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真蹲實駐戰脫貧丨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第一書記...

2021-01-17 天眼新聞

我叫王源煥,2019年5月主動請纓入駐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並擔任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

謀劃產業助力脫貧。我深知想脫貧致富快,必須有產業帶。在謀求產業發展過程中,我連同村「兩委」成員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因地制宜選準產業,找增收致富的路子,將豐富的水資源和良好地理優勢轉化為水產養殖作為增收突破口,經過反覆的上門入戶做工作,先後流轉105畝稻田栽種蓮子和試養田魚。由於產業基礎好,2019年成功引進東西部協作項目,實施甲魚養殖示範基地。讓溪水入田,鯉魚、甲魚和蓮子共享,實現一水三用。甲魚養殖項目帶動貧困戶69戶277人脫貧增收,2020年未脫貧的4戶也在本村產業的帶動下如期脫貧。

走訪群眾

產銷對接壯大經濟。產業產出產品,賣出去是關鍵,村前沿指揮部和村「兩委」非常重視產銷對接工作,通過多方牽線塔橋,2019年和2020年賣出鯉魚和甲魚6000多斤,收入16.8餘萬元,出售蓮子7000斤,收入4.6萬元,產品賣出去了,集體經濟自然就壯大了。

人居環境改善暖民心。為了徹底解決村級環境髒、亂、差問題,我帶領村「兩委」逐家逐戶、一條條道路巡查衛生亂象,現場辦公,共同擬定環境衛生「五定」長效保障機制。即「定人、定區域、定責任、定機制和定目標」。並先後下大力氣全面拆除廢棄舊房、廁所、柴棚、糞棚、野破廣告120餘處,全面整治寨邊、地邊、路邊、水邊、田邊、林邊、屋邊的「七邊」工程360餘處。如今,令衝從過去廢棄豬牛圈多變成現在乾淨、整潔、靚麗的新農村,條條道路乾淨整潔,真正消除了過去存在的視覺貧困面貌。

在駐村幹部、網格員、幫扶幹部、村組幹、黨員與674名群眾攜手共同戰鬥下,如今令衝村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55%降至0,令衝深度貧困村的帽子也於2019年成功摘掉,作為第一書記的我可高興了,但願令衝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人物小傳】

