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融合視角下縣域產業升級之路

2020-12-05 上海東灘顧問

相比大城市,縣域是國家經濟的基礎單元,同時擁有較大的經濟發展空間,因此著力壯大縣域經濟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中國縣域人口大約9.35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3%。縣域經濟GDP佔全國GDP總量的比重一直都在56%以上,有研究表明,我國的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0%的GDP。

縣域經濟正以悄然之姿,影響著中國經濟的走向。實踐證明,產業興則縣域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選擇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之路,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方向。在國內區域經濟融合的背景下,縣域產業發展經歷了怎麼的歷程,又有哪些發展的新道路呢?

一、縣域產業發展歷史

回顧縣域產業發展歷史,一般基於資源、區位、市場、渠道優勢,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

1、基於資源優勢,發展內生產業

與中心城市經濟、交通聯繫鬆散,缺少臨近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不夠,人口流動性不強,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是大多縣域面臨的困境,依託當地農業、工業資源發展內生產業成為縣域城市發展的第一選擇。

山西府谷縣、大同縣、龍口縣、內蒙古準格爾旗等縣域以煤炭產業為城市發展支柱產業;河北任丘市、黑龍江肇州縣、山東東營所轄縣、新疆庫車縣等以石油礦產為支柱產業的城市;陝西洋縣、四川萬源市、河北邢臺縣等以鐵礦資源發展起來的城市;河北雞澤縣、江蘇興化市、山東壽光市、河南長葛市等以農業資源發展起來的城市……

2、基於區位優勢,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

大城市提升產業結構的強烈需求,給縣域產業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區域的產業升級必將帶來產業轉移,基於與大城市相對的地價低,勞動力成本低等特點,小城鎮有選擇的承接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般而言,縣城承接產業轉移的產業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端製造業,例如玩具、塑膠、五金、服裝、皮革、家具等;高耗能、高耗材產業例如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冶金、建材等;國家軍工產業等。近年來,中高端製造業也開始向地理縱深發展,出現從沿海向中部二線城市遷移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小城鎮也面臨著承接中高端製造業的機遇。

東灘顧問在江蘇和廣東實地調研中發現,太倉市在發展中,圍繞上海產業發展方向,積極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效應,承接了上海復星、滬工智能等一大批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項目轉移,服務完善了上海的產業鏈配套。東莞松山湖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資源抓住東莞轉型時機,承接華為等深圳企業的外溢環節,比如中集、大疆都有生產線放到松山湖。目前松山湖已經有超過了8000多家企業入駐,並且承接了很多深圳企業創新資源轉移。

3、基於市場優勢,匯聚面向區域市場的消費品等產品生產加工產業

部分龍頭企業尤其是消費品企業在發展布局時,綜合考慮產品的運輸成本、產品的生命周期與市場的需求特點,將生產製造部門選址在貼近消費市場的縣域,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甚至成為當地縣域的支柱產業,形成以市場驅動發展的產業城鎮。

東灘顧問在遂寧歐美產業園項目中,對成渝經濟圈重點園區進行深入調研,發現我國著名的食品消費品牌喜之郎等企業,在進行食品加工選址時,立足中西部地區的區域市場,選擇位於成渝發展主軸中間且緊鄰成都重慶消費市場的遂寧市作為現代化生產基地。

4、基於渠道優勢,由縣域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聚集

在我國縣域產業發展過程中,有部分縣域經濟基礎薄弱,自然資源匱乏,遠離中心城市,但卻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另闢蹊徑。藉助本地能人和龍頭企業在長期經營的過程中積攢的供銷渠道,在傳統商品流通產業的基礎上,逐步拓展生產製造領域,在當地建立起獨樹一幟的特色產業,形成一條「先有商,再有產」的縣域產業發展之路。

東灘顧問於2018年陪同安徽萬創集團前往安徽太和縣進行拜訪考察,調研發現太和縣在改革開放後,依靠20萬名「買全國、買全國」的勤勞藥商,讓當地成為全國最大的藥品集散地,進而構建起一座醫藥興業的希望之都。改革開放初期,太和人敢為人先,在全國各地開拓醫藥流通市場,形成20多萬人的藥商大軍,90年代至新世紀初,醫藥商貿物流公司迅速崛起,吸引一批生物醫藥加工企業入駐,2006年至今,以太和經濟開發區為主要陣地,拓展發展以生物醫藥科技研發、金融服務等配套服務,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

