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華南理工大學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以及廣州國際校區媒體見面活動。盛大恢弘的典禮、青春激揚的氛圍、顏值實力兼具的校區,吸引新華社、央廣網、《中國日報》《南方日報》、廣東衛視、《廣州日報》《大公報》、鳳凰網等近20家媒體到場採訪報導。各媒體通過報紙、電視、網絡、新媒體等多種方式,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開學典禮的多個亮點。
華工「後浪」傳承紅色基因譜寫奮鬥之歌
青春是多彩多姿的,但有著「紅色基因」的華南理工大學,在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處處呈現著紅色的「主色調」。
典禮現場,除了懸掛的巨幅國旗和學生手中的小國旗,在全場高唱《歌唱祖國》的環節,更是有機器人實驗室的小機器人攜帶國旗登上主席臺。西部計劃代表王弘、防疫志願者代表黎珊珊、脫貧攻堅代表陳可、科技創新代表胡藝潔通過詩歌朗誦,用青春向祖國告白:新時代的華工「後浪」們將致力於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央廣網在報導中就指出,「『家國情懷』『責任擔當』『青春力量』成為華園學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精神的永恆主題」。
今年的開學典禮包含向在支教崗位上犧牲的李莎同學致敬的特別環節。在視頻連線中,李莎支教團成員楊玥敏表示,支教團一定堅守初心,將最美的青春之花,綻放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廣州日報》、中國廣州發布等媒體以「華工新生開學典禮,這一幕讓人淚目…...」為題對此進行報導。大一新生徐浩在接受廣州電視臺採訪時表示,自己會記住李莎和李莎精神,把個人的理想和社會、國家的未來聯繫起來。
廣州國際校區再引「檸檬酸」
「卓爾不凡,臻至一流」是華南理工大學對廣州國際校區的發展定位。學校十七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以廣州國際校區為新引擎,不斷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和高教改革的「華工方案」,努力在高等教育路徑創新、模式創新上實現領先。此次開學典禮,廣州國際校區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熱點。
「紅牆綠瓦中國風,尖頂塔樓西洋味兒,坐標式布局儼如《長安十二時辰》108坊,樓宇酷似英倫風『魔法學校』,」典禮後,《羊城晚報》記者製作的一部「酷似《長安十二時辰》108坊布局!華工廣州國際校區有多美?」Vlog作品在網上熱傳,首個街區式校園、智慧教室、明真閣圖書館、峻德書院、各類功能室、學生食堂……觀眾跟隨記者的腳步探秘這個「網紅」校區,一睹學霸風姿、校園風採。一圈下來,記者表示,「終於明白了網友們的心聲,那是真的『檸檬酸』!」
廣州國際校區今年迎來了首屆研究生的入駐,在2021年校區全面建成後,將實現約12000人的辦學規模。《羊城晚報》《南方日報》對此進行了展望。《大公報》報導也指出,廣州國際校區是全國唯一的「全部新工科學院」的校區,將源源不斷地為粵港澳大灣區輸送新工科人才。
學校提出,要致力於把廣州國際校區建設成為集聚國際高水平團隊、培養新工科領軍人才、開展深度國際合作、聚焦前沿科學研究、推進高端成果轉化和創新創造創業的高地。除報紙文章、視頻Vlog外,《羊城晚報》還在羊城派推送裡詳細解密了廣州國際校區這一廣州科創「新高地」的「創新密碼」。
嚴密防疫措施創造安全學習生活環境
華南理工大學早在8月1日就全面復學,目前四萬多師生在校,教育教學秩序運行平穩,曾在教育部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議上分享經驗。據《大公報》報導,此次新生開學典禮上,多位留學生表示,中國政府對疫情的控制措施果斷有力。
俄羅斯留學生幽麗告訴記者,她很讚賞前期所做的嚴格的防疫措施,「讓我們留學生也可以儘快回校上課,我覺得很感恩」。來自非洲馬拉威的留學生Phillip目前正在土木與交通學院就讀。他說:「最讓我難忘的是,學校在努力為留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可靠的生活環境。更可貴的是,每個老師和學生都在配合防疫政策,還主動做志願者,讓校園更加安全。」
廣東電視臺記者來到五山校區,直播了學校飯堂等多個場所做足防疫措施,為學生提供安全舒適的學習生活條件,保障新生儘快融入校園新生活。
境外合作高校代表因疫情雖無法現場參加典禮,但通過各種方式送來線上祝福。「華南理工順利復學複課,相信同學們都感到非常幸運,」諾貝爾獎得主塞門扎教授表示,社會應該依靠同學們來解決包括新型傳染病和全球變暖帶來的環境威脅等問題。比利時魯汶大學工學院校區主席Koen Eneman 博士說:「你們不是手握未來,你們就是未來!讓我們為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文:盧慶雷
視頻來源:學生工作部(處)羊城派 廣州電視臺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新快報》《羊城晚報》《大公報》廣東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