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時候,我們會有一些不能拒絕的事或者人。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受到「樂於助人」的教育,讓我們覺得拒絕別人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擔心拒絕會傷害關係,傷害別人,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去拒絕。 對於我自己來說,也有一些不知道如何拒絕的經歷,特別在年輕的時候,比如說和朋友一起吃飯,當我發現他們都沒有買單意願的時候,我就主動買單了。
有朋友問我借錢,我總是不能拒絕他們,哪怕是我自己手頭上並不寬裕,但是我害怕拒絕了以後,對方跟我連朋友都沒得做。
所以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處於這種狀態裡:不能拒絕,也無法做到拒絕。
其實拒絕不僅是一個行為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心理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說拒絕的心理動力,其實就是保護和防禦。
比如一個陌生人要到你家裡喝水,你會直接告訴他不可以。因為陌生人進來以後不知道會對我們做什麼,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安全,所以就會拒絕。
很明顯,這種拒絕帶有保護性,我們要保護自己的利益不會被別人侵犯。
那拒絕是一種防禦,又是怎麼理解?
在一些事情或者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切身利益,又影響到我們對自己的一個認知和評價時,我們就需要去拒絕。
就像我年輕的時候,大家對自己各方面的東西認知不是很清楚。有小夥伴就說,要不我們一起嘗試著玩一下牌。如果這時涉及到道德利益的問題,或者我認為自己不能做這個事情,我就會對自己重新產生一個不一樣的判斷和評判,然後就去拒絕。
這種拒絕是一種防禦的方式,就是不願意讓自己成為那樣一個人。同時可以保持我們內在人格的完整性,所以在這個情形下面我就有必要去拒絕一些事情。
02
小時候,當別人對我們態度不好,或者要求不合理時,我們就會直接不理睬;如果有人讓我們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我們也會拒絕。這是似乎一種本能。
但是為什麼成年後的我們不能拒絕了?
我們之所以不敢拒絕,是因為我們無法承擔拒絕的成本,這裡邊的成本更多的是一些感受。
第一,自戀受損以後的挫敗感
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好的人。如果說我拒絕了以後,對方對我的評價會不好,而且原先我認為自己可以的,但是拒絕好像就是承認自己不行。
所以往往我們要面子,讓我們做出了很多不能拒絕的事情。
在一些高端的品牌櫃檯裡,有些服務人員會無意識帶有勢利的眼光,當一些顧客受不了被這樣對待時,就會報復性地花錢買了很多奢侈品。
這是因為我們承受不了這種自戀損傷的感覺。
第二,被拋棄的恐懼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經常被告知,如果你不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那麼媽媽就不喜歡你,不要你了。於是我們就不敢去拒絕媽媽的要求,因為我們會恐懼這種來自親近之人的拋棄。
另一方面的話,當我們是嬰兒的時候,如果吃飽了以後,一個嬰兒會把自己母親的乳頭往外推,哪怕媽媽再用乳頭塞給他,他也拒絕,這是一種本能,嬰兒拒絕了食物不想要吃,所以媽媽是沒辦法逼著一個孩子吃飯的。
什麼樣的情形下面可以被逼著吃飯,就是讓孩子產生恐懼感。這個時候孩子就無法拒絕。
有一些小夥伴在平時經常暴飲暴食,甚至有一些飲食障礙,這些往往是在嬰兒期沒有得到媽媽很好照顧的孩子,這個是很可怕的。
第三,沒有連結的虛空
虛空感是一種很可怕的感覺,因為我們不願意承受虛空,我們無法去應對這種虛空的感覺,所以就會用各式各樣的東西來防禦或者應對它。
比如有一些人就會去看書,讓自己跟書本建立一個連結。
有一些人會跟別人聊天,如果你被拒絕了以後,別人就可能不跟你產生關聯了,這個時候我們會很虛空,特別希望被別人看到。
人和人之間最親近的關係,是能夠讓我們產生特別安全的感覺,比如會告訴你,我在,你不用怕,或者幸好你在。
第四,對未來的不安
有一些事情沒有發生或者不確定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不安的感覺。
就像有一些人說拒絕了以後不知道對方會怎樣評價自己,然後自己就會很焦慮,一直糾結不安,所以為了不體驗這種不安感,就會不拒絕別人。
往往這個時候我會說,你可以嘗試著用不一樣的方式去應對一下,你拒絕一次不會怎樣的。
當我們真的去試一下了以後,這種不安的感覺就會消失,因為應對焦慮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焦慮。
第五,受害者投射的痛苦
我們內心中有一個模式,就是我們總怕拒絕了,別人會很痛苦很難過。在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能拒絕了,甚至會覺得對方的痛苦是我們造成的,那就會有強烈愧疚感。
你不能接受別人拒絕,然後投射到別人那裡,別人拒絕你的話,你會覺得別人是一個壞人,他傷害了我,我們稱之為「受害者投射」。
這種狀態演變成一種極端的話,我們看誰都特別可憐。
我之前說過一個來訪者的故事,每次經過天橋看到乞丐他都很痛苦,給兩塊覺得少了一點,所以都給10塊錢,但他想乞丐一天到晚呆在那裡,肯定是騙人的,所以他特別糾結。
這其實就是把內心自己的受害者投射到了別人那裡,因此我們就不能拒絕了。
第六,背叛的自我攻擊
我們會發現去拒絕別人,就是對自己和對方關係中承諾的一種背叛,這個可能更多發生在我們跟父母的關係中間。
很多時候所謂的道德綁架,就是你不能夠去拒絕,否則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所以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無法做到拒絕。
拒絕的成本如此之高,受挫、沮喪、恐懼、虛空、焦慮、背叛、自責的感覺,都讓我們太難受了,以至於我們不敢去拒絕。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就會被淹沒、被裹挾,然後一直用討好的狀態去滿足別人的要求,或者去做一些我們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
但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更懂得去拒絕。
大膽地拒絕一次,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至少不會再一昧地委屈自己。這也是拒絕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