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靠自己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石...

2020-12-05 天眼新聞

我叫石秦璋,2018年1月,我主動申請到黔東南州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

剛駐村那會,一窮二白是高舟村真實情況,沒有任何集體經濟組織和收入來源,產業零散、缺資金、缺項目、缺思想、不敢闖成為了村裡發展的攔路虎。  駐村後我通過調研村情,了解民意,積極響應上級黨委和政府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打造中藥材種植康養的旅遊思路,積極與鄉產業發展負責人對接我村產業發展各項事宜。從最初合作社的策劃、宣傳、組織、材料編寫到合作社的運營,每一個環節我都親力親為。

2018年10月在我和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下,積極組織、協調、籌措啟動資金10萬元,流轉荒廢閒置土地,2019年春完成村級合作社中藥材吳茱萸連片種植400畝。

2019年錦屏縣飛地富民有限公司出資在高舟村發展杉木林下套種中藥材淫羊藿和黃精種植項目,項目由鄉級實施,村級負責組織協調土地流轉及人員務工等方面。至2020年3月高舟村林下套種項目在高舟村完成淫羊藿和黃精共計種植1050畝。

2020年是種植吳茱萸的第二年,合作社產出吳茱萸鮮果3500斤,以協議價10元/斤出售給鄉級藥材交易中心,合作社今年初見成效獲得了3.5萬元。  在我和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下,兩年時間高舟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一躍成為全鄉甚至全縣中藥材種植規模最大的以中藥材種植村寨。

產業發展實現整村71戶貧困戶全覆蓋,126戶村民成為合作社社員,實現整村在家閒置勞動力可以享受到足不出戶有業可就。產業務工為在家勞力務工及土地流轉增收45萬元。產業發展帶動了群眾積極性,能有效幫助貧困戶脫貧,為我村打造「造血式」發展。

在農產品售賣上,我利用電商幫助村民賣掉村民的農產品。他利用自身資源協調縣城的多家電商平臺成為我村農產品收購夥伴,以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在村內優先進行收購。近三年來幫助村民收購木姜子、綠皮黃豆、魚腥草、三奈、野生蚱蜢等十多種山貨土特產累計30餘萬元。讓村民足不出戶山貨可出山,增加貧困戶收入,解決閒散勞力就業。

