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鮮卑遺址發現馬蹄釘等文物 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實證

2020-12-16 瀟湘晨報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14日對外發布消息稱,近日,該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一處鮮卑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發現馬蹄釘等珍稀文物,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了實物證據。

該鮮卑遺址又名小呼和格勒遺址。近期,內蒙古文物考古部門為配合引綽濟遼輸水工程主線項目建設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連吉林告訴記者,此次發掘面積1400平方米,清理房址2座,灰坑10餘座,出土了一批陶器、鐵器、石器、動物骨骼等遺物。

「在小呼和格勒遺址出土的馬蹄釘(與馬蹄鐵配合使用)說明鮮卑早期馬蹄鐵已開始使用了。」在連吉林看來,該遺址發現的馬蹄釘,為國內最早使用馬蹄鐵提供了實物證據。

在小呼和格勒遺址陶器紋飾中,考古人員除發現大量的幾何圖案之外,還有一些馬的圖案。

連吉林認為,此外,在小呼和格勒遺址陶器紋飾中還發現有氈帳及太陽紋的圖案,表現了鮮卑人遊牧生活的場景。

鮮卑是中國北方歷史上的一個主要民族,屬東胡族的一支,活躍於兩漢魏晉至北朝時期。鮮卑人沿著大興安嶺走廊一路西行並建立了北魏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突出地位。

文/記者李愛平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匈奴與拓跋鮮卑毀鏡習俗之比較研究
    關鍵詞:匈奴;拓跋鮮卑;毀鏡;毀器拓跋鮮卑與匈奴在族源、人種、物質文化特徵以及某些習俗上的密切聯繫一向為學界所關注,本文所探討的毀鏡現象未見於文獻記載,但在匈奴和拓跋鮮卑墓葬出土材料中都十分引人矚目,為探索這兩個民族的文化聯繫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線索。
  • 淮陽平糧臺遺址發現國內年代最早車轍痕跡
    平糧臺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大連鄉大朱莊村西南,於1980年發現並進行了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2014-2019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考古隊重啟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經過數次系統發掘,揭露面積4000餘平方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和新認識。
  • 文物|哈民遺址:開啟五千年文明塵封記憶
    目前遺址發掘總面積8200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環壕2條,出土石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近2000餘件,碳化的黍、粟、大籽蒿、大麻等植物種子80多萬粒,人骨205例。保存完整的史前房屋木質構架、麻點文陶器、人骨遺骸等文物,再現了史前文明,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
  • 江口沉銀遺址三期考古出土文物10000餘件 「蜀世子寶」國內唯一
    4月29日上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傳來重磅消息,此次發掘出土文物10000餘件,重要文物2000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枚金印,方形印臺、龜形印鈕,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
  • 「十三五」期間 北魏陰山皇家祭天遺址等刷新內蒙古考古新紀錄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十三五回眸)「十三五」期間 北魏陰山皇家祭天遺址等刷新內蒙古考古新紀錄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28日電 題:「十三五」期間北魏陰山皇家祭天遺址等刷新內蒙古考古新紀錄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在井山頭遺址沒有發現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國平主任一直在思考:中國海洋文化從哪裡、在何時起源?之前為什麼浙江、江蘇、上海沒有發現貝丘遺址?河姆渡文化來自於哪裡?
  • 昌吉一處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於1972年奇臺縣第一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人員在城內共清理出37間房屋,這些房屋依地勢呈階梯狀布局,彼此間有巷道,房屋的牆體多為土坯壘砌或夯築,房頂為坡狀,上面覆青瓦,椽頭裝飾有雲紋瓦當。考古人員在城內還發現了灶、灰坑、車轍、散水等遺蹟。
  • 浙江寧波發現目前世界最早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
    記者14日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寧波餘姚發現的施岙遺址古稻田,是世界上已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施岙遺址古稻田位於寧波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根據寧波地區考古發掘成果來看,施岙遺址古稻田所在的山前平原地帶,普遍存在古稻田層。山前平原地帶的區域位置為完整保存古代農耕遺蹟創造了條件。
  • 這些文物古蹟,是響噹噹的「赤峰之最」!
    1996年11月20日,興隆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隆窪遺址為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興隆窪遺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國年代較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最寶貴的實物資料;出土大量中國新石器時代動物骨骼,是興隆窪先民從事狩獵活動的實證;出土的豬首龍形石器,對研究龍的起源及崇龍禮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 金平首次發現雲南最早春秋戰國古礦冶煉遺址
    2004年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進行新街——河口公路考古時發現,位於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東部的勐橋鄉卡房村委龍脖河紅河交匯的三角地帶。截至2018年底,發現與冶煉相關的冶煉點10個、古礦洞點1個、銅器出土點1個(疑似為墓地)。冶煉點從紅河谷底到石家寨整個山梁均有分布。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長江中遊最早旱作物粟遺存
    原標題:湖北屈家嶺遺址發現長江中遊最早旱作物粟遺存  記者7日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湖北屈家嶺遺址考古發現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一遺址出土距今約5600年至5300年的33粒炭化粟粒。植物考古工作者認為,這是長江中遊經測定證實的最早的粟遺存,是北方旱作農業傳入長江中遊的最早證據。
  • 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
    原標題: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遺址考古工作開展以來熱點頻現,成為眾多考古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近日,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20多家研究機構的50多名國內權威專家學者齊聚淮陽,參觀時莊遺址的發掘成就。時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眾多專家一致認同該遺址為距今3700年至4000年的斷代判斷和基本為倉儲功能遺址的結論。
  • 平糧臺古城遺蹟發掘:發現中國最早城市排水系統
    古城遺址平面方正規整、內部中軸對稱,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城門及城內發現的多處陶水管排水設施,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系統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平糧臺古城遺址是4000年前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實證。
  • 內蒙古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
    1982年文物普查時候首次發現興隆窪遺址,1983年-1994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對該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將其同類遺存命名為興隆窪文化。1988年至1991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和克什克騰旗南臺子遺址,認定為興隆窪文化「白音長汗類型」和「南臺子類型」。
  • 文物|遼中京大明塔遺址
    遼中京大明塔遺址,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中京遺址內,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旭日烘託,夕陽照耀,星月陪伴,遼中京大明塔遺址在這裡靜靜地俯視著滾滾紅塵中的歲月輪迴。古往今來,名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了千古絕句。清乾隆帝在《題大寧塔》中贊道:「自遠早見鬱迢嶢,逼近欲瞻翻不易。」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為中華民族守住文化的根與魂2019年7月6日,中國考古界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浙江良渚古城遺址,這座「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成功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井頭山遺址坐落於浙江餘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