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作丨譚談:白族村寨外鄉人

2021-01-08 新湖南

文丨譚談

村口有一塊小坪地,自然而然成了大家停車的場所。前些天,我無意間看了看停在小坪裡的各色車輛。牌照上除雲字頭的以外,還有魯、蘇、湘、京等外地字號的。從這些五門八花的車牌照來看,我們這個村寨裡,外鄉人還不少啊!

小張是從江蘇南京來的。入村的資格比我們老。我們租住的這個小院子,還是他介紹的呢!這一兩年,他自己一直堅持在這裡,請來當地的工匠,按照自己的意圖,並親自動手來修整著他租下的這個院子。他是在我們湖南長沙讀的大學,學的是建築設計。怎麼整修裝飾院子,他是行家,自己就是房屋裝修設計師。

他是一個熱心人,又是一個細心人,且人緣又好。他與村寨裡的外鄉人,都有走動,都有聯絡。關係都極好。我們離村返回故鄉的一些日子,就把院子的鑰匙交給他,委託他代為照看。

這一天,他知道我們又要回老家了。特意來到我們院子,熱情地招呼我們:「到王先生家看看去。他們家的小院子弄得好,好多的花卉,是一個別有風味的庭院花園",在他的引領下,我們朝王先生的院子走去。

王先生的院子就在我們小院的旁邊。院門口長著一棵橡皮樹。枝葉繁茂,勃勃生機。院門開著,我們不用敲門就走進去了。

院落不大,卻布置得十分精巧。各種花卉,爭相競放。院子裡還種了草莓呢!放眼看去,滿院子生機盈盈。走進這個院子之前,小張就給我介紹了。王先生和夫人小楊,是一對年輕人。都是北京的。王先生是日本一家著名服裝品牌的設計師。小楊是一位德語翻譯。他們是在泰國旅遊時相識的。結婚以後,夫婦倆結伴遊走四方,腳步卻在這個白族村寨停下了,在這裡定居了。如今,他們的小寶貝已經兩歲多了,還沒有回過原籍地一一北京呢!

給這個小院增添另一種生氣的,就是這個穿開襠褲滿院子奔跑的小寶貝!小張是帶著他八歲的兒子去的。小寶寶和他是老熟人。一進門,兩個孩子就耍到一起去了。王先生挺胖,魁梧壯實,而他妻子卻身材嬌小。夫婦倆反差明顯。他們熱情地把我們領進客廳喝茶。談起他們四處遊走,最終卻選擇在這裡定居的經歷,妻子小楊說:是這裡的環境,是這裡的空氣,是這裡的水,把我們留下來的。當然,也包括這裡的人,這裡淳樸的民風!閒聊中,小楊告訴我:她的一個朋友,在這裡住了兩個月,回北京才一個星期,就來電話說,受不了了,車太多,人太擠,嚷嚷著又要來這裡了。她說,孩子兩歲多了,還沒有到原籍去上戶口,準備三號帶孩子回北京落戶口,訂了二十五號回大理的機票。

「這麼久沒有回北京,不多住些日子?」「北京沒有這麼鮮的空氣,這麼淨的水呀!「

坐在他們的客廳裡,喝著主人泡的茶,聊開了這個村寨裡外鄉人的情況。老王說,連你們這一戶,就有七戶了。有搞服裝設計、建築設計的,有搞翻譯的,有搞瓷藝創作的,有搞律師的,也有搞古法養生的……有北京、南京、山東、內蒙、江西、湖南等地方來的。小張說,住在這個院子隔壁的,也是從北京來的。父親退休後,處理妥了北京的房子,帶上兒子在大理古城,開了一處民宿,十幾間房子,生意紅火。要忙生意,擠不出時間回北京照顧年邁的母親。於是,他租下了隔壁這個院子,把八十六歲高齡的母親安頓在那裡,從古城到村寨,才十來公裡路,他父子倆就可以經常回來看看老人。老母親在這裡住了兩、三年了,聽說身上的高血壓、高血糖等毛病,緩解了不少。這大概是得益於這裡的環境、空氣和水。

人,有兩個東西是終身相伴的。一是生物基因,那是自己的父輩、祖輩傳下的;一是文化基因,那是自己自幼生活的故鄉、故地的文化環境、文化傳統印進自己心靈的。有語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這些外鄉人,從東西南北,帶著各自的文化基因,和他們後天所學的專業知識、所從事的不同職業,匯入到了這個白族村寨,與這方山水,與這方文化相結合,相融匯,多少年後,能給這個村寨、這個地域帶來些什麼變化呢?面對著小張、小王、小楊這些村寨裡的外鄉人,我在心裡思索著,思索著……

小張租下的院子,比我們的院子大多了,院裡有大樹,有魚池。他下了近兩年的功夫來整修。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要把自己描繪在心裡的唯美圖畫,完完全全落實到自己的院落裡。他把自己的院子取名為野舍。他建起了柴火灶,飲食起居,全部回歸自然。使自己的生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當然,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後院建了自己的工作室。我想,在這樣的環境裡,在這個工作室中,一定會有一批新的成果誕生!