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從小就生活在農村,我知道村民想要的是什麼。我只想在駐村的有限時間裡給村民疏導自己所有的見識,讓村民懂得不等不靠的思想,勤勞致富、自力更生是促進發展的硬道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來時懷揣夢想,幹時不忘初心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
    我叫石秦璋,是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成長於鄰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家裡祖祖輩輩是地道的農民,從小就吃過農村的苦,感受過農活的累,我更能體恤農民的疾苦,對農村有著割捨不下的情懷。「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這是我駐村的初衷。
  • 「我的扶貧故事」搭起幹群連心橋丨錦屏縣固本鄉美樂村幫扶幹部龍...
    我是錦屏縣檔案館幹部龍令洌,根據縣委組織部安排,2016年下派擔任駐固本鄉固本鄉美樂村的脫貧攻堅幫扶幹部,在村前沿指揮部和村兩委的共同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參加固本鄉瑤裡村扶貧會作檔案指導為此,我只有將情況向局(館)主要領導作匯報,多跑縣有關部門爭取同情,希望找到突破口,總要辦成一件事,突破美樂村的扶貧局面,要不再怎麼努力也白搭,脫貧攻堅無處著手。
  • ...扶貧故事」大山苗寨的煥變之路|錦屏縣固本鄉八一村指揮長黃光明
    我叫黃光明,是貴州省錦屏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黨員幹部,2019年8月被派駐到固本鄉八一村擔任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和村支部書記。初來八一,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支兩委、網格員和群眾代表交談,了解八一村的基本情況,深入田間地頭以及農戶家中,進一步摸清情況,共商脫貧大計。通過摸清掌握村情、村貌、村風、村史、村況,認真思考和謀劃,我理清工作思路,找準了脫貧致富路徑和主攻方向。精準扶貧,精準先行。
  • 優化工作模式,錦屏固本鄉「四個一」鞏固脫貧攻堅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與全國同步小康的關鍵之年,為鞏固好脫貧攻堅,提升工作效率,錦屏縣固本鄉實行脫貧攻堅固本鄉戰區指揮體系,優化工作模式,推出「四個一」工作機制鞏固脫貧攻堅。高舟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正號召大家開工作會「各網格員、駐村幹部、組長,來村委會開會啦。」9月16日一大早,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根據固本鄉戰區脫貧攻堅工作調度會要求正在召集各網格員、駐村幹部召開村級工作會。
  • 錦屏縣固本鄉:合作聯社成興業富民「新引擎」
    近日,在錦屏縣固本鄉集鎮上的鄉級合作聯社裡,熱鬧繁忙,工人正忙著稱重各村運來的中藥材,藥材加工流水線上,清洗、分揀、入烤箱,忙而有序,步入交易市場,包裝精美、自主研發的中藥材產品整齊擺放在貨櫃展示區。面對貧中之貧,如何實現後來居上,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固本鄉黨委政府努力尋找破局路徑,組織專班外出學習考察十餘次,遍訪13個村調查研究、傾聽民意,結合自然條件和地理因素,最終決定要蹚出一條中藥材立體發展和產銷全鏈條的產業富民新路子。
  • 情系青山界的第一書記群像|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幫扶錦屏縣固本鄉掠影
    初秋的錦屏縣固本鄉,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美麗畫卷。混凝土水泥路穿村而過,一邊是百姓豐收的喜悅,一邊是乾淨整潔的房屋,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2019年,固本鄉實現脫貧出列。自2016年以來,省市場監管局幫扶固本鄉資金達475萬餘元。成績單後面,飽含著省市場監管局的傾情關懷,也浸潤著扶貧幹部的心血。
  • 錦屏固本鄉:「烤」農特好產品 促產業新「融」合
    切根修整、高溫蒸煮、清水浸漂、手工切片、上架烘烤······固本鄉東莊村烘烤車間內熱鬧非凡,20餘名工人忙碌在竹筍烘烤生產線上。錦屏縣固本鄉東莊村烘烤車間,工人正在切筍「公司充分利用烘烤車間閒置期,疫情期間決定面向社會提供農副食烘烤服務,生產加工蘿蔔乾、竹筍乾、蕨菜乾農特產品,推出東莊苗韻農家餐桌『三寶』特色農副產品,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錦屏縣東莊農文旅公司總經理、村主任朱發成說道。
  • 錦屏扶貧故事|細數扶貧路上我們那些感人的戰友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派駐錦屏縣敦寨鎮龍池村的「第一書記」楊端明,帶領村民到京城闖市場「賣水果」,為龍池村水果找銷路、創品牌,現如今,龍池村每年水果創收1000多萬元。他被村裡孩子稱為「楊爸爸」,被村裡的村民親切地叫作「老楊」。劉光英 楊秀琴 攝 一輛國產車、四個「第一書記」的戰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真蹲實駐戰脫貧丨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第一書記...
    我叫王源煥,2019年5月主動請纓入駐錦屏縣三江鎮令衝村,並擔任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網格員。謀劃產業助力脫貧。我深知想脫貧致富快,必須有產業帶。在謀求產業發展過程中,我連同村「兩委」成員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因地制宜選準產業,找增收致富的路子,將豐富的水資源和良好地理優勢轉化為水產養殖作為增收突破口,經過反覆的上門入戶做工作,先後流轉105畝稻田栽種蓮子和試養田魚。由於產業基礎好,2019年成功引進東西部協作項目,實施甲魚養殖示範基地。讓溪水入田,鯉魚、甲魚和蓮子共享,實現一水三用。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如磐點亮脫貧燈|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前沿指揮...
