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打著82版《銀翼殺手》續集的旗號。
但《銀翼殺手2049》相比於前作更加視覺化。
除了向老牌刀鋒跑者致敬以外,還沿用了很多視覺方面的創作靈感。
影片保持了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一貫冷靜的風格。
語言不多,所有元素都通過畫面來呈現。
熟悉這位導演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視聽語言是他的拿手好戲。
這也可能是他選擇演員的一個原因。
《邊境殺手》裡的本尼西奧·德爾·託羅。
《銀翼殺手》裡的瑞恩·高斯林。
個個都是人狠話不多的角色,只為更好的符合電影主題。
《銀翼殺手2049》的故事簡單到可怕。
一個人對自己身份的懷疑,是人類還是複製人。
在日益發展的科技技術下,人與機器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何為人類?人類會被機器人替代嗎?
人類是否要替代上帝,成為自己的造物主?
這些哲學問題在《銀翼殺手2049》裡顯露無疑。
但影片只給出命題,不負責給答案。
相比於哲學問題,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影片賽博朋克文化的視覺化。
也許在創作之初,影片的定位就沒有著重放在哲學的討論上。
而是重點表現賽博朋克文化,把這一文學形式,用電影形式具象化,呈現給觀眾。
事實證明影片做到了。
丹尼斯·維倫紐瓦加世界第一攝影師羅傑·狄金斯的組合。
本來就不應該對影片的故事性抱有太多期望。
抱著看故事的心態去看《銀翼殺手2049》,只會大失所望。
但換一種心態,抱著看導演是如何把賽博朋克用電影語言呈現的。
那電影會給你巨大的滿足感。
說了這麼多,可能還有小夥伴對賽博朋克文化不是太了解。
下面就先科普一下。
賽博朋克,原本是科幻小說的一個重要部分。
隨著新浪潮的退去,20世紀後科技的飛速發展。
一些科幻小說作者用新的文學形式重新定義科幻小說的價值。
網絡朋克不僅僅是一種全新的寫作形式,更是一種讓人著迷的文化。
也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朋克電影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精神內核。
《銀翼殺手2049》改編自科幻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麼》?
影片無疑是一部賽博朋克的永恆經典之作。
賽博朋克的來源
賽博朋克是由兩個英文單詞組成,cyber和punk。
cyber翻譯為計算機、網絡、高科技等。
punk最初是一種音樂形式,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
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朋克音樂和傳統音樂有著相反的理念。
朋克代表年輕人的反叛、思想解放、反戰等主題。
最為中國熟知的朋克樂隊要屬Green Day(綠日樂隊)。
其中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這首歌還被選入《變形金剛》的曲目。
朋克文化逐漸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不再局限於音樂,慢慢侵入到科幻文學、電影、設計、服裝等領域。
著名作家威廉吉普森為賽博朋克定下了一個核心命題。
「高科技,低生活」。
在高科技的科幻世界,充滿電子科技,人工智慧和龐大的私人企業。
科學改變人類生活、讓人類擁有更好的生活這一理念已經變異。
高科技帶來的是階層的固化、貧富差距的擴大。
網絡中無處不在的電腦黑客。
人工智慧成為人類的終極矛盾,社會次序混亂,甚至走向崩潰和毀滅。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網絡朋克具有強烈的反烏託邦悲觀主義。
作者們通過各種作品來表現快速發展的科技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科技的未知性要警惕。
賽博朋克的元素特點
剛開始賽博朋克是文學領域筆下抽象的文字。
為了實現視覺化,賽博朋克慢慢成為一種獨立的美學風格。
其主要元素為:黑客、虛擬數字空間、網絡、機械義體、生化武器等等。
在這個虛擬架空的背景之下,人類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
城市十分破舊,繁華的街道充滿科技產品,沒有一點人情味。
由此可見,賽博朋克和傳統的朋克風格,有不同的特徵。
特徵之一:衝突
賽博朋克的世界,視覺上會出現非常明顯的衝突畫面。
比如在《攻殼機動隊》中。
素子走在街道上,到處充斥著東方元素:表演車隊、中文和日文,東方建築等。
這些東方元素的物體和周圍高科技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世界觀來理解可以看成是高度發達的社會,進入一種全球化的世界。
這一概念也非常符合賽博朋克後現代的理論。
特徵之二:科技
賽博朋克的科技與普通的科幻片大相逕庭。
一般的科幻片設定的未來世界多為太空,表現人類航天技術的發達。
而賽博朋克摒棄了這一命題,把科技重點放在網絡世界。
不僅數據全球化,而且擁有超強的人工智慧。
上升到更高的科技,如《黑客帝國》。
