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我曾問過我爸,中國古代最強大的國家是哪個?他說,是唐朝,於是我又問,那外國最強大的古代國家呢?我得到了一個簡單的回答,羅馬帝國。有趣的是,我後來最喜歡的外國歷史,正是羅馬帝國,而更有意思的是,隨著我對於羅馬帝國的歷史越來越熟悉,我驚訝地發現,很多流行的電影或者遊戲作品,都參考了這個在世界歷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國家,運用了它歷史上的某些元素,某種意義上來說,儘管這個帝國早已化為灰燼,但它的「化身」們卻繼續在各種作品中活躍。
今天,我就打算聊聊,這些羅馬帝國的「文藝化身」們,限於本人有限的相關知識,必定會存在很多沒有聊到的東西,希望各位讀者諒解,同時也我也希望讀者們能夠補充。
對於遊戲玩家而言,其實在不少銷量巨作中,都有羅馬帝國的影子,比如,一個最新正傳在2011年發售,到今天依然有許多玩家沉浸在這個遊戲的擴展性中的遊戲,這個遊戲就是著名的《上古捲軸》。
在《上古捲軸》中,故事發生的舞臺是奈恩星的塔姆瑞爾大陸,在這個大陸上,有一個統一全大陸的國家,名字就是簡單的「帝國」,而這個帝國就借鑑了大量的羅馬帝國的要素。首先,玩家在遊戲中看到的帝國士兵,其服裝就和歷史上羅馬帝國的士兵高度一致,甚至連武器裝備,都是羅馬軍團慣用的短劍與盾牌,除此之外,帝國的軍隊編制,也是按照「軍團」這一單位設置的。帝國同時也是按照行省來劃分領土,除了首都所在的賽洛迪爾行省外,其餘地方帝國都不直接統治,而是委託當地人進行代理統治,但是會有帝國軍團駐紮,這種地方統治方式,正是羅馬帝國歷史上對於地方行省的統治方式,除了首都羅馬城所在的義大利半島外,羅馬人在其餘地帶的統治,往往也是由行省總督代為進行。
而在遊戲中的帝國首都中,也有與羅馬歷史上的元老院同名的組織。在羅馬文明的歷史上,元老院一度在共和國時代發展壯大,最終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卻又在帝國時代慢慢淪為傀儡,因此在帝國早期的時候,尚未徹底屈服皇帝的元老們,有時的確也會暗中計劃一些針對皇帝的陰謀,或者在有反對者出現時背叛皇帝。在《上古捲軸5》中,玩家扮演的角色會接到一個任務,刺殺來到地方的皇帝,而這個任務的委託人,他背後的勢力,正是帝都的元老院。
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那就是在遊戲背景中,帝國的王朝建立者們,大多是強大的地方軍閥或者國王,在進軍帝都後,得到元老院承認,於是便能在當地登基為帝,這種不存在血統傳承,而是依靠軍事實力搖身一變控制帝國的行為,與羅馬帝國歷史上出現內亂時,地方軍隊長官通過贏得內戰的方式成為皇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這一點上,《上古捲軸5》背景中虛構的「邁德王朝」,和現實歷史中的「弗拉維王朝」、「塞維魯王朝」等,算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上古捲軸5》中的帝國將軍圖留斯,他的名字正是一個相當羅馬化的名字,這也是《上古捲軸》系列中帝國原型是羅馬帝國的明證之一。
