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就能致富丨錦屏縣平略鎮地芽村村民潘金桃

2021-01-11 天眼新聞

我叫潘金桃,家庭人口7人,我是地芽村一名普通的勞動婦女,我家作為村裡的貧困戶,能夠如期脫貧,靠的是自身的勤勞奮鬥和國家的好政策幫扶。

一是房子的改建。原來,我家7口人都擠在破舊的木質房子裡,為了生活方便和自身發展需求,我和家人便商量著在路邊新建了一棟3間三層磚房,這棟房子花了我和老公幾十年的積蓄,是辛辛苦苦無數個白天黑夜體力勞動換來的。房子建好後,一家人終於有了安穩的落腳點,再也不用擠在破舊的木房裡了。

潘和桃戶建起的新房

二是子女的教育。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大學畢業後在貴陽參加工作,一個兒子在外務工。兩個兒子都通過努力有了穩定的工作。我常常教育他們做人要本本分分,勤勤懇懇,想要爭取的東西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現在兩個孩子長大了,能自食其力了,平時不忘往家裡寄錢補貼家用,使家庭經濟寬裕起來。

三是做人的社會公德。我們村是深度貧困村,貧困村出列,是地芽村每一個人的事,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所以,平時我不僅要打掃好自己家的衛生,也會積極配合村裡開展環境整治,村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遇到資金困難,我主動帶頭捐款。

