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世上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的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福氣和災禍也是如此,福氣和禍患相伴人生,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麼人的福禍與哪些因素有關?我們聽聽老祖宗是怎麼告誡我們的,這樣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福與禍」的真相,我們要重視起來,爭取多享福報,少惹禍端。
01福與禍相依存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意思是說福與禍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的。我們常說好事變成壞事,反過來壞事也能引出好的結果。福禍不是絕對的,面對人生的福禍,不管順境還是逆境,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要坦然面對。
「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更是說明福與禍都是同出一門,就猶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人們在享受福氣的同時,也要有憂患意識,懂得福氣也是有限的,懂得禍端也會來臨。所以要保持一顆淡定的平常心,榮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人間訓》裡說,在古時候塞上有個老翁,不小心丟失了一匹馬,大家怕他難過想不開,就來安慰他。可老翁卻說,馬丟了,說不上還是一件好事呢。別人不理解他說的話,以為老翁是傷心過度說胡話呢。可是後來這匹馬真回來了,居然還帶了一匹好馬回來。意思是說,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卻因此而得到了好處,指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話說老翁的馬失而復得,還帶回一匹良馬回來,本是件好事,鄰居們前來祝賀,可塞翁又語出驚人說,說不上好事變成壞事呢。又是「一語成戳」,過了不長時間,老翁的兒子騎馬摔了下來,把腿給摔斷了。鄰居怕老翁父子難過,又來安慰一家人。可老翁又說,這說不上又是一件好事呢?大家都說哪有這樣的老人,這不是在咒自己的兒子嗎。
事情還真如老翁所說,過了一年,邊塞充軍,年輕力壯的男子都要去戰場,那是有去無回啊。唯獨塞翁的兒子由於跛腳,倖免於難,塞翁一家平安生活。所以說每發生一件事,都不能下結論說到底是好是壞。人生變化莫測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沒有絕對的福與禍,有時看是福,可轉眼就變成了禍。有時候禍端的背後還藏著福氣呢!
02禍福無門皆自招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出自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意思是說:人的福禍沒有門路,完全是自己招來的。佛家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報就是福氣不請自來;惡報就是禍患來了想躲也躲不開。善惡報應不要不相信,有時人們會說,為什麼好人沒看有好報,壞人反而挺風光?其實善惡報應不會出差錯的,正像古人所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軌跡前行,誰也幫不了誰,一切都是靠自己。所以有些時候是自作自受。人之所以受騙,還不是因為你的貪心,如果多提防點,身正不怕影子斜,就不會輕易上當了。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怪就怪自己的「可恨」,輕信了錯誤的人,做了錯誤的決定。
俗話說:撒什麼種子結什麼果,有些災禍是自己招惹來的。比如西晉第一大首富石崇,富甲天下,生活極度奢侈浪費,他的別墅奇珍異寶能和皇宮相比,連廁所都用黃金打造。他還經常和別人鬥富,無形之中給自己拉仇恨,在社會上造成不好的影響。「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老百姓經常講「出來混,早晚要還的」,最後石崇的下場也是遭遭夷三族。
歷史上還有很多自招禍端的例子,人生儘量多行善積德,善緣積累多了,福報自然來臨。我們要以史明智,不要總是顧眼前的蠅頭小利,把目光放遠些,凡事多想想後果。想有善報,就多行善積德。正如《太少感應篇》所寫說: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03福禍皆心造
佛家講:萬般皆由心,禍福由心造。大意是有什麼樣的心境,就能生出或招來什麼樣的福報或禍患。一念之善惡,吉神或惡魔隨之,當人生出善念時,內心充滿真善美的正能量,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當內心充滿惡念時,都是負能量,看任何事物都不順眼,世界仿佛每個人和自己過不去。
人心如田,播下好的種子,才能根紅苗壯,秋天結出豐碩的果實。人心好做事容易成功,反之很難成事。佛道儒三家強調修身養性,要治理好國家,先要修養自身品德,端正心思,是自己的意念真誠。
《易經》講人的吉祥禍福和人的情緒密切相關,遇事積極樂觀向上,會因禍得福、否極泰來;內心陰霾,會怨天尤人,災禍不斷。所以說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差。人生要想多些福報、少些禍端,就要經常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小結:福與禍如影隨行,當福氣來時,不要得意忘形;當禍患來時,也不要太過氣餒。按照《易經》的講的陰陽互相轉化,物極必反,好事壞事到了極致,就會往相反的方向轉變。
做個心地善良的人,經常讓愛和正能量充滿內心,這樣就會讓好福氣不請自來。老祖宗告誡我們的上面3句忠告,可以讓我們識破福禍的真相,我們不可不知,人人都要重視起來!
我是文學漫談,請您和我一起弘揚國學文化,傳播經典智慧,只要每天學習一點就會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