    我叫龍飛,是黔東南州錦屏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2019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河口鄉培隴村擔任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此之前是該村的一名幫扶幹部。   山高路遠,這是培隴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培隴村素有「錦屏小西藏」之稱,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產業發展滯後,大部分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交通閉塞、基礎孱弱,成為培隴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68.83%。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2020年11月20日,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進行脫貧攻堅「大回訪」,看到群眾們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滋潤,我深感欣慰,四年前的駐村歲月一下子回到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從心裡認可我丨錦屏縣平略鎮岑梧村第一書記...
    2018年4月初,我被錦屏縣委組織部選派到平略鎮寨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並駐點岑梧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岑梧村是一個「三鍫」苗族村寨,因為是少數民族中的少數,村民的開化程度及村寨的現代化程度都要比其他村寨落後一些。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丨金沙縣馬路鄉金龍...
    我叫宋明,是畢節市金沙縣林業局派駐馬路鄉金龍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我到金龍村近1000個日日夜夜裡,有感動,也有收穫。 還記得初到金龍村時的場景,從金沙縣城出發,一路顛簸,花了大概近3個半小時才到村委會辦公室。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我叫田浩呈,是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工作已四年有餘。文鬥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老苗寨,2015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千年銀杏、紅豆杉和獨特厚重的錦屏文書,還有歷經數百年的石碑。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事丨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幫扶...
    我叫楊延源,是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得從2017年10月份開始說起,那一年,我剛好參加工作。進屋一看,鍋碗瓢盆都沒個規整的地方擺放......看著這些境況我哽咽了。那時我就在想:「他們怎麼才能走出這偏遠的山村呢?我該如何去幫助他們?」  很慶幸,2018年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名額下來了,我便給他們報了名。
  • 「我的扶貧故事」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丨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必學,是錦屏縣人民醫院一名已在臨床工作20多年的醫務工作者。2019年8月,任錦屏縣啟蒙鎮雄黃村第一書記。深入農村,接觸到自己完全陌生的工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駐村第二天,通過多次走訪,我了解到雄黃村是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34.24%,群眾居住分散,除了公路主道是水泥路外,其餘通組路和串戶路絕大部分是泥土路,基礎設施滯後,沒有產業支撐,制約了我村的經濟發展。雄黃村高座自然寨有一幫扶戶潘哥,潘哥是獨居老人,女兒2018年出嫁到黎平,自己在家幹點農活,餵養兩頭黑毛豬,有國家兜底保障,並且領了養老保險。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的「引路人」丨興義市雄武鄉高峰...
    2019年7月,我還在進行「一卡通」督查工作,在接到組織派駐扶貧任務的第一時間,我及時完成工作交接,按時到達雄武鄉高峰村脫貧攻堅一線,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駐村的第一天,我就與高峰村第一書記及村支兩委開展了一系列幫扶工作,如採集邊緣戶信息、督促危房改造項目進度、開展新一輪「一查四保」「四逐四準」等工作,一開始我不太習慣這樣的工作節奏,但看著這些困難群眾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必須儘快進入工作狀態。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女兒去扶貧丨錦屏縣偶裡鄉黨委委員、武裝部...
    2016年8月3日,根據組織安排,我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三江鎮調到偶裡鄉工作。我叫潘世安,是一個來自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興仁鎮臺辰村的農村孩子,現在在錦屏縣偶裡鄉工作,任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副鄉長,分管脫貧攻堅工作。   因工作地距我家有240多公裡,所以我無法近距離孝敬父母,父母也不能幫我照顧小孩。
  • 「我的扶貧故事」薪心之火,送炭情緣丨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幫扶...
    我叫劉蓉蓉,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平略鎮扶貧站的工作員,也是平略鎮三板溪村的幫扶幹部、網格員。2017年,我開始駐村,負責9戶幫扶對象。周彰炳是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幫扶對象。他沒有過硬的技術,只能通過四處打零工拉扯女兒長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獼猴桃,請叫我「脫貧致富果」
    2014年我落戶黔西縣林泉鎮,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常年平均氣溫在13.8℃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非常適合我生長。林泉鎮把我作為特色產業來發展,以「山上果園、山下菜園」的規劃,通過「康養旅遊+獼猴桃產業園」的模式,在海子、增坪、新水、松樹、衛星等村為我連片規劃發展了萬畝家園。目前林泉鎮「脫貧致富果」產業園區總投資1.56億元,建設面積1.1萬畝,全鎮已建成規模化標準化園子5個,擁有「脫貧致富果」種植公司5家、合作社4個,帶動50多戶大戶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