二、區域融合化發展時代來臨

1、都市圈發展提速擴容,區域融合加速

隨著《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不斷出臺,都市圈擴容不斷提速,中國已逐漸步入都市圈時代。2018年,30個都市圈的城鎮人口淨增量佔全國淨增量的73%。在都市圈裡,有70%人口增量集中在外圈層,都市圈成為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地域空間。現已形成以京津翼、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成熟都市圈和以武漢、鄭州、成都、重慶等為主的新興城市圈。區域內需求市場擴大,產業結構持續提升,交通運輸發達,信息流通加速,區域融合不斷加速。

2、區域產業融合是實現區域融合戰略的基礎

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雙城經濟圈若干城市融合發展的案例研究,我們發現,地方實現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基本包括六大方面:產業融合,基礎設施深度互聯、開放創新上深度合作、生態文明上深度聯建、公共服務上深度協同、發展規劃上深度銜接。其中,區域產業融合是實現區域融合戰略的基礎,區域產業融合不僅能夠打破傳統企業與行業之間的界限,也能夠打破地區之間的界限,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實現業務重組,發展新的業務,這將會加速區域之間資源的流動和重組,產生貿易效應和競爭效應。

3、區域產業融合帶動區域產業優化與創新

區域產業融合促進產業在區域之間的合理分配,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社會技術發展使得高新技術不斷向區域產業滲透,同時社會消費不斷升級,不僅能夠帶動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還可能形成新的產業,另一方面,產業發展驅動產城融合,形成新的城市產業發展模式,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下,區域產業發展將根據現有政策指引,充分利用區域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相比傳統產業發展更加具有規劃性,也更加主動積極融入區域產業發展之中,積極尋求產業發展新道路。

三、區域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縣域產業發展之路

1、對現有產業進行產業優化升級

基於資源、區位、市場或渠道的產業在我國過去經濟發展黃金時期,對經濟的提振作用已逐步趨穩,在當今區域融合背景下,抓住區域內產業發展機遇,對現有產業進行升級成為縣域產業重要發展方向。

對現有產業進行產業升級有多條路徑,首先橫向拓寬業務範圍,充分挖掘利用地區現有資源,拓寬服務範圍,構建更加完善的服務體系;其次適當延伸現有產業的服務鏈條,向上遊或下遊布局;最後引入高新技術與管理體系,推動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據東灘顧問研究發現,南昌縣位列「中國百強縣」第42位,是江西唯一一個百強縣,經濟的提升緊緊依賴產業升級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南昌縣在農業發展中積極推動全縣農業綜合體建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以工控塘南田園綜合體項目為例,項目位於塘南鎮張溪村,緊緊圍繞「農業綠谷、科創智谷、生態悠谷」三大板塊,以農業產業、文化旅遊和田園社區為主要元素,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2、積極融入區域產業發展格局,主動尋求區域內產業耦合

區域融合形成不同產業間技術、知識上的共享和相融,同時使得市場、生產要素、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全方位的合作利用和交互影響,形成區域內的產業耦合關係。縣城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積極融入區域產業發展格局,主動尋求與區域內各大經濟體之間的產業耦合發展。同時,通過與區域核心城市建立聯動機制,加強人才交流、建立互通平臺等方式,強化與區域核心城市的交流與合作。

在實踐中,縣域為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對地區產業進行戰略層面定位,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自然資源狀況,區域融合政策等條件,遵循資源利用最大化,以政策為指引,嵌入區域產業發展格局,錯位協同與環境友好等原則,對現有產業進行層層篩選,逐步理清產業發展方向。

東灘顧問在對山東威海的乳山市臨港產業園進行產業規劃時,便著眼於膠東半島大產業格局。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在承接周邊青島、煙臺等地配套產業轉移的同時,積極融入膠東半島大產業格局,嵌入膠東五市產業鏈之中,聚焦現代海洋、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產業、新材料產業,實現與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五市產業的協同和耦合發展,最終形成以港口物流為基礎產業,以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醫療器械、服務機器人五大高端裝備產業為主導產業,以裝配式建築為新興發展產業的產業體系。

3、把握下沉產業機遇,進行區域產業創新

縣域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積極把握區域融合發展機遇,充分藉助都市圈、經濟圈的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優勢,來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加快進行產業創新發展,重點聚焦發展高科技、可下沉的新興產業領域,例如新能源汽車、筆記本電腦等新型製造;家用醫療器械、服務機器人等仿生家電;電子商務;網絡金融等。

