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2020-12-15 騰訊網

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高齡了,從38億年前,地球開始孕育出第一個單細胞生命開始,生命之樹開枝散葉,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生命。但歷史的長河不會忘記曾經出現的生命,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接下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恐龍滅絕後曾經出現過的的生命,顛覆你的認知。

愛爾蘭麋鹿

愛爾蘭麋鹿也稱大角鹿,大角鹿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愛爾蘭麋鹿

大角鹿站立時肩高約2.1米。它有所有鹿中角最大的鹿,最大的角有3.65米闊90磅重,有關大角鹿滅絕的成因討論都主要集中在其鹿角,而非其體型,這可能是由於鹿角的外觀多於其實際用途。有些學者指被人類獵殺是其中一個因素,因大角鹿的鹿角限制了它們在森林的活動範圍。不過有反駁指大角鹿作為大陸上的物種,應該與人類一同演化,並且適應了人類的存在。

帝鱷

帝鱷帝鱷(屬名Sarcosuchus)又稱為肌鱷、帝王鱷,意思為"肌肉鱷魚",是一種已滅絕的鱷類。它們生存在於早白堊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帝鱷身長極限10-10.5米,體重4噸,以各種史前魚類為主要食物。它的頭顱與整個成人一樣大,約1.48米。上頜的長度大於下頜,形成咬合不正。頜部相當狹窄,尤其是幼年體。口鼻部佔了75%的頭顱長度。帝鱷的骨架模型,位於印第安納兒童博物館。

帝鱷頭骨

大唇犀

大唇犀(學名Chilotherium)是犀牛的祖先。它們生存於中新世的中國蒙古。 大唇犀的下唇比上唇大,下頜骨粗壯成鏟子狀。上顎沒有門齒,下顎的門齒擴大,並且向上彎。頭部比現今的犀大稍大,頭顱骨沒有角。大唇犀矮小,四肢短小,每肢有三趾。 大唇犀是草食性的動物,生活於沼澤地帶。

大唇犀

袋狼

袋狼又叫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布於澳洲大陸及附近島嶼上。歐洲移民定居澳洲後,隨著人類活動的幹預,野生種群已經滅絕。體形似狗,頭似狼。肩高600毫米,體長100~130釐米,尾長50~65釐米。毛色土灰或黃棕色,背部生有14-18條黑色帶狀斑。毛髮短密並十分堅硬。口裂很長。前足5趾,後足4趾。腹部有向後開口的育兒袋,袋內有2對乳頭。尾巴細而長。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奇妙動物。從它的頭和牙來看,它是一隻狼。然而,它的身體又像老虎一樣有著條紋。它可以像鬣狗一樣用四條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樣用後腿跳躍行走,它和袋鼠一樣同是有袋類動物。這種動物有著其它種類動物的特徵,卻又有著特別的地方,它被人們叫做塔斯馬尼亞狼、斑馬狼、還有塔斯馬尼亞虎等等。

最後一隻袋狼

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巴特動物園,1936年因管理員疏忽曝曬而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雕齒獸

雕齒獸堪稱為哺乳動物中的"鐵甲武士",成熟的雕齒獸身體全長約4米,背部最高達2.5米。它們身上的堅硬盔甲直徑就經常大於兩米,保護著它的身軀。這個殼是由超過1000個1寸厚的骨板所組成。雕齒獸還有一條超過1米長的管狀尾巴,雕齒獸的尾巴有環形骨作為保護。尾巴的末端有厚角質化的刺,就像一條帶刺的巨型棍棒,是它的防禦利器。顯然,在這樣的堅硬裝備與武器之下,再兇猛的肉食動物,也很難對雕齒獸攻擊而獵食。雕齒獸雕齒獸是一種從化石中發現的橢噬狀食草哺乳動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間的南美洲包括從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烏拉圭到巴西一帶。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約30,000-8,500年前)。並在2千5百萬年前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馬地峽的出現而連結時首次出現在美國西南部。它們在約於一萬年前滅絕。相信住在它們附近的原住人類獵殺它們及以它們的殼來作為遮蔽。

雕齒獸可能因為人類捕殺而滅絕

劍齒虎

劍齒虎的體型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種類,身長約1.5米,體重最多只有110公斤多一些,相當於美洲豹的大小,是袋狼的4倍。雖不夠高大,但它們卻擁有壯實的身體,尤其是前肢。它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無疑是頭部——兩顆長達15釐米的劍齒深深埋入上頜,幾乎與頭頂處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頜則向下伸出了巨大的護葉。這樣的護葉雖有利於保護突出的劍齒,但同時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險,而且還造成頭部變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動的靈活性。劍齒虎經常被誤認為是長著獠牙的獅子,其實兩者大不相同。劍齒虎的體重是現代獅子的兩倍。它的後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隻體格健壯的灰熊。成年劍齒虎體重約200公斤重,其犬齒最長可達17釐米,以大型哺乳動物為食。