王源煥,2019年5月入駐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並擔任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政策落實的引路人丨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結對幫扶...
    我叫楊金燕,是三江鎮令衝村的結對幫扶幹部。幾年來的幫扶中,我與貧困群眾真情交流、深情溝通、共同勞動,每一次登門幫扶,看到群眾的笑顏,都是對我幫扶工作滿意的答卷。在令衝村,我的幫扶戶有7戶,這7戶有不同致貧原因,大多數是殘疾人家庭。
  • 錦屏扶貧故事|細數扶貧路上我們那些感人的戰友
    2014年 黨中央發出了「脫貧攻堅」號令 錦屏縣堅決扛起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 全體黨員幹部下沉一線 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戰貧鬥困 演繹了一段段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搬出「洞房」天地寬丨興義市則戎鎮長衝村第一...
    四年前,受組織委派,我來到喀斯特地貌尤為典型的興義市則戎鎮長衝村開展扶貧工作。駐村以來每天忙忙碌碌,事無巨細,歷經的扶貧故事多如牛毛。然而,讓我記憶最為深刻的,卻是居住在長衝村一座大山巖洞裡的龔光榮戶。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我叫田浩呈,是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工作已四年有餘。文鬥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老苗寨,2015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千年銀杏、紅豆杉和獨特厚重的錦屏文書,還有歷經數百年的石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2020年11月20日,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進行脫貧攻堅「大回訪」,看到群眾們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滋潤,我深感欣慰,四年前的駐村歲月一下子回到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我來時懷揣夢想,幹時不忘初心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
    我叫石秦璋,是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成長於鄰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家裡祖祖輩輩是地道的農民,從小就吃過農村的苦,感受過農活的累,我更能體恤農民的疾苦,對農村有著割捨不下的情懷。「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這是我駐村的初衷。
  • 「我的扶貧故事」駐心才能駐村丨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龍豔
    我叫龍豔,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放下機關穩定的工作和城裡良好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擔任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兼任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女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我秉持「駐心才能駐村」的原則,理想與信念讓我克服了性別上的諸多不便,儘快適應角色轉換,用心用情,帶著情懷去幫扶,按照「第一書記」的職能職責和脫貧攻堅的要求,履職盡責,敢挑重擔。  為儘快打開工作局面,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我遍訪全村252戶群眾,重點關注114戶貧困群眾,細緻了解各戶家庭情況並建立管理臺帳。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從心裡認可我丨錦屏縣平略鎮岑梧村第一書記...
    2018年4月初,我被錦屏縣委組織部選派到平略鎮寨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並駐點岑梧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岑梧村是一個「三鍫」苗族村寨,因為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村民的開化程度及村寨的現代化程度都要比其他村寨落後一些。
  • ...退伍不褪色 軍姿颯爽在扶貧一線丨錦屏縣地婁村第一書記姚元海
    我叫姚元海,是一名退伍軍人,1995年從部隊退役後被安置在錦屏縣氣象局工作。2018年1月18日,帶著組織的重託,帶上親人的叮嚀,滿懷當年赴藏戍邊的一腔熱血,我前往錦屏縣鍾靈鄉地婁村開啟第一書記的扶貧新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女兒去扶貧丨錦屏縣偶裡鄉黨委委員、武裝部...
    2016年8月3日,根據組織安排,我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三江鎮調到偶裡鄉工作。我叫潘世安,是一個來自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興仁鎮臺辰村的農村孩子,現在在錦屏縣偶裡鄉工作,任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副鄉長,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因工作地距我家有240多公裡,所以我無法近距離孝敬父母,父母也不能幫我照顧小孩。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靠自己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石...
    我叫石秦璋,2018年1月,我主動申請到黔東南州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  駐村後我通過調研村情,了解民意,積極響應上級黨委和政府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打造中藥材種植康養的旅遊思路,積極與鄉產業發展負責人對接我村產業發展各項事宜。從最初合作社的策劃、宣傳、組織、材料編寫到合作社的運營,每一個環節我都親力親為。
  • 「我的扶貧故事」搭起幹群連心橋丨錦屏縣固本鄉美樂村幫扶幹部龍...
    我是錦屏縣檔案館幹部龍令洌,根據縣委組織部安排,2016年下派擔任駐固本鄉固本鄉美樂村的脫貧攻堅幫扶幹部,在村前沿指揮部和村兩委的共同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參加固本鄉瑤裡村扶貧會作檔案指導為此,我只有將情況向局(館)主要領導作匯報,多跑縣有關部門爭取同情,希望找到突破口,總要辦成一件事,突破美樂村的扶貧局面,要不再怎麼努力也白搭,脫貧攻堅無處著手。
  • 「我的扶貧故事」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丨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必學,是錦屏縣人民醫院一名已在臨床工作20多年的醫務工作者。2019年8月,任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第一書記。深入農村,接觸到自己完全陌生的工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駐村第二天,通過多次走訪,我了解到雄黃村是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34.24%,群眾居住分散,除了公路主道是水泥路外,其餘通組路和串戶路絕大部分是泥土路,基礎設施滯後,沒有產業支撐,制約了我村的經濟發展。雄黃村高座自然寨有一幫扶戶潘哥,潘哥是獨居老人,女兒2018年出嫁到黎平,自己在家幹點農活,餵養兩頭黑毛豬,有國家兜底保障,並且領了養老保險。
  • 「我的扶貧故事」九零後的「小夏書記」丨興義市捧乍鎮鐵廠村駐村...
    「小夏,組織部要選派一批優秀的黨員同志到市內各鄉鎮的非貧困村去當任第一書記,協助村裡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部裡考慮再三,覺得你比較合適,你願意去嗎?」  「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我害怕我處理不好群眾問題。」  「好的,那我願意去磨礪一下自己。」  這是2019年7月,組織給我分配駐村工作任務時的對話,至今我仍記得十分清晰。說實話,我當時的心情是恐懼的,聽說基層扶貧很苦很累,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裡的女兒|錦屏縣偶裡鄉雲照村駐村幹部陳誠
    「知道的,幫扶幹部是我的『妹仔』,我能不知道?她叫陳誠,是我的乾女兒。」  這是2019年錦屏縣一次入戶督查時,督查幹部在偶裡鄉雲照村布善自然寨吳錫標戶與其妻子龍冬蘭的對話,我至今記憶猶新。陳誠與吳錫標夫婦合影我是錦屏縣司法局偶裡司法所科員、偶裡鄉雲照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陳誠。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勇擔當 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前鋒村駐村第...
    我是關嶺縣花江鎮前鋒村駐村第一書記劉維波,2017年10月5日作為關嶺縣委辦脫貧攻堅突擊隊隊員下派到前鋒村,2018年3月接任前鋒村駐村第一書記。全村幅員面積14.78平方公裡,管轄13個自然寨,總戶數555戶,人口25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5戶965人,貧困發生率為37.28%,在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9年底已脫貧199戶917人,目前未脫貧16戶48人,貧困發生率為1.85%。山高溝深,土地破碎,乾旱缺水,交通不便,集體經濟為零,這也是前鋒村成為全縣深度貧困村的原因。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事丨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幫扶...
    我叫楊延源,是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得從2017年10月份開始說起,那一年,我剛好參加工作。進屋一看,鍋碗瓢盆都沒個規整的地方擺放......看著這些境況我哽咽了。那時我就在想:「他們怎麼才能走出這偏遠的山村呢?我該如何去幫助他們?」  很慶幸,2018年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名額下來了,我便給他們報了名。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
    幫扶幹部中,除王仲德、王碧在沙營鎮掛職黨委副書記以外,其餘10名幹部全部在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他們一任接替一任,讓「接力棒」既傳得穩,更傳得好。在這支教師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曾經以貧窮落後為「代名詞」的關嶺縣紙廠村、大田村一躍成為全縣產業示範村。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