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2020-12-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根據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安排,我在春學期的5門課全部改成網絡直播。其中兩門課採用「慕課+直播」的形式,另外三門則全部進行直播。同時,配合學校的公益講堂系列,我在抖音、快手、央視頻、bilibili、微博等平臺上,也開設過直播講座。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雖然做新媒體研究,也出於「參與式觀察」的目的「觀摩」了一些直播間裡的小哥哥、小姐姐們的表演,可真到自己做直播上課時,才感到「光說不練」還是不能真切地體會其中的滋味。在線的直播課堂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形態,老師看不見學生,學生也未必能清晰地感知到老師的神態與情緒。一種新的教學場景出現,而如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地從這種教學場景中建構新的師生關係,使課堂更有意義和價值,是擺在此次疫情期間所有開設直播課堂的老師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對直播上課,我的實踐經驗不算豐富,而就我有限的觀察來看,教師至少可以在三個層次上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實現教學場景的重構。以我自己開設了3年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微場景:生活經驗的跨界性

「跨文化傳播」是面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本科生的一門專業課,一共8周,32個學時。選課學生主體是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少跨專業來選修的。這門課有個特點,是留學生比較多,尤其是來自日本、韓國的學生。此次疫情中,我這門課的直播主要是在釘釘(浙大釘)平臺上進行,配合著「學在浙大」平臺,進行課程作業布置、精讀文獻分享、預習材料分發等教學活動設計。

在疫情期間,學生們都只能在家聽課,或是書房,或是臥室,或是陽臺,或是餐廳。而這種居家環境,是以往教學所不曾遇見的。這門課設在上午第一節,有的學生被我點名連麥回答問題時,只能窘迫地告知「尚未起床,無顏打開攝像頭」。也就是說,學生很可能是躺著或癱著聽課的!這顯然是對傳統教學場景的極大改變,而如果教師對此不刻意地加以關注和利用,很可能就漠視了它的意義。因為學生不再是教室裡那種專注的模樣,他不僅會被手機屏幕、電腦彈窗所吸引,還很可能會被自己貼在床頭的海報、放在桌上的照片,甚至是窗外的某聲嬰兒哭泣、家人在客廳的談笑、廚房裡燒焦的氣味所吸引。而後者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在既往的教學中,它意味著幹擾、噪音,它必須被排除於教學場景之外。而直播課堂卻沒有拒絕的理由。

這讓我想起從杜威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所謂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這種教育以往限於空間而難以開展,如今不就近在眼前嗎?在課上,我可以隨時叫學生用攝像頭或手機拍照,告訴大家他/她家裡距離他/她最近的3本書是什麼;可以讓日本或韓國學生抬頭望望自己的四周,告訴我們他/她看到的最有本民族特色的東西是什麼;可以讓學生回憶昨天的家庭生活,看看其中是否有跨文化的元素(比如家人一起談論的國際新聞、看的一部外國電影等);甚至可以在徵得學生和家長的同意之後,讓家長也來連個麥,說一說自己對這個全球化時代的感受。這些都可以融入「跨文化傳播」課程中對文化深層結構的家庭、歷史等因素的探討之中。

中場景:階梯教室的環形化

如果說學生在家上網課的具體環境是教學在「微觀」層面的場景重構的話,那麼,眾多微觀集合而成的「教室」,就可以算是「中觀」層面的場景了。在線上教學中,「教室」是虛擬的。我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就有不少旁聽生,是通過學生私下分享二維碼或課程碼,自己主動加入直播群的。上課之初只有116名學生正式選修,兩周後,這個數字增長到了198人。他們有人和我打過招呼,有人則是默默旁聽。傳統教室受限於物理空間,根本不可能有近翻番的擴容。