除了《上古捲軸》外,近些年來還有不少優秀的遊戲作品,至今都有很多玩家沉浸其中,例如《巫師》系列。作為基于波蘭著名奇幻小說《巫師》背景的遊戲,這個波蘭國民級遊戲從1代開始就一鳴驚人,到了3代,更是成為了2015年的年度遊戲。在《巫師》的遊戲背景中,世界被分為小國盤踞的北方四國,以及盤踞南方、一直試圖吞併北方四國的尼弗伽德帝國。遊戲中的尼弗伽德帝國雖然不像《上古捲軸》中的帝國那樣,軍隊與羅馬軍團高度相似,但是在統治上,同樣使用了行省制,並且行省地區的長官,甚至可以是先前被徵服國家的統治家族,根據玩家的行為,遊戲中已經滅亡的泰莫利亞王國就有可能成為原本統治家族統治的尼弗伽德帝國麾下行省。在這一點上,羅馬帝國也大量使用過相似手段,例如,羅馬帝國就曾讓猶太希律王的後人們擔任猶太行省的長官。
上述兩個遊戲,都被劃分為「RPG」遊戲,即「角色扮演遊戲」,而在這一類別中,美國藝電公司的《龍騰世紀》中,同樣有一個參考羅馬帝國設計的國家,這就是遊戲中的德凡特帝國。根據遊戲中的背景設定,德凡特帝國是遊戲中人類最早建立的國家之一,實行奴隸制,由法師統治,最初信仰形態為巨龍的「舊神」,但在後來拋棄了舊信仰,轉而信仰遊戲中的「安卓斯特」教。顯然,德凡特帝國的這一信仰變化,正是歷史上羅馬帝國由傳統的希臘-羅馬多神轉而信仰基督教的寫照,而遊戲中,德凡特帝國與南方國家有著各自的教皇,可以說是參考了東羅馬帝國時代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與羅馬教皇的關係。
雖然這三個著名的遊戲系列都有著包含羅馬帝國要素的國家存在,但相比較接下來的這個遊戲而言,其參考成分就要小得多了,接下來的這個遊戲,正是近段時間發售、被很多遊戲玩家感慨「有生之年」、「希望孫子燒給爺爺」的《騎馬與砍殺》系列續作,《騎馬與砍殺·霸主》。
這個由土耳其人開發的遊戲,以真實的中世紀戰場聞名,在作為開創者的一代遊戲中,玩家所招募的遊戲角色,會提到遊戲中這個戰火紛飛的大陸,過去曾經由一個帝國所統治,這個帝國就是卡拉迪亞帝國,而《騎馬與砍殺·霸主》的背景,正是在1代遊戲的數百年前的帝國末期,玩家將在這個時代見證帝國的復興,又或者是毀滅。
遊戲中的卡拉迪亞帝國,明顯是一個混合了羅馬帝國與其後繼者東羅馬帝國的存在,玩家在遊戲中可以明顯見到帝國充滿了現實世界羅馬帝國風格的建築,而且帝國的步兵也與羅馬軍團士兵的外形極為相似,遊戲中帝國最強的重騎兵則明顯是參考了東羅馬帝國赫赫有名的鐵甲聖騎兵。而在劇情上,帝國由於前皇帝內雷澤斯的軍事失誤而遭遇慘敗,國力大損,隨後又由於接任皇帝的離奇身亡而陷入內亂,將軍、貴族與皇帝遺孀各自割據一方開始了內戰,就這一點來說,不得不承認遊戲再度調侃了羅馬帝國歷史上頻繁而又激烈的內戰。
玩家在遊戲中遇見的國家不止於此,還有五個不同風格的陣營存在,熟悉羅馬歷史的玩家,幾乎可以立刻看出這些陣營參考的現實歷史勢力,例如,巴丹尼亞參考了凱爾特人,斯特吉亞明顯受到了北歐蠻族、斯拉夫蠻族歷史的影響,而瓦蘭迪亞則是法蘭克人與諾曼人在遊戲中的代表,至於庫塞特汗國,自不必多說,正是參考了羅馬帝國末期的大敵-匈人而設計的,在帝國南方的阿塞萊,則是羅馬帝國的宿敵薩珊波斯以及其毀滅者阿拉伯帝國的混合。
除了大背景之外,遊戲在其它地方也存在致敬,例如玩家可以招募的隊友中有一個前任帝國軍官,他是來自北方的外族,但卻是前皇帝的護衛隊成員,背景中他來自的民族善於使用斧頭作戰,這樣明確的信息,不禁讓人立刻聯想到歷史上東羅馬帝國招募斯堪地那維亞人、斯拉夫人組成的異族精銳-瓦蘭吉衛隊。排除冷門遊戲以及歷史遊戲而言,《騎馬與砍殺》幾乎算得上是架空背景中羅馬帝國要素最多的遊戲了。