人類通過一根「連接線」可以直接進入到虛擬網絡世界。
真正實現了vr科技。
因為科技的發達,人類永生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在《攻殼機動隊》中,素子是一個人造人。
用一個人的大腦和仿生義體結合。
《銀翼殺手2049》中的瑞秋,是一個純粹的機械人。
而在他們的世界,一直把自己當成「正常人」。
特徵之三:陰暗
留意賽博朋克風格電影的小夥伴,應該已經發現了。
整個世界幾乎沒有一點自然光,它的環境光源均來自人為。
即使是白天的場景,也是陰暗或下雨天。
這樣的場景烘託出賽博世界的壓抑、黑暗、潮溼的氛圍。
這也是賽博風格電影和其他科幻電影的重要區別之一。
科技的發展,造成階層的固化和貧富差距巨大。
看似世界進步了,但人類的生活仿佛在無限倒退。
到處都有貧民窟,社會底層的人每天渾渾噩噩,人口巨大,而且混亂、雜居。
和高科技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效果。
這一設計概念應該來自於香港的九龍城寨。
殘破發黴的街道、到處都是交錯的電線、陰暗潮溼的巷子、高密度的人口。
《銀翼殺手2049》
人類對科技的探索和追求是無法阻擋的。
但一些學者認為,科技不一定能百分百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正面的改善。
對於他們來說,高科技恰恰是低質量生活的源頭。
大家可以通過反烏託邦的作品來理解這一概念。
這也是網絡朋克科幻電影和小說的起源。
賽博朋克風格的電影有很多,但視覺化的特性應該起源於82版的《銀翼殺手》。
2049可以看作是對原著的致敬。
但2049版對賽博朋克的創作設置和審美風格,要比原版的影響更大。
賽博朋克的城市景象,一直沒有脫離東京的澀谷和香港的九龍城寨。
由此可見,網絡朋克和亞文化有高度的密切關係,幾乎是不可能分開的。
作為續集,永遠逃不過和原作相比較的困境。
但2049不管是在世界觀的設計和情感上,都沒有藉助82版本。
而是在經典元素上,做了大量的致敬。
光影的流動、雨中的獨白。
《銀翼殺手2049》的影像 。
透過灰色屋頂和鏡子的全景。
後工業場景中生鏽的貝殼。
暮色之城。
明亮的廣告牌和燈光的對比。
世界末日的遺址等。
都和原版進行了呼應。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投射的女友、全息影像的廣告、軌道電車等。
這些場景和元素,基本上都是在綠色屏幕上製作的,而不是在綠幕上拍攝的。
這些充滿創意和幻想的視覺拼貼在一起,
超越了以往所有賽博朋克電影的視覺畫面。
這種充滿創新和探索的精神,讓人欽佩。
音樂
《銀翼殺手2049》的配樂是著名配樂大師漢斯季默親自操刀。
代表作有《盜夢空間》、《獅子王》、《角鬥士》等。
在《銀翼殺手2049》中,他把上升的聲部循環加工,形成一直上升的音調。
這種音樂能不斷地刺激觀眾,產生一種期待感,總感覺後面會發生點什麼事。
再配合他對嬉皮士的獨特愛好,創作出蒸汽浪潮感覺的音樂。
給人一種現實和虛幻的交替感。
在虛幻的朋克世界,這種感覺「不真實」的音樂,能讓人真實地進入到虛幻的世界。
建築
所有反烏託邦的電影,未完成的烏託邦建築是關鍵。
它是反烏託邦電影最合適的元素。
《銀翼殺手2049》的實景拍攝佔比很小,只有一小部分在布達佩斯取景拍攝。
剩下的大部分場景都是通過電腦技術製作完成。
跟所有的科幻電影一樣,反派必須擁有一座堅不可摧的高科技建築。
建築的特點是:超強的次序感、建築材質沉重、空間中有不斷流動的水。
很明顯,《銀翼殺手2049》的反派Wallace的公司就是這樣設計的。
人性
《銀翼殺手2049》的故事背景顧名思義,在2049年。
離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30年以後。
在人性層面,探討未來科技世界人類情感的真實性和重要性。
現代社會已經讓人類失去了真正的自由,自由成為一種想像。
傳統觀念的整體性早已被打碎,個體逐漸成為社會的「工具」。
我們每天上班、工作,仿佛社會中的一顆螺絲、一個零件。
工作的效率、賺的錢多不多成為衡量人「有沒有用」的重要指標。
人迷失在了工業社會,功力、算計戰勝了一切。
主人公K的覺醒就是一種對道德、自由的追求。
他有一句特別關鍵的臺詞:「我不殺死人類,因為他們有靈魂」。
而他的領導卻說:「其實,你沒有靈魂也很好」。
K認為,自己的伴侶有沒有真實的肉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忠誠。
這正是他對靈魂的渴望,他把虛擬女友看做人類的靈魂,也是自己的靈魂。
這樣的情感,在真實的人類身上沒有出現,反而出現在一個複製人的身上。
因為他明白,肉體只是行屍走肉,只有擁有靈魂,世界發生的一切才有意義。
最終,人類不斷探索科學的邊界,追求的「完美世界」,帶來的是進步還是退步。
賽博朋克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和亞文化息息相關。
和電影的結合,加大了它的傳播速率。
並且還誕生了大量的電子遊戲。
儘管如此,它還是不夠成熟,還缺乏很多視覺畫面來展現。
未來電影的方向,賽博朋克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也可能是主流的電影題材。
希望這個和亞洲有密切關係的話題,能開花結果。
如果我們中國能拍出像《銀翼殺手2049》這樣的電影,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