更重要的是,傳統教室無論怎麼布局,基本都是分排而坐的階梯狀,即教師在課堂的前方或中心,而圍繞著他/她而分布的學生,總有中心與邊緣的差異。好學者總是坐在教師的講壇周圍(教室的前排),有預謀要遲到、早退者都在遠離教師視野的後排。相比之下,前排的學生總是課堂的積極參與者,而後排則匯聚了一些走神的、趕作業的、看視頻的、聽音樂的,甚至炒股票的邊緣學生。特別是百人以上的大課,這樣的學生很難納入課堂管理之中,教師只能顧及眼皮底下的幾位「要求進步的學生」。很多人以為,在線教學更是容易放鬆對學生的課堂管理,因為教師根本看不到學生在幹什麼。我卻不這麼認為。

線上教學的虛擬教室,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靈活。至少在空間上,學生不再有中心(前排)與邊緣(後排)的差異。每個學生都平等地享有與教師對話的權利。比如我在課上允許學生隨時發起連麥申請,打斷我的講課,對著大家發言。這種師生之間的平等性,還表現在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即時地在互動面板上表達自己的聽課感受。某個學生說的話,馬上就可以讓全班同學看到,授課教師也可以據此來調整自己的講課風格與節奏。比如我說到荷蘭只允許一個人就餐的Eenmaal餐廳,學生馬上就在群裡討論起學校附近的一家一人火鍋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旁若無人地說著那家店的就餐體驗,在傳統教室裡這是會影響其他人的「交頭接耳」行為,但在雲端課堂中,他們公開地「講小話」,卻讓整個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我也知道自己的授課是有效的。還有學生在課程群裡說:「聽得感動起來了,竟然想哭……」這種反饋更是讓我對自己的授課效果有了即時的把握。這種師生、學生間關係的平等化,即是傳統階梯教室的環形化,每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連麥直播或群文字)自由地實名發言,讓教室變成了平的。

大場景:師生情感的共同體

在大學裡,因為缺乏固態的空間載體,班級的概念是比較弱的。相比之下,課堂的凝聚力反而更有效,同聽一門課的同學,往往更有相同的經歷與談資。特別是有了QQ、微信等新媒體後,很多老師都會在課上建一個微信或QQ群作為聯絡手段。但是,有了線下的課堂,線上的課程群其實使用得並不多。或者說,線下課堂與線上的課程群是割裂的,學生們基本不太會在聽課時即時地於群中交流感受,課程群的功能也主要是通知課程信息、收作業、催作業,等等。

而直播課程則不然,課程群同時承擔了直播與交流兩個功能,這就使得課程群空前活躍。大家不但在課間進行交流,也在課後分享經驗。有問題時,學生可以隨時找到授課教師與課程助教,他們彼此之間也有了實名的互動場所。這與以往那種因上課而臨時聚集在一起的「同班同學」大不相同,後者往往課程結束了,也不認識幾個同堂聽課的同學。而在課程群裡,學生們之間的相互對話,可以很好地展示其個性與才華,為大家認識自己提供了平臺,也為增進師生、學生之間的情感關聯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次疫情的傳播變得愈加「國際化」後,韓國的情況頗為嚴重。那段時間,我一般會在課前預先提一提韓國疫情,給韓國的留學生們鼓鼓勁兒。但因為是直播,我看不到學生們的即時反饋。而有一天,因為網絡斷線,我的課耽擱了幾分鐘,就忘了課前的寬慰。課後,我在群裡發了一條信息:「本來想著上課前先跟韓國同學叨叨幾句的。被家裡網絡的事兒一搞,我也忘了。你們現在進入防控疫情的關鍵期,不要忘了還有我們,還有學校在支持你們!你們是韓國人,也是中國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這幾句話說出口自是不假思索,非常自然。可是,很快,我就從已經畢業的韓國學生那裡收到了這段話的截圖。原來在韓國留學生圈子裡,我這條信息已經傳開了。學生們把它譯成韓文,還畫上了愛心。我心想,早知道他們會傳播開,就該寫得更認真、更正式一點。

