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底開始,
為配合疫情防控,
曹楊新村街道對
多個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
居民都非常理解和配合。
然而,最近全社會復工復產、
生活秩序逐漸恢復之際,
有居民發現自家小區的邊門
被用磚頭封堵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
小區邊門太多影響居民正常生活
近日,家住曹楊新村街道北嶺園的姜阿婆參加了居委會舉辦的聽證會,為的也是讓她煩心的北嶺園小區那11扇門。
北嶺園小區北臨武寧路,南靠梅嶺北路,武寧路上有多個公交站點,而梅嶺北路上則有普陀區中心醫院。小區有11扇進出門,但都沒安裝門禁系統,所以很多要去醫院看病的為了走近路,下了公交就從各個門進入北嶺園小區穿行,每天人來人往,影響了正常生活,也不安全。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小區實施了全封閉管理方式。這樣的舉動引得居民點讚。「封閉式管理,使小區閒雜人員少了許多,心裡也踏實了!」姜阿婆說。
「北嶺園的特殊情況讓封閉小區非必要邊門變得非常必要,但到底怎麼封,並不簡單。」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前期街道會同居民區、物業公司進行了大量的排摸工作,對每個小區哪些門可以封閉、哪些可以做門禁、哪些可以作為應急或消防常閉門,都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制定了專屬優化方案,每個小區至少保留2-3個出入口,同時召開聽證會徵詢居民代表意見,儘可能避免「一刀切」的情況。
姜阿姨作為居民代表,對北嶺園方案中封閉小區11個門中的7個,並對出入口安裝門禁系統,表示完全贊同:「雖說封閉了那麼多門給我們進出帶來了不方便,不管是買菜還是看病,都要繞點路了,但這樣小區更安全我們住得也更放心。」大部分居民都表示支持和理解。
「一小區一方案」 改造35個老舊小區
據悉,為把小區安全管理做常態化延伸,曹楊新村街道還將對包括北嶺園在內的35個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提升改造,其中小區封閉式管理正是提升重要內容之一。
為了順利做好這一工作,曹楊街道召開了多場聽證會,形成「一小區一方案」。按照計劃,共計改造大門、邊門127扇,其中41扇大門安裝車行道閘和人行門禁,43扇邊門加裝人行門禁,43扇邊門封閉。
在曹楊金梅園舉行的聽證會上,討論的關鍵是梅川路43弄小區40號樓旁的邊門是否要封閉,這個邊門直接通向馬路對面的桂巷菜場,平時是該小區居民外出買菜的必經之路,從該門進入菜場非常便利。但沒想到的是,參加聽證會的居民代表和住在邊門附近的居民都強烈表達封閉這個邊門的意願。「我們寧願多走幾步路從小區其他門出入的,捨近求遠就是想讓小區有個乾淨整潔安全的環境。」
對於封門後的管理,街道方面透露,他們將加裝電子門禁系統,並將電子門禁系統與實有人口管理模塊進行數據對接。對接後,平臺將根據各小區的人口管理數據核對發放「電子出入證證」。只有居住在這個小區的居民並進行了登記註冊後,才能使用出入證掃描進入該小區,其他非小區住戶無法掃描生成。
來源丨曹楊新村街道
整理丨顧玲
編輯丨顧玲
想贊,就點一個「在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