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阮遇仙地,講劉阮遇仙詩,別有意義。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是概況。劉阮遇仙故事,如果照劉義慶《幽明錄》所載,事情發生在東漢永平年間,具體為公元62年,到唐代已經有800多年歷史,就算從劉義慶算起,至唐也有400多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由於戰亂頻仍,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更加嚮往劉阮深入深山,採穀皮(一說採藥)遇仙這樣的豔遇故事,這是人情之常。
到唐代及其以後,這故事以詩歌形式,不斷被演繹,尤其唐朝詩人曹唐,一口氣寫了十來首遊仙詩,後又有元稹,宋時有王十朋,明時有王士性,清時有梁國治,有袁枚,他們將這一故事寫成高潮迭起的情景劇。
講了以下幾個環節的劇情:入山採穀樹皮或採藥迷路,見山澗溪流有胡麻飯流出,知山上有人家,沿溪而行,看到對岸桃花爛漫,涉水而入,仙女迎候,入山成親,過上仙人生活,樂不思蜀;半年以後,因子規鳥啼叫不如歸去,而觸動鄉思,思家別仙,仙女無奈送別;接著寫仙女在洞中相思,劉阮在人間奔波(話分兩頭);劉阮返鄉,已歷七世,惟井邑依舊,而人事俱非,茫然若失中兩人只好重返桃源,結果已經找不到回仙洞的路,在惆悵溪頭徘徊,以悲劇結束劇情。
這個完整的詩話到王士性、袁枚詩中有了更加完整的情節,可以改編成戲劇或歌舞劇,如白蛇傳一樣。
二是解詩。主要是唐代曹唐的幾首遇仙詩。一為劉阮洞中遇仙子詩,其云:天和樹色靄蒼蒼,霞重嵐深路渺茫。這是指那天晴日暖和,煙樹蒼蒼,劉阮迷路而已入仙境。雲實滿山無鳥雀,水聲沿澗有笙簧。
這時,雲滿於山,寂然而無鳥聲,水流於澗,淙淙有聲,若奏笙簧。碧沙洞裡乾坤別,紅樹枝前日月長。碧沙純淨,粼粼清波,桃花殷紅,爛漫一片,而不凋謝。這是洞口之景。日月長,指歲月靜好。願得花間有人出,免令仙犬吠劉郎。這時劉阮到洞門口,雞犬之聲,一如人間,仙犬迎人,仙女何在?快把仙犬喝住吧,這時,仙女熱情招呼:快進來吧,劉郎阮郎,何來晚也?這是指相見時難。劉阮在人間歷經風波而得與仙女團圓。
下面寫別亦難。仍然是曹唐之詩,題為仙子送劉阮出洞,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卻再來?為全詩定調,相別以後,當無緣再見。故仙女特別殷勤相送。
雲液每歸須強飲,玉書無事莫頻開。這是仙女路上的叮囑,叫劉阮多喝仙液,少看玉書。花當洞口應長在,水到人間定不回。返回時洞口當有灼灼桃花,但流水一去不返,指時間難以迴轉。惆悵溪頭從此別,碧山明月照蒼苔。這是畫外音,也是仙女預料的結局。這時仙女已知結局,故送別路上,纏綿悱惻,叮嚀不休,而劉阮則思家心切,歸心如箭,也許對仙女囑咐,心不在焉,為悲劇埋下伏筆。如梁祝十八相送情節。
第三首為仙子洞中懷劉阮,也是曹唐之詩。不將清瑟理霓裳,塵夢那知鶴夢長?寫劉阮別去後,仙女懶理容妝,度日如年。洞裡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這是寫仙人兩邊情景,洞中仙女春天寂寞虛度,而劉阮在人間月色蒼茫。玉沙瑤草連溪碧,溪水桃花滿澗香,這也是從仙境寫到人間的情況。
曉露風燈零落盡,此生無處訪劉郎。天亮了,星落了,無處訪劉郎、阮郎了,一夜無眠,歸於失望中,如銀河阻隔了牛郎織女。這是從仙女一方著筆,情牽夢縈,又為對方著想,像高潮迭起的戲劇,扣人心弦,惆悵溪成為他們兩情相隔之人間銀河,如柳永詞言: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三是感想。每看白蛇傳,寫白蛇青蛇到杭州西湖,一片大好春光,從外鄉人遊歷西湖的角度,寫出西湖美景,寫得生動,大大宣傳了杭州美景,如果我們也排出戲劇,寫劉阮遇仙,從劉阮眼中,仙女眼中,寫來時風光,寫返家風光,寫互相思念,甚至寫徘徊惆悵溪頭,一定也是很好很動人甚至扣人心弦的戲劇,如果改編成交響曲,也應該很有意義吧。
劉阮遇仙故事具有深遠影響,也有長久的生命力,人們也許不知道新昌在哪裡,但大多數人們也許知道劉阮遇仙故事吧。板門弄斧,今天就講這些。
唐樟榮雨窗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