不過和我們想的樣子有很大差別,上圖中的水果才是真正的人參果!
  • 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這時,孔子聽得很不舒服,心中感嘆這個老友竟然如此墮落,孔子裝作沒聽見,不跟他一般見識,走開了。弟子問道:老師,這樣的人,您應該和他絕交啊?孔子說:算了……親人終歸是親人,故友終歸是故友。
  • 說一半的名言,都是耍流氓,看看你誤解了幾個
    把這句話的前提抽掉了,那麼,就有了張冠李戴、斷章取義之嫌。03「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愛迪生這句話令我記憶深刻,它存在我們的課本中,我們的教師牆上,我們的標語裡。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再大的天才,不經過汗水的澆灌,也是徒勞的。
  • 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說「孝」
    《論語》中的這十句話,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孝的含義,共同學習一下。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傳統文化 ┃《論語》10句話,言傳身教傳統的「孝」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譯意:今天許多人把孝單純理解為贍養父母。狗和馬不也有人養嗎,如果不尊敬父母,與養狗養馬有什麼不同呢?
  • 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你真的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嗎?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句論語也是這句話。但你真的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學習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是,學習後要經常複習,鞏固學到的知識,掌握了知識就會很高興。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只有這一種解釋嗎?
  • 論語詳解「一」大多數人都是曲解孔子的
    先不說儒學,道學,什麼樣能不能算是中國國學,很多人說到中國佛學!連中學,西學,都沒弄清楚。又何談佛學。佛學又豈是中西學就能概括得了的。那麼國學最能代表的是什麼,中醫可以說是國學,但不能代表國學,國學最能代表的,就必須說到論語論語被譽為中華第一書。易經難是隱而難,論語難是顯而難。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絕不是那麼簡單。甚至在幾百上千年的時間裡絕大多數人都曲解了孔子了,理解錯了論語。
  • 冷門歷史:被我們誤解上千年的金句
    第一句 以德報怨現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不要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這句話出於孔子的《論語》之中,其實孔子說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德報怨」被誤認為是孔子的主張,根本上源於對孔子「仁愛」思想的偏見和誤解,片面地以為「以德報怨」是孔子仁愛思想的真實體現。
  • 《論語》經典名句,品讀智慧人生
    ——《論語——衛靈公》【釋義】多想著責備自己,而少責備他人。【賞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君子的修養方式:嚴格要求自己,常思己過不責備他人。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釋義】遇到賢達之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見不是賢達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的過失。
  • 「斑魚」是被誤解最多的魚,比甲魚營養全身是寶,8塊1斤沒人買
    「斑魚」是被誤解最多的魚,比甲魚營養全身是寶,8塊1斤沒人買。現在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相比豬羊牛肉,魚肉更加健康。但是魚的種類很多,每一種魚的營養物質口感也是各不相同,我們日常吃的最多的一般是草魚鯽魚等。
  • 教娃讀論語(1)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愚人之歌,ID:aqjy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首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不難,但也需要認真對待。
  • 讀書改變未來,讀《樊登講論語》,體會不一樣的生活哲理
    末了,他抿嘴笑了一下,問對方,知道這個是什麼意思嗎? 初聽這句話的時候,感覺他說得好霸氣,才華橫溢。其實那時候我也不明白,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回來之後立馬查了一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用大白話解釋就是,「你事情沒做好,不要想法子賴別人,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沒啥毛病」。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以後,就不會再自以為是,頑固不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 《論語》經典卻難懂?不如跟著她讀書中這十句話,你能從最淺的話裡...
    近日,在湖南省婦聯「向陽花」學習小組開展的「品讀國學經典《論語》」主題讀書活動中,省婦聯主席姜欣向參加活動的學習小組成員推介了她感觸最深的《論語》中的10句經典。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隧道後,《論語》不僅未減其色,還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 《論語》與紅木家具
    大家都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當然,孔子是從「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長期修養,一直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他能做到這一點。但大多數人是需要怎麼樣才能做到「仁」的境界呢?
  •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大意】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論語》裡的10句經典勵志名言,句句充滿正能量
    《論語》一書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用心學習。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論語·學而》。不要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要擔憂的應該是自己還不了解別人。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順產好,實在不行順轉剖」,說這句話的人是什麼心理,別誤解了
    「順產好,實在不行順轉剖」,說這句話的人是什麼心理,別誤解了閨蜜小王是個事業狂,但丈夫是家裡的獨生子,婆婆一直催著抱孫子,逼迫之下只好備孕。沒過多久就懷上了,小王又得了孕期焦慮,主要原因就是害怕生孩子疼。
  • 回老家結婚是什麼梗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回老家結婚是什麼梗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時間:2020-04-17 17:12   來源:新趣頭條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回老家結婚是什麼梗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最近在網上以及B站上面經常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梗,還有一個就是關於回老家結婚的梗,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小孩取名:論語不染世俗的男寶名字,意境十足
    給寶寶起的名字出自《論語》,那樣既有文化內涵,又非常顯文雅氣質。 1. 德鄰取自《論語》:「裡仁之為美」, 「德不孤,必有鄰」。釋義:從古到今,道德高尚的人,總能擁有志同道合、忠心耿耿的朋友。明潤出自《論語》: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有智慧。3. 於仁取自《論語》:「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論語:攻乎異端,是攻擊異端邪說的意思嗎
    好,大家好,我們接著來講,等於我們今天講論語的2.16則第二章的第16則,這一則意思是這樣的,是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我一直覺得這一詞和2.15應該是同意,則不應該分開,為什麼?我們來看一看2.15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