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是國家第二批公布的全國56個歷史文化名鎮——貴州省僅此二家之一。這歷史文化名鎮並非浪得虛名,而是實實在在的、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鎮。
土城鎮作為歷史文化名鎮,早在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就曾在此設平夷縣,轄如今赤、習、仁三縣,可謂歷史之悠久,而早在7000多年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土城鎮得益於長江流域之赤水河支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藉助厚重的巴蜀文化的歷史傳承,加之航道、鹽運文化和長徵文化的濃墨重彩,讓這個黔北古鎮神秘而又輝煌。
原本在歷史上,可以說除去三渡赤水的茅臺外,四渡赤水主要渡口和戰場基本都是在民國時期的赤水縣境內。其中的一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元厚鎮和土城鎮;二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與古藺縣相接的太平渡和二郎灘的赤水河兩岸;四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與古藺縣相接的太平渡、九溪口和二郎灘的赤水河兩岸。
1965年10月,貴州省為了調整赤水河流域中下遊三縣的農業結構需要,土城鎮從此由赤水縣劃歸習水縣管轄。從此,四渡赤水變成了有三渡在習水,四渡赤水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為「四渡習水」。
當時的習水縣地域大部分位於高原上,當初的農業技術春季無法育苗,早春秧苗就只能依賴低海拔的土城區進行,這樣土城區就作為育種基地劃給了習水縣。這樣,接下來的一切就順理成章了——長徵文化的「四渡赤水」在貴州的主要旅遊戰場就在習水縣了。
現如今,「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溫室大棚、二段育秧,高原山區農業育種難題早已解決,而土城作為過去育種基地作用已經全部喪失。土城這座歷史文化名鎮成為了習水縣在赤水河畔最重要的港口碼頭和文化旅遊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