然而,除了這些遊戲之外,有些電影也參考了羅馬帝國的歷史,但我要提到的這個電影,表面上看似乎跟羅馬帝國沾不上邊,但在其中一段至關重要的情節上,卻和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之間的一段歷史高度重合。這個電影就是被視為太空歌劇的《星球大戰》系列。
《星球大戰》系列分為前傳和正傳,故事背景分別對應了古老的銀河共和國末年以及銀河帝國。在《星球大戰》前傳中,古老的銀河共和國在議長帕爾帕廷的陰謀下被改組為了銀河帝國,正是這一段故事,高度致敬了羅馬共和國的滅亡以及羅馬帝國的成立。
在《星球大戰》的背景中,銀河共和國面對分離勢力,不得不組建起嶄新的國家軍隊,即複製人軍團,議長帕爾帕廷則利用了這支軍團,趁機屠殺了反對自己的共和國絕地武士組織,並在議會的歡呼聲中宣告了銀河帝國的建立。而如果將分離勢力替換為蠻族,複製人軍團替換為羅馬軍團,帕爾帕廷替換為凱撒,其對應的歷史就非常明顯了。
在羅馬共和國末年,為了應對蠻族入侵的狂潮,羅馬共和國執政官馬略對羅馬承平日久的公民兵制度進行了改革,正式建立起了職業軍團制的羅馬軍團,嶄新的軍團不負眾望,一舉蕩平了威脅羅馬共和國的日耳曼蠻族,並且摧枯拉朽一般打敗了臨近的各個國家。然而,正是職業化的羅馬軍團,成為了軍閥們爭權奪利的工具,在連年的內戰後,凱撒成為了勝利者,但在距離建立帝國僅一步之遙的時候,凱撒被刺殺,為共和國豎起墓碑的人,最終是凱撒的繼承者屋大維。
說到凱撒之死,有意思的是電影中也存在絕地武士刺殺議長帕爾帕廷的橋段,不過最終宣告失敗,但在真實的歷史中凱撒則沒有逃過一劫,死在了共和派議員的手上。而帕爾帕廷還有一點與凱撒相同,那就是他們都深得民心,都是通過符合共和國法律的方式,以選舉的方法取得了發跡的權力,不僅於此,帕爾帕廷在故事中是一位個人武力卓絕、與絕地武士相似的西斯尊主,而凱撒在歷史上個人武力也不俗,在徵服高盧以及內戰時期,還親自教授過普通士兵近身作戰的技巧。
羅馬歷史為什麼能在這些作品中出現,得到各種方式的致敬,個人認為,一方面是因為羅馬帝國本身就是西方歷史無法忽視的存在,其文化影響現代人自然理所應當,另一方面則是羅馬帝國本身內部的各種矛盾。作為一個普世帝國,羅馬帝國內部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羅馬人與被徵服民族的矛盾、羅馬帝國與外部勢力的矛盾、帝國境內各種宗教的矛盾、元老院和皇帝的矛盾、皇帝與各地將領的矛盾,正所謂沒有矛盾就沒有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那麼,現代創作者自然也會喜歡這樣一個充滿著矛盾的國度,因此,羅馬帝國的「化身」們不斷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眼前,也是很合理的事了。
限於篇幅和個人有限的知識,羅馬帝國的「化身」們就談論到這了,但參考羅馬帝國的故事形象肯定不止,讀者們如果有興趣,也十分歡迎分享。個人認為,歷史的樂趣不僅在於重複過去的故事,享受歷史藉由現代技術煥發一新、融入現代人文化生活的過程,也是讀歷史的樂趣之一,生於這個時代的歷史愛好者,真是無比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