潘和桃(右一)積極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村裡的駐村工作隊,他們和我們一樣,吃住在村,紮根幫扶,把村辦公樓、停車場、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建設好,使得地芽村面貌煥然一新。感謝他們的幫扶,感謝國家的好政策,為我們普通群眾減輕了不少生活負擔和壓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靠自己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石...
    我叫石秦璋,2018年1月,我主動申請到黔東南州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  駐村後我通過調研村情,了解民意,積極響應上級黨委和政府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打造中藥材種植康養的旅遊思路,積極與鄉產業發展負責人對接我村產業發展各項事宜。從最初合作社的策劃、宣傳、組織、材料編寫到合作社的運營,每一個環節我都親力親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從心裡認可我丨錦屏縣平略鎮岑梧村第一書記...
    2018年4月初,我被錦屏縣委組織部選派到平略鎮寨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並駐點岑梧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岑梧村是一個「三鍫」苗族村寨,因為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村民的開化程度及村寨的現代化程度都要比其他村寨落後一些。
  • 「我的扶貧故事」薪心之火,送炭情緣丨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幫扶...
    我叫劉蓉蓉,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平略鎮扶貧站的工作員,也是平略鎮三板溪村的幫扶幹部、網格員。2017年,我開始駐村,負責9戶幫扶對象。周彰炳是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幫扶對象。他沒有過硬的技術,只能通過四處打零工拉扯女兒長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來時懷揣夢想,幹時不忘初心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
    2018年1月,我背著行囊,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信心滿滿踏進了高舟村,準備全力當好黨和國家政策的「傳遞者」,做一名脫貧攻堅戰場上「實打實」的「尖兵」。石秦璋與工作隊員一起清掃入村公路  我幫扶的高舟村位於錦屏縣固本鄉西北的青山界南面支脈山嶺上,海拔750米,距離縣城64餘公裡,是一個以苗族、侗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總會有所收穫丨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
    我叫龍亦寬,是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的幫扶幹部。我還清楚地記得2015年3月入戶走訪三板溪村一組吳運松家時的情景:昏暗的過道、簡陋的廚房頂上時不時滴下幾滴汙水,27平方米大小聯通的臥室擺著兩張凌亂的木床,用帘布隔著的床鋪上躺著一位滿臉憔悴的中年婦女,周圍散發出各種藥味,旁邊生活用品一片狼藉。經村委會帶路人範長煊介紹,才了解吳運松的家境。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扶貧故事」真蹲實駐戰脫貧丨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第一書記...
    我叫王源煥,2019年5月主動請纓入駐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並擔任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謀劃產業助力脫貧。我深知想脫貧致富快,必須有產業帶。在謀求產業發展過程中,我連同村「兩委」成員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因地制宜選準產業,找增收致富的路子,將豐富的水資源和良好地理優勢轉化為水產養殖作為增收突破口,經過反覆的上門入戶做工作,先後流轉105畝稻田栽種蓮子和試養田魚。由於產業基礎好,2019年成功引進東西部協作項目,實施甲魚養殖示範基地。讓溪水入田,鯉魚、甲魚和蓮子共享,實現一水三用。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人居環境整治是脫貧攻堅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我與駐村工作隊按照「應改盡改」原則對農村危房進行整治,全面推進「改廁改廚改圈」工程建設、透風漏雨整治和人畜混居改造,徹底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同時,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我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通3000米的串戶路,建設衛生廁所、衛生室、文化廣場、路燈亮化等基礎設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2020年11月20日,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進行脫貧攻堅「大回訪」,看到群眾們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滋潤,我深感欣慰,四年前的駐村歲月一下子回到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女兒去扶貧丨錦屏縣偶裡鄉黨委委員、武裝部...
    我叫潘世安,是一個來自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興仁鎮臺辰村的農村孩子,現在在錦屏縣偶裡鄉工作,任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副鄉長,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因工作地距我家有240多公裡,所以我無法近距離孝敬父母,父母也不能幫我照顧小孩。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那時,我向村「兩委」申請,識別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山高谷深,地少田薄,交通不便,世代靠種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生,起早貪黑忙碌一年,卻只能維持溫飽,靠天吃飯,十分艱難。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定能收穫成功丨黎平縣水口鎮勝利村村民...
    我叫吳玉輝,男,侗族,1972年8月出生,黎平縣水口鎮勝利村人,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家人,懷著對家人、故土的無限熱愛,我始終堅守在勝利村這片土地上,通過自己的雙手,帶領著妻子,執著地堅持著自己的理想。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勤勞致富,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的脫貧道路,並成功於2018年實現脫貧退出,徹底撕掉貧困的標籤。勝利村是水口鎮最大的村寨,距鎮政府35公裡,也是全鎮最遠的村寨,全村472戶2246人,轄5個自然寨12個村民小組,我家住在二組,是整村唯一坐落在公路邊的一個小寨子。
  • 「我的扶貧故事」政策落實的引路人丨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結對幫扶...
    我叫楊金燕,是三江鎮令衝村的結對幫扶幹部。幾年來的幫扶中,我與貧困群眾真情交流、深情溝通、共同勞動,每一次登門幫扶,看到群眾的笑顏,都是對我幫扶工作滿意的答卷。在令衝村,我的幫扶戶有7戶,這7戶有不同致貧原因,大多數是殘疾人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事丨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幫扶...
    我叫楊延源,是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得從2017年10月份開始說起,那一年,我剛好參加工作。這是我的婆婆在過去的2年裡經常對我說的話。婆婆雖然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但她勤勞能幹,除了帶孫子,種田種地一樣也沒落下。婆婆從小家境貧寒,艱苦奮鬥的精神已融入她的骨子裡。我家住在寨歐村,我又駐寨歐村,雖然沒有多的時間照顧孩子,但是每天都可以見面,偶有周末的時候也能照顧孩子。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如磐點亮脫貧燈|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前沿指揮...
    我叫龍飛,是黔東南州錦屏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2019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河口鄉培隴村擔任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此之前是該村的一名幫扶幹部。   山高路遠,這是培隴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培隴村素有「錦屏小西藏」之稱,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產業發展滯後,大部分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交通閉塞、基礎孱弱,成為培隴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68.83%。
  • 【我的脫貧故事】一不等二不靠 勤勞致富是正道丨基長鎮秀峰村村民...
    我叫袁朝蘋,今年55歲,是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龍井組村民。 那時,我還要負擔兩個正在讀高中孩子一年近2萬元的學雜費、生活費。那是我最痛苦、最艱難的時期,整個人都變得很頹廢,不想與人接觸,心裡既難過又自卑。 就在那年年底,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被評為了貧困戶。駐村幫扶工作幹部一次次入戶走訪、鼓勵和幫助,終於讓我接受了家庭變故的事實,也讓我重新振作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搭起幹群連心橋丨錦屏縣固本鄉美樂村幫扶幹部龍...
    我是錦屏縣檔案館幹部龍令洌,根據縣委組織部安排,2016年下派擔任駐固本鄉固本鄉美樂村的脫貧攻堅幫扶幹部,在村前沿指揮部和村兩委的共同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我的幫扶戶潘香花養殖母豬7頭已產豬仔40頭美樂村位於半山腰,有5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寨,居住比較分散,山多田少,道路崎嶇難行,村民出行和生產生活都極為不便。
  • 「我的脫貧故事」新時代新生活丨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村民國白貴
    我叫國白貴,今年44歲,家住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鎮岑申村五組,是岑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現在不但不用繳費,而且黨和政府還給我們農民免費提供種植技術,糧食值補、農機補貼、養殖補貼、產業發展補貼,這些惠民政策的出臺讓我們農民打心眼裡感謝黨,感謝政府。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不殘︱六枝特區木崗鎮把仕村上把仕組村民...
    這在別人看來是無法接受的事實,但對於貧寒、勤勞的我,卻被磨練出了堅韌的意志,激發了我對生活的熱情。命運似乎還是眷顧著我。雖說身帶殘疾,可憑著頭腦靈活、吃苦耐勞,1995年經人介紹,我與妻子喜結連理。一年後,大女兒呱呱墜地,給家裡帶來了莫大歡愉。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不言棄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村民...
    我叫姚加碧,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下寨組村民,今年46歲,我家有4人,但是全家勞動力只有我一人,我老婆屬於精神智障二級屬於無勞力,家裡還有一個年邁的母親和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  我的家鄉在國家級茂蘭保護區內,山多田少,村民們都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但由於我肢體殘疾,很多的重活、累活我幹不了,我尋思著我還能做什麼?  這一家子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我苦惱了,不知道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