遊走鯨

巴基斯坦發現到一個相當完整的化石,以及一些殘缺的骨骸。儘管走鯨看起來像是覆有皮毛的鱷魚,但它實際上是早期的鯨類。它遊泳的樣子有點像水獺,而陸上的行動笨拙有如海獅。它具有強有力的雙顎,以便牢牢咬住水底的獵物,直到獵物溺斃。走鯨的名字洩露了它早期的祖先,這個字意指「步行的鯨魚」。走鯨的化石在巴基斯坦附近發現,這個地帶在始新世期間是歐洲大森林的邊緣。它的身體很像水獺或鱷魚,而且水陸兩地都能活動。但是,它可能不像水獺那樣靈活敏捷,而且古生物學家認為,它獵食的方式更像是鱷魚─伏擊,然後利用它巨大有力的牙齒把掙扎的獵物壓制在水中,直到它們溺斃。

遊走鯨魚

史前生物的文明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但可以通過現代的化石去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地球曾經出現過得生命,同時也讓我們更珍惜現在的野生動物,保護環境。

相關焦點

  • 誰躲過了滅絕恐龍的大災難?
    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全球75%(或以上)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這被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或「K-Pg滅絕」。那麼,另外25%的倖存者是誰?它們如何逃過這次天崩地裂的大災難?
  • 非洲發現恐龍化石,刷新了人類對恐龍的認知
    相信大家對恐龍一定都不陌生,雖然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恐龍化石中領略到恐龍的龐大身體和兇猛的氣息。要知道,恐龍這一大種類生物統治地球超過一億年的歷史,如果不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恐怕現在的地球還是恐龍的世界,也就沒有人類什麼事了。
  • 包括恐龍滅絕,地球已經發生5次物種大滅絕了,你知道幾次?
    因此植物和節肢動物開始活躍進化,原始兩棲動物出現,脊椎動物開始搶佔陸地。第三次大規模滅絕——二疊紀-三疊紀時間:二疊紀-三疊紀的過渡時期,距今2.58至2.52億年前。這是五次大滅絕事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有96%以上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滅絕。這場大滅絕差點把世界打回顯生宙之前的單細胞生物時代,導致了陸地生態系統的「改朝換代」,主導者從合弓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變為蜥形動物(爬行動物,了,恐龍也在內)。
  • 鱷魚跟恐龍是同一時期的動物,為何它沒有像恐龍一樣滅絕呢?
    地球上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其中第五次大滅絕就導致稱霸地球的恐龍全部滅絕了。不過有些動物卻憑藉自己本事,在大滅絕時期火了下來,鱷魚就是跟恐龍同一時期的動物,它為何沒有像恐龍一樣滅絕呢?難道當時的火山爆發、氣溫變化不會影響鱷魚嗎?
  • 恐龍滅絕之前生物復活,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新認識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在地球上,生命的出現可以說已經很久了,並且我們也知道,科學已記錄了地球經歷了的五次生物大滅絕過程,而在每次生物大滅絕的過程之中,都導致了大部分物種的消失
  • 還原6.6千萬年前恐龍大滅絕的場景 親眼見證大滅絕原因 過程 結果
    現在呢,是白堊紀的末期 現在的地球的主人是恐龍,它們已經支配地球1億4千萬年之久,它們驕傲的認為,自己的族群會永遠是地球的主人,會一直繁衍生息下去,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就在今天,一場大滅絕將會開啟。將會終結它們的統治。開端是大量的流星開始滑過地球的天空,就像落入水中的石子,其所形成的超音速把地球的大氣振出一波波漣漪,並傳遞至全球。
  •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受到人類生活的影響,在自然界當中,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物種瀕臨滅絕,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物種曾經在地球上存在過。恐龍的滅絕歷史上所出現的生物滅絕事件,絕不止恐龍這一個,如此大面積的生物死亡,總會有一些生物殘存下來,可是恐龍作為當時地球的王者,為何突然間全部都從地球上消失不見呢?整個恐龍家族瞬間毀於一旦,為什麼沒有留存下來的恐龍呢?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會出現嗎?有可能地球會誕生「恐龍人」!
    這時候有一位科學家提到,如果恐龍並沒有滅絕,現在地球上是否會出現更強大文明呢?恐龍霸佔地球大自然界中,人類和動物有很大區別,人類不僅僅有屬於自己意識,並且還能通過雙手創造出高科技產物,學會使用工具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人類會思考生命意義,所以才能誕生高智慧文明,這聽起來非常簡單,卻不是所有生物都能成功的。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兇猛動物
    想必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恐龍了吧,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恐龍曾經是地球上的絕對統治者,最終由於小行星撞地球引起的氣候變化而滅絕。那麼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了的比較兇猛的生物呢?今天來科普9種曾經存在的兇猛生物。1,巨型馬陸,又名千足蟲。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有機會出現嗎?地球可能誕生「恐龍人」!
    根據目前的地球上現有的化石,我們初步了解恐龍的消失,才讓人類足夠幸運在地球上出現,迅速發展自身文明,成為現任地球主人,可是有一位科學家卻提到,如果恐龍沒有滅絕的話,人類應該難以出現,地球上很有可能會出現恐龍人,這是真的嗎?
