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壯哉40年丨田明:改革開放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
中房報記者馬琳 秦龍丨北京報導
2001年年底,田明下海,40歲的人生從頭來過。
這一年的11月10日下午,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卡達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個人、時代與國家又有了新的開始。
「下海做企業這個選擇做對了,趕上了這麼一個時代,做出一些成績是我們的幸運。」朗詩綠色集團董事長田明說。
回首這40年,回首自1978年以來的變化,他感慨萬千,這是一個由緊至松、效率與速度至上、發展巨大的40年,「以前什麼都要票,物資短缺;後來是物產豐富。」
下海經商的田明並沒有走和眾多開發商相同的道路,而是在邊緣處發展自己的綠色科技住宅,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做著。在野蠻生長的年代裡,這不是快速路,也使朗詩的規模始終徘徊在500億元之下,2017年其籤約銷售額為人民幣320.53億元。
「規模賽、高槓桿不是我們的特色,朗詩的目標是成為百年企業,儘管它走得謹慎,但它更穩健。」田明表示,我不是一個不會冒險的人,只是想得更長遠而已。
這樣的心聲與企業運營理念也促使他在今年年初拋出了一些觀點,在1月7日,在中城聯盟的論壇上他發表了《我們,受人尊敬嗎》的主題演講,表示「值得尊敬的開發商中國房地產還沒有一家」,震撼市場。
10年前,這個觀點就在朗詩綠色集團的內刊中發表過,當時的主旨也是:當房地產行業還是一個暴利的行業,一個不規範的行業時,它是不會受人尊敬的。10年來,這一觀點在田明的心中沒有變過。他說,「如果這個行業從頭到尾沒有任何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思考過這件事,我們要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40年發展滄桑巨變,在進入大時代大變局的同時,我們的房地產行業也迎來了巨變,它需要重構自己。就像田明所說,「中國房地產將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所有人將重新來到起跑線上。房地產行業需要轉型升級,不轉型升級是沒有前途的。沒有轉型的規模擴張是在末路上狂奔,走老路是走不進未來的。」
━━━━
一個憑票供應時代的「鬆綁」
20世紀70年代,人們湧入商店,憑票購買生活用品
中國房地產報: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今天,我們想復盤和思考國家發展大潮中個人命運與社會命運之間的關係。個人能參與到時代的宏大敘事之中,是你們這一代人的幸事。對於40年改革開放,從國家到個人都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您有哪些心裡話和啟迪的話,請說一說。
田明:1978年至1979年間我在上學,當時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家裡的條件突然好了,以前的消費是拿票,糧票、雞蛋票、肉票、自行車票,有錢你也買不到,什麼都要票,缺東少西的。記得小時候去買肉,一個人的肉票是4兩/月,買肉的時候我都會請師傅多切肥肉,因為可以熬油,那個時代大家都缺油,但是到了1979年前後,一下子感覺農產品多了,農民也會挑上菜來到鎮上賣了,想買什麼都有,也不要票了。
以後的這40年,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快,取得了難以想像的成績,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力。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有很多新的問題也要解決,比如社會進一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加強法制建設的問題等。
中國房地產報:改革開放40年,不管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發生了劇變,經濟上我們GDP進入全球第二,向世界證明了我們自己,您作為一個市場經濟主體,又是一個關心社會和個體的企業家,現在,雖然主要矛盾轉化了,但前路並非坦途,人們時而迷茫。您有什麼樣的思考和辦法?
田明:目前,隨著前段時間高層密集發聲,至少在一個階段了打消了社會的迷茫,特別是給企業家、市場層面吃了定心丸,不會像此前那麼焦慮了。但從市場方面來說,這個迷茫不會因為高層的講話而改變,它是長期形成的結果。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40年,幾乎是全世界增長最快、最高的國家,我們應該為此慶幸,但還想永遠這麼發展下去是不可能的。
以前,我們的增長是靠要素推動的,包括土地、人口、資源等,但它是不可持續的;未來要發展的話,要靠創新、技術進步與消費提升。
創新需要人才,但我們的教育制度還是沒有改變,學生們都是走統一的路。創新也需要制度的支持,要有獎勵和智慧財產權保護;也要加大對創業成功人的支持,這些都需要制度的安排。
以上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不去解決,會阻礙我們的發展。
中國房地產報:對於我們的社會建設您認為急需做些什麼?
田明: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的現代化有三個層面,分別是器物、制度、思想意識。目前,我們在器物上已經很好了,但在制度與思想意識上的現代化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些方面發展好後最後會保證器物層面的成果得到鞏固與發展。
━━━━
「我們要敬畏市場,尊重客戶」
中國房地產報:為什麼想到做房地產這個行業,是預見未來還是出於簡單的賺錢本能,還是其他?
田明:我「下海」比較遲,是在2001年年底,「下海」是因為發現自己更適合做企業。我喜歡結果導向。當時正好也40歲了,人生也該有些調整了。
中國房地產報:在商海的道路上經歷了這麼多,您怎麼看待朗詩的自身發展以及現在的變化,沒想過要走規模化的道路嗎?
田明:我對土地儲備、開發規模沒有設太高的目標,我想健康的發展,我們是想活100年的公司,對10年20年的發展更關注。百年企業是我們的夢想,所以要做百年企業更關注的是獨有的在市場上活下去的競爭力,有自己的商業模式。至於今年是1000億元,明年是2000億元,後年是3000億元的企業,更多地是把經營看成了一場賭博,其風險是不可控的。
而且如果要進行大規模的發展就要舉債,就要高槓桿發展,但我們不想這樣做。未來,我們的規模會大幅增長,但絕不刻意追求。而且我也認為2018年是企業紛紛放棄規模導向的轉折年。
中國房地產報:關於未來房地產市場、房價您有什麼新的判斷嗎?現在的市場膠著而複雜,作為企業家,我們應該怎麼重新去認識市場和推進向上發展這個力量?
田明:對於房地產的調控是必要的,不調控我們會面臨資產的泡沫,甚至誘發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現在,對瘋漲的房價進行管控,將價格壓住,將流動性收緊,實現軟著陸,是符合長遠發展要求的。
另外,中國房地產市場也不可能像前20年那樣增長,那已經永遠過去了。2000年,國家統計局第一次有商品房銷售統計,那年交易額4600億元,到了2017年是13.7萬億元,17年漲了30倍,後面不可能再這樣漲了。從各方面來看,我們再也不可能有那樣的增長了。
未來,房地產行業將走向專業化、金融化、可持續化發展。
專業化,即專業人做專業的事情,要精緻化發展;金融化,是指房地產行業的商業模式要改寫,以往高槓桿、高周轉的模式已經不行了。現在,從市場層面來看,槓桿在收,周轉也在變慢,一些地方也在逐步推出現房銷售,這些都是變化,這也符合發達國家的房地產發展模式。
所以,未來,企業的資本會上來,債務會下來,會走向金融化。
可持續化是指要綠色化,與社會和環境友好。
中國房地產報:您還有哪些話想和行業分享?
田明:敬畏市場。尊重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作者)
責任編輯:馬琳 劉凱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