東灘顧問在案例研究中發現,固安的產業發展就是在區域產業融合下,依託產業新城不斷進行產業創新的過程。原先,固安僅是依託本地資源,發展釣具、腸衣、濾芯和塑料四大工業產業。隨後在華夏幸福的積極參與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大背景推動下,憑藉其京津雄黃金三角核心腹地的區位優勢,成為產業新城的實施載體。通過積極對接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形成了研發、應用、服務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同時初步形成了航天航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製造、電商物流等五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京津冀一體化」腹地發展速度最快的創新產業高地。譬如在平板顯示產業領域,鼎材科技和翌光科技之間已經形成了上下遊產業鏈之間的協同,這也推動了新型顯示產業集群的效應和完善;在裝備製造領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產業龍頭等一流的航天產業集群正在加速聚集,並延伸了衛星導航產業園。

相關焦點

  • 夯縣域「基石」 穩經濟「底盤」——「十三五」的綿陽答卷·縣域經濟
    「敲定」縣域經濟發展「路線圖」。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大會精神指引下,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實施「六大行動」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機制,涵蓋產業培育提速、城鄉建設攻堅、改革開放突破、民營經濟提振、生態環境優化、社會民生促進等6個方面。
  • 你好,都市圈‖從「縣域經濟」到「都市圈經濟」,京南小城固安做對...
    在此背景下,引入具有全國乃至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市場機構和平臺型企業,就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這些市場機構和平臺型企業要麼能夠直接介入到當地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當中去,要麼能夠為當地帶來新的具有更強競爭力的接續產業,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這些縣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否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大量縣域經濟的塌陷,還可能是很多縣域經濟的實質性破產(對此,相信很多縣級政府是冷暖自知
  • 「仁略視角」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仁略產業研究中心背景簡介自2018年文化部和旅遊部合併後,旅遊的文化屬性凸顯,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發揮了「1+1>2」的效果,呈現幾何級數增長的態勢。文化為旅遊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容,為旅遊的產品化升級賦予了內涵。
  • 竹柯:探索農商旅融合模式下的農產品品牌發展之路
    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智慧三農大會暨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品牌峰會,都江堰副市級領導竹柯發表題為《探索農商旅融合模式下的農產品品牌發展之路》的演講。下面,我就都江堰市積極探索農商旅融合模式下的農產品品牌發展之路作相關介紹。 都江堰市是一座山清水秀的生態之城,幅員面積1208平方公裡,城市建成區面積37平方公裡,市域總人口80萬。
  • 第二十屆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
    製圖/楊賽軍星沙時報訊(記者 盛磊 通訊員 單曉豔)12月16日,第二十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前100名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前100名縣(市)名單揭曉,長沙縣分別位居第四、第五。2020年以來,長沙縣緊緊圍繞「強園富縣、優二興三、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發展戰略,有效應對疫情大考和經濟下行壓力,縣域經濟仍保持高質量發展。
  • 山東費縣:用新理念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們堅持以創新驅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快成長,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  木業產業是費縣的傳統支柱產業,產值佔費縣工業總產值的50%左右,費縣是全國三大板材基地之一,獲山東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
  • 10億吊籃產業奇蹟背後:縣域品牌靠什麼「以弱勝強」?
    造就這個「奇蹟」的背後,正是一群「點石成金」的縣域電商領頭人。11月29日,在由中國電子商會智慧三農專委會、億邦動力等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智慧三農大會暨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品牌峰會」上,寧陵電商產業帶頭人、河南莊康集團創始人董國敬發表了題為《產業電商的縣域模式》的精彩演講,以寧陵吊籃產業為例,深度剖析縣域品牌如何藉助電商更好地「走出去」的鮮活案例。
  • 伊利的產業振興之路
    一直以來,伊利以智慧、產業雙融合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打造產業集群,推動了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全球智慧鏈」是伊利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不斷推進「全球織網」國際化進程,伊利整合全球的人才、智力、標準等資源,打造了「全球智慧鏈」。在荷蘭,伊利集團聯手歐洲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學府瓦赫寧根大學,設立伊利歐洲創新中心。
  • 王勇軍:產業升級助力無極縣經濟發展