小張把自己兒子也從南京轉學到村寨附近的學校裡來了。過兩天,他把他夫人、母親……全家人都接過來,正式到這個村寨定居了。

近些年,一些大都市的人,紛紛往看來偏僻的村寨定居。箇中到底是什麼原因?值得一些社會學者去研究啊!

我,一個白族村寨的外鄉人,忍不住地想對世人說說,我們村寨裡的這些外鄉人……

[責編:劉瀚潞]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譚談:白族村寨外鄉人
    文丨譚談 村口有一塊小坪地,自然而然成了大家停車的場所。前些天,我無意間看了看停在小坪裡的各色車輛。他與村寨裡的外鄉人,都有走動,都有聯絡。關係都極好。我們離村返回故鄉的一些日子,就把院子的鑰匙交給他,委託他代為照看。
  • 看名導管虎新作《外鄉人》尋找瀋陽的「幸福外鄉人」(圖)
    7月31日,瀋陽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家劇場》將首度推出一部民生題材的電視劇《外鄉人》。講述了一群來自大江南北的外鄉人,匯聚到大都市上海謀生。同時,也反映出都市外鄉人在新世紀裡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心路歷程。  《外鄉人》是導演管虎繼《生存之民工》之後,拍攝的第二部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民生題材電視連續劇。延續了管虎導演風格的真誠與淳樸,同時將立意進一步升華,重點關注了「外地人」客居在都市中的生活狀態,從小人物生活變化及凡人小事入手,以中國新世紀以來的巨大變化為背景,編織了一幅幅生動感人的都市畫卷。
  • 特稿:答《北京日報》記者問|譚談
    導 讀 前些日子,《北京日報》記者微信採訪了譚談。 答《北京日報》記者問 文 | 譚談 點最上方專輯#譚談的文字,查看更多歷史文章。
  •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羅布人村寨景區迎來秋季旅遊熱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羅布人村寨景區迎來秋季旅遊熱 2020-09-25 13:3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B站鬼畜區的「二仙橋」,讓已經停播的《譚談交通》再次走紅
    最近一段時間,B站的鬼畜區興起了一股以「二仙橋大爺」為主題的鬼畜創作熱潮,甚至帶動了已經停播的電視節目《譚談交通》的播放,截止目前,由B站網友香大菜於18年上傳的《譚談交通》合集,以及取得了超過兩百萬的播放量。那麼問題來了,這個「二仙橋大爺」,為什麼會在時隔多年以後再次在B站走紅?
  • 白族
    白族     白族共有160萬人,其中雲南有1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白人。
  • 《外鄉人》的演員大集合
    《外鄉人》的演員大集合《外鄉人》該劇講述了外鄉人在上海的奮鬥歷程故事,你知道該劇的演員有誰嗎?丁嘉麗飾演大徐丁嘉麗,1959年生於黑龍江佳木斯。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 禮遇外鄉人
    一是沉湎於苦難敘事,給人以太多人生的昏暗之感,讓人看不到任何生活的亮光;二是站在居高臨下的貴族姿態上俯瞰人生:在西餐廳遙想底層的飢餓,在象牙塔書寫礦井的黑暗,這顯然與現實存在著相當的距離。    長篇電視劇《外鄉人》是一部難得的成功的「底層寫作」。特別是在電視螢屏上充斥宏大歷史敘事、家庭倫理、青春偶像、情愛恩仇、武打偵破等類型戲的情況下,觀眾更企盼和呼喚真正貼近現實生活作品。
  • 「我的扶貧故事」我從「外鄉人」成了「自家人」|從江縣東朗鎮擺啊...
    村民們似乎對我這個不會講苗話的「外鄉人」沒有太多的熱情。群眾的不信任沒有打擊到我。為了更快融入擺啊村這個大家庭,打開工作局面,我每天走村串戶,和他們聊聊天、吃吃飯,遇見力所能及的事情搭把手,時常幫群眾採購點日用品,周末給留守兒童輔導作業,天冷時給孤寡老人送些棉被和大米……日子久了,我這個「外鄉人」成了擺啊村的「自家人」。
  • 這位外鄉人對古都西安有一種執著
    《西安城牆》對作為一個外鄉人的於孟晨來說是一種記憶,同時也是一種歷史表達。西安城牆是厚重歷史文化積澱的唯一完整的表現,承載了盛世的燦爛,也給後人帶來了無限的自豪。12省親,是《家節》傳統2015年始,《家節》籌拍。
  • 這些「外鄉人」,幫紅土地長出新產業
    原標題:這些「外鄉人」,幫紅土地長出新產業跨山海聚深情,滬粵幫扶雲南攻克貧困堡壘新華社昆明12月23日電(記者楊靜、李榮、李雄鷹)長江、珠江,將雲南省與上海市、廣東省連接起來;東西扶貧協作,讓紅土高原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聯繫更加緊密;告別絕對貧困之際,在雲嶺大地脫貧後的村寨裡,依然活躍著滬粵幫扶幹部的身影。
  • 相約大理白族火把節,感受不一樣白族味
    今年火把節,不如一起去周城狂歡,扎火把、祭火把、點火把、跳火把……地道白族味兒,傳統民族節,約起來?農曆六月二十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周城是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白族扎染之鄉,中國白族第一村,中國白族民俗文化活化石。到了周城,除了參與白族火把節狂歡活動,還可體驗多姿多彩的白族民俗文化。