這是我從未經歷過的課堂變革,卻是我的「跨文化傳播」課程上得最靈動且得心應手的一次。在我看來,跨文化傳播就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實踐。而在疫情的現實與雲端的課堂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存在顯而易見,不待多言。這就為教師提供了深入打開師生互動的可能性,他/她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獨立成長,在與學生的雲端互動中自我反思,最後實現共同體的意識。(作者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作為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生赴美國杜克大學學習)

相關焦點

  •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千與千尋》
    摘 要:宮崎駿最負盛名的作品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這部作品獲得了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長片動畫獎和第52屆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宮崎駿的動畫能從日本本土走向了世界,無疑是跨文化傳播的一個成功的典範。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想像力,為人們展現的是一個個魔幻而又美麗的世界。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信息傳播等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碰撞;二是人類文化的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社會文化系統的差異,在不同文化中的交融、對撞,從而實現了文化交融、發展和變遷。
  • 做好文化傳播 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哈爾濱師範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副教授 於虹  跨文化傳播學者愛德華·霍爾說過,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契機和基礎,跨文化傳播更是國家間交流的有效方式。
  • 《瘋狂動物城》:看動畫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如何用幽默反諷現實
    《瘋狂動物城》作為迪士尼第六部完全沒有人類角色出現的動畫電影,我們卻能看到電影主創,對人類現代社會文明的價值判斷和思考。《瘋狂動物城》在兒童看來,這是一部生動有趣,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動畫電影;而在成年人看來,卻是一部充滿文化隱喻的現實主義電影,在收穫歡笑與淚水的同時,也讓我們不禁陷入沉思。
  • 關於大學文化傳播的幾點思考
    摘 要:大學文化傳播是關涉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管理效度、傳播效應、輻射影響等的範疇體系。例如:居延安(1986年)基於文化本質、文化載體、文化意義的背景,以及大眾傳播和大眾文化問題的深層剖析,將文化與傳播視為同一的東西: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1]周鴻鐸(2005年)從文化和文化傳播的基礎、背景及比較研究方法出發,提出文化傳播學是應用傳播學的核心學科之一,把文化傳播學定義為「研究社會文化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
  • 全球大咖雲聚第三屆傳神者大會 孿生鏈動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
    大會當日,北京市通州區副區長蘇國斌,通州區政協副主席、通州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吳濤,以及來自語言服務、文化傳播、傳媒、技術、高校等跨語言文化傳播各行業各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嘉賓在大會上暢談觀點,共同探索產業發展。
  • 海外傳播需要「共情」!淺談國產電視劇30年的跨文化傳播
    導讀:國產電視劇在滿足中國觀眾審美趣味和觀賞習慣的同時,也是全球了解中國的一扇重要窗口,從這個窗口中,可以了解中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想。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很多優秀的作品走出國門,通過海外傳播和推動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不僅是傳播中國故事,中國聲音的機會,也是展現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窗口。
  • 「教育·倫理·文化:2019中美新聞傳播學術高峰論壇」在南昌大學舉辦
    西安交通大學新媒體學院博士生導師楊琳教授的學生初淼發表了題為「絲綢之路文化精神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及其傳播」的主題演講。她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根基,指出了中國方案傳播與推廣面臨的六個障礙。她從基礎、步驟、現實意義、長期目標四個角度出發,概括了絲綢之路文化精神的四重特性,並圍繞絲路文化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構建及傳播做出相關論述。
  • 旅遊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甘肅旅遊文化傳播為例