    新華網北京4月21日電(徐寧)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是發展升級的支撐。4月21日,第二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論壇在京舉行,本屆論壇以「繪就一張藍圖,實現偉大夢想」為主題。  二是抓產業升級。堅持把產業轉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加快企業和項目向園區聚集。逐步將皮革業打造成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的高端產業集群;大力推進潘成產業園二期、格品機電產業園、路捷裝備製造產業園建設;加快郭莊綠色家居產業園建設,引導板材企業入園壯大發展,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支柱。  三是抓園區建設。
  • 2020中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榜單出爐 長沙縣位列第四
    據了解,2019年,長沙縣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第五位、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第四位,繼續領跑中西部。2020年,長沙縣緊緊圍繞「強園富縣、優二興三、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面對疫情大考及經濟下行壓力,縣域經濟仍保持高質量發展。在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排名中,分別位列第四、穩居前五。
  • 路從這裡延伸——吉林農安縣域發展的思想源泉
    防疫不鬆勁,復工加把勁,從按下「暫停鍵」到啟動「快進鍵」,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從容應對,戰疫情、穩增收,他們,正忙碌在春天裡……4月9日,春深時分,農安縣內街頭依然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響沒有恢復到往日喧囂,但在項目工地、工廠車間,卻是如火如荼的建設和生產場面。
  • 山西翼城攜手啟迪區塊鏈探索縣域經濟數位化轉型發展之路
    8月13日,山西省翼城縣縣委書記王淵、縣長劉鋒率團到訪啟迪,與啟迪控股高級副總裁、啟迪數字集團董事長、啟迪區塊鏈集團董事長王鼎等就縣域經濟數位化轉型發展進行深入交流,並籤署了「數字翼城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工信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春立出席座談。
  • 河南如何走出產業扶貧特色之路?
    如何走出河南產業扶貧特色之路?如何確保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中期能致富、長期可持續?11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產業扶貧專場,介紹河南省產業扶貧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範圍經濟視角下的媒體融合與重塑
    摘 要媒體融合時代,傳媒運營戰略正從以規模經濟為主導轉向以範圍經濟為主導。信息產品、分發平臺的多樣化發展和聯合化生產為實現範圍經濟提供了條件。本文從媒體運營戰略、路徑歸納和現存問題三個方面著手,研究和探討範圍經濟視角下的媒體融合與重塑。
  •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圍繞特色產業 強化科技支撐 推動靈武縣域...
    靈武,歷史悠久,區位獨特,資源富集,是國家重要的煤電化基地、商品糧基地、羊絨產業基地、礦產示範城市和自治區沿黃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城市。  「十一五」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推進縣(市)科技進步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34號)精神,以科技興市為宗旨,以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及產業化為主線,大力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工程,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壯大。
  • 賦能縣域直播經濟發展,河南大象融媒再創新
    12月3日一場以「賦能縣域創新,夯實強國之基」為主題的新文創城市與網際網路營銷師融合發展項目研討會在河南廣播電視臺8號演播廳會議室召開。會議制定了項目實施計劃,大象融媒將發揮黨媒優勢,立足於行業頭部,真正從直播電商從業人員崗位能力提升,就業創業,地方招商引智,特產提檔升級,當地農業、製造業大數據支撐服務等方面為縣域經濟賦能。
  • 王國生: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中開創團結新局面 在優化區域經濟布局...
    王新國、馮奕、馬健、虎強、丁波、楊東方、賈小波、秦保建、吳金印、袁家健、王紅兵、鄧世傑、鬱林英、秦英林、鄭海鷗、趙志軍等代表先後發言,就加強國防教育、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扶持農村電商等提出意見建議。
  • 超威集團與中國電信共同開啟全業務體系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原標題:超威集團與中國電信共同開啟全業務體系深度融合發展之路11月25日,中國電信集團黨組副書記邵廣祿一行來到超威集團考察,參觀了集團文化中心、科技中心,正式啟動了超威集團與中國電信共同發起創立的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聯合工作平臺,並舉行了專題座談會。長興縣副縣長錢衛華、超威集團董事長周明明陪同考察並座談。
  • 調研報告範文: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範例三篇
    在實體經濟收縮和財政收不抵支的嚴峻形勢下,應增強政府職責,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增加群眾收入,完善社保政策,加大脫貧力度,讓民生訴求落地有聲。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一)以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厚植新型工業優勢。一是擴大有效投資,推動項目量質升級。
  • 新時代區域經濟地理研究的又一範本——評《涪陵經濟地理》
    作者:涪陵區委黨校副教授、博士 洪業應 區域經濟地理學是指研究具體區域的生產布局、條件、生產部門與地域結構特點以及生產的地域體系。當前學術界圍繞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區域主要涉及到一個洲、一個國家、一個省,甚至一個市,而以縣域(區縣)層面的個案研究著作尚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