  • 10人上榜,昭通2020「名家、名師、名醫」人選公示!
    10人上榜,昭通2020「名家、名師、名醫」人選公示!、名師、名醫」 遴選培養實施辦法》,經推薦申報、 行業初評、專家評審、業績考察等環節,評選產生了 10 名昭通市2020年度「名家、名師、名醫」擬遴選培養人選,按照年度遴選培養工作方案的有關規定,現將擬遴選培養人 選(按類別及姓氏筆畫排序)予以公示。
  • 管虎揭秘《外鄉人》:你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圖)
    繼《生存之民工》熱播,引發社會對民工群體生存狀態關注之後,著名導演管虎又將焦點對準社會底層漂泊在外的外鄉人。時下,《外鄉人》正在武漢一套熱播,該劇講述七八個外鄉人,為了各自理想匯聚到上海,歷經坎坷最終實現自我的悲喜人生,昨日導演管虎向記者解讀創作初衷,「關於一些人進入城市,從最底層逐漸生活穩定,最終站穩腳跟的辛酸苦辣,應該是我們的視角,因為那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很多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記者 陳馨  自2005年《生存之民工》之後,管虎就一直醞釀表現「外地人」客居都市的生活狀態。
  • 白族密教(大理大黑天神的由來)
    密宗,是在唐代形成的佛教最後一個宗派,其傳入白族地區後,經與白族文化交融,被白族化之後形成了地方民族化的密宗,即白族佛教密宗。 一.是歷史長,綿延了一千多年,就是說它已經深深地植根於雲南白族地區的土壤之中,枝繁深葉茂。二.是民族性,其一直在白族內部傳播,當然其他民族也有受其影響的,但主要是在白族內部傳承。也就是說,它是為本地土人所信奉。三. 是傳承的家族血緣性。本地土僧阿吒力可以「立在家之僧」,在家修持,結婚生子,父傳子繼,代代相承。
  • 春節留守「北上廣」的外鄉人:站好最後一班崗
    春節留守「北上廣」的外鄉人:站好最後一班崗  【解說】2月4日是農曆臘月二十六,很多人都已回到家中,享受團圓的快樂,並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外鄉人卻選擇留在大城市中度過新年,站好最後一班崗。
  • 趙麗宏、曹文軒等名家新作亮相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記者史競男)在9日開幕的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趙麗宏、曹文軒、馮俐、周曉楓和殷健靈五位名家新作《天空》《尋找一隻鳥》《木又寸》《你的好心看起來像個壞主意》和《象腳鼓》與讀者見面。
  • 一個人在外鄉是流浪還是?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請守護它身旁……」一首讓人流淚的歌。大學畢業那年,你分配到市郊的一個小鎮,做中學老師。每天都是宿舍—辦公室,中間連著的是一條灰色的水泥路,猶如你每天心情的那個灰色。但你,就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人,一年後,辭職去了市裡的民辦高中,看似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實際上是內心不服輸的浮躁的心理作蹤。當初的義無反顧,換來十幾年的漂泊流浪。一個學校換到另一個學校,一座城市換到另一個城市。從初中老師到高中老師,再到現在的大學老師,是不是應該滿足了?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是不是你的初心?為了這個初心,你這二十年值嗎?你離鄉背井值嗎?
  • 「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的牽掛丨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原第一...
    為了讓柿花坪村貧困戶完成「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思想轉變,我不斷通過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和家庭會等方式同村民進行交流、共商發展大計,進組入戶走訪,精準到每一戶每一個人,增強貧困戶要發展的信心。王洪春(中)下村路上王洪春(左一)走訪群眾作為「外鄉人」,要想得到父老鄉親們的支持和信服,就必須做出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來。
  • 上海「落寞」的城中村,曾經外鄉人的「溫柔鄉」,如今卻人去樓空
    早期受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來上海打工的小青年很多,但對背井離鄉的外鄉人來說,又沒有更多的錢可以租房子住,董家渡便憑藉交通方便和較低的租金受到許多外鄉人的喜愛,這裡也曾經溫柔過許多外鄉人的時光,是外鄉人在魔都的溫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