    旅遊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甘肅旅遊文化傳播為例樹上微出版如今旅遊產業已經不只是觀光休閒的意義,它還被賦予了更深層次高領域的意義,即傳播中國文化,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推行「一帶一路」,為甘肅省的旅遊產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商機,甘肅省自然風光美麗,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絕對的旅遊發展優勢。書單推薦今天樹上微給大家推薦的好書——《旅遊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甘肅旅遊文化傳播為例》,本文從不同的方面深入分析旅遊文化傳播的必要性,帶你了解甘肅的壯麗美景!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我們知道民族主義不是普世的,因為世界上的很多社會,包括現代以前為人所知的社會,都沒有證據表明那時的人們知道與民族主義有關的現象和「制度」 (institution, 根據涂爾幹的定義,實質是指思考和感受方式)。因此,我們必須開始尋找在何時、何地這些現象最初出現。僅僅刻意關注目前為人所知的眾多地方之一(如,安德森集中研究的18世紀的拉丁美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追溯到源頭。
  • 跨文化,這個能力不能缺
    與經濟上的一體化不同,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現是多樣化,全球化將多元文化匯聚在一起,文化多樣化的問題因而凸顯出來。培養能夠適應文化多樣化要求、自如地在不同文化間穿行的年輕一代,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務。加強跨文化人才培養,提高我國青年的跨文化能力和全球勝任力,是我國高校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包括新文科、新工科等建設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 從手遊《陰陽師》看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當代社會,跨文化傳播的地位與重要性日益提高。所謂跨文化傳播,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也涉及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不同群體、文化、國家乃至人類共同體的影響。」
  • 近萬元正版網課盜版僅賣5塊錢!盜版網課如何治?
    新華社濟南3月31日電 題:無保障、易受騙,近萬元正版網課盜版僅賣5元——盜版網課為啥多?如何治?新華社記者邵魯文、楊文「這套小班內部英語直播課我花了近萬元,可盜版網課只需5元。」近期隨著在線教育迅速發展,網課成為千家萬戶的「新寵」。
  • 無保障、易受騙,近萬元正版網課盜版僅賣5元——盜版網課為啥多...
    新華社濟南3月31日電 題:無保障、易受騙,近萬元正版網課盜版僅賣5元——盜版網課為啥多?如何治?  新華社記者邵魯文、楊文  「這套小班內部英語直播課我花了近萬元,可盜版網課只需5元。」近期隨著在線教育迅速發展,網課成為千家萬戶的「新寵」。與此同時,盜版網課問題也愈演愈烈。  智慧財產權不容侵犯,「竊」課也算「偷」。
  •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在京出版 2019年04月22日 15: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吳屹桉 字號 內容摘要:4月2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合編寫的
  • 《林語堂傳》:林語堂的跨文化之旅
    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一書,作者為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漢學講座教授錢鎖橋。本書的自我定位是「一部敘述林語堂跨文化之旅的智性傳記」。「智性傳記」從字面上講,就是寫一個人的知識思想史。
  • 規範網課平臺!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建立未成年人網課平臺長效治理機制
    近日,網信部門和教育部門共同開展涉未成年人網課平臺專項整治工作,集中查處了一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課平臺,受到社會普遍歡迎。為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整治成果,中央網信辦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涉未成年人網課平臺規範管理的通知》,推動未成年人網課平臺長遠規範發展。 《通知》強調了哪些內容?
  • 漢字不利文化傳播?現代西方文明病態?麥克盧漢的老師給出答案
    其實這個知識幾乎等同於我們所說的「文化」。英尼斯還提到「文化是用來訓練人的,讓每個人決定自己需要多少信息,以便使自己得到平衡和比例協調的感覺…文化和人的能力有關,他要能夠評估空間問題和時間問題。他要能夠在恰當的時間邁出步子。」考察了歷史上眾多的媒介之後,英尼斯把媒介分為兩個大的類別——倚重時間的媒介和倚重空間的媒介。
  • 韓天衡美術館開啟兩日網課,《回眸兩宋》帶你體驗宋代文人生活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聯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雅昌文化集團,在抖音等網絡媒體平臺推出了為期兩日的《回眸兩宋》直播網課。《回眸兩宋》以史志、詩詞及古畫為參考依據,結合文物展覽、真人展演、大咖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展現兩宋時期文人的精緻生活,讓學生和廣大觀眾跨越千年歷史,深入感受宋代文化的典雅興盛。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攜帶跨文化傳播基因,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從國內走向國外,得到全球各地讀者更多的關注。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不僅是文學,不止於文學。網絡文學用獨特的中國表達、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孕育了共有的價值追求,實現「讓世界擁有中國,讓中國擁有世界」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