  • 稱霸地球1.6億年的恐龍為什麼會突然滅絕,恐龍大滅絕背後故事
    從第一隻恐龍的誕生,到最後一隻恐龍的倒下,恐龍經歷了長達1.6億年的輝煌統治地球的歷程,為什麼這個稱霸地球長達1.6億年的龐大古老生物會突然走向命運的終結呢?細數地球歷史上最著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
  • 5大未滅絕的「史前生物」,被稱作「活化石」,或許是恐龍後代?
    在地球存在的46億年間,地球上的生物都經過了非常激烈的自然鬥爭,只有極少數生存了下來,隨著自然界的演變逐步進化成了如今的姿態,而大多數都隨之滅絕。知道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動物都是經過重新進化的,與遠古時期的祖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 水中也有恐龍?關於「棘龍」的最新研究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棘龍的跨世紀大變身科學家對棘龍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時間,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人們對棘龍的認識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發現也顛覆了以往對以往棘龍形象的認知,尼扎爾·易卜拉欣認為,棘龍可能是四足行走的恐龍,因為棘龍後肢明顯比其他的肉食性恐龍要短。
  • 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是打敗鳥類成為「地球霸主」的嗎?
    從已知的化石看,最早的哺乳動物早期2.25億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但是由於最早的哺乳動物比恐龍的登場要晚500多萬年,所以,在整個的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哺乳動物都被恐龍壓制著,直到距今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才給了其他動物登場的機會。
  • 恐龍的崛起源於2.33億年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一個新的大規模滅絕被發現,滅絕了2.33億年前的生命,導致恐龍的崛起。很多人都知曉,大約6600萬年前恐龍在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動蕩中迅速滅絕。但是看起來在恐龍出現之前的另一次滅絕為它們的長期統治獨佔鰲頭鋪平了道路。那一次滅絕發生在大約2.33億年前,而科學家直到現在才發現它。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你知道嗎?蒼蠅作為「四害」之一,它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1.4億年了,也就是說它們在恐龍時代就以恐龍的殘羹冷炙,甚至是屍體為食了。 也就是說,蒼蠅可是吃過恐龍肉的存在。但是,在白堊紀的末期,恐龍經歷了一場浩劫,在這場浩劫中,恐龍滅絕殆盡。
  • 李耀煌新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獲著作權證
    7月8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頒發著作權證。這是李耀煌繼《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地球古海蝕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後獲得的第四張著作權證。李耀煌自2004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收集古海洋生物化石,堅持地球科學研究。
  • 寒武紀的千古第一霸,體型比別的動物大1000倍,滅絕原因成迷
    說到史前動物,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恐龍,其實在恐龍出現之前,這個地球上也曾經存在過很多史前動物,恐龍生活的時代是白堊紀時期,就在白堊紀時期更早之前的寒武紀時期,地球上曾經出現過一種非常強大的海洋動物,這種海洋動物對於一些專門研究史前動物的專家來說可真的是跟恐龍有得一拼的,因為這種動物在當時的寒武紀時期是霸主般的存在
  • 盤點地球發生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但第六次我們卻「視而不見」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4.4億年前,奧陶紀在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中結束了,地球進入冰河期,生物活動歸於冷寂。在這片冷季中,志留紀開始了,淺海、海岸、陸地上的動植物在幾千萬年的演化中種類和數量逐漸豐富了起來,兩千五百萬年後志留紀結束,泥盆紀開始。自此之後的蕨類植物逐漸繁盛,也是在泥盆紀時期海納螈登陸陸地顯示出四足動物的特徵。
  • 顛覆認知!我們所認識的恐龍可能並不長成那個樣子……
    恐龍可能真不長這樣相信大家都知道,想要復原一種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滅絕的生物的樣貌可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為沒有人知道它們究竟長什麼樣,科學家們也只能在出土的化石中尋找一些線索。一位來自伊斯坦堡的藝術家從小就對恐龍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的認知裡,恐龍根本就不長目前我們所公認的這個樣子。他認為,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很多動物,要麼有著圓滾滾的身子,要麼有著蓬鬆的毛髮,看上去都很萌,為什麼遠古時期的恐龍卻要長成那副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