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將5億年生物進化變得可見,發現生物滅絕新模式

2020-12-25 別鬧了機器

特約作者/六便士頭上的月亮

「在東京工業大學一項基於機器學習的生物學最新研究中,學者們通過對地球化石數據和生命演進過程的可視化,聚焦於對地球演變過程中的裡程碑式『物種大滅絕』事件的分析,探究了物種滅絕和形成對於進化和生態的長期影響,其得出的進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長期以來在生物學領域佔主導地位的進化論觀點。」

圖示:上圖展示了過去10億年裡地球生物的演變過程。不同色塊代表了地球演化的不同時期,從10億年前地質時代的拉伸紀(黃色)到現在第四紀(綠色),其中紅色到藍色的轉折點是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它是地球有化石記錄以來中最具破壞性的事件之一,許多動物門類整個目或亞目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全部滅亡。來源:J. Hoyal Cuthill 和 N. Guttenberg.

正如查爾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為其進化論所作的精彩總結:一種宏大的生命觀認為,生命及生命的某些能力最初起源於少數的幾種或一種形式;而當地球依據萬有引力定律周而復始運行時,最絢麗的與最驚奇的生命形式便從此萌發,已經並且至今依舊進化著。

生物學家們認識到大量存在過的物種已經滅絕。但整體而言,新物種的產生基本平衡了這些滅絕所帶來的影響,那些被稱之為「大滅絕事件」(mass extinction events)只是暫時性的失衡。

「周期性物種大滅絕」理論認為「大滅絕事件」以大約2600萬年為周期重複發生,而正是物種的大規模滅絕創造了新物種進化的生產周期,又稱「生物大輻射」(radiation,或簡稱「輻射」),具有「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特點。

通俗來說,「輻射」(radiation)即是新生物大量產生的過程,來自「多系輻射演化」(polyphyletic radiation)的理論,即在同一時段的同一環境中,沒有親緣關係的各種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迅速適應,輻射出新的種系,填充空白的生態位。

針對相關理論,東京理工大學地球-生命科學研究所 (ELSI) 的科學家們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進行了一項全新研究,他們利用機器學習來研究顯生宙時期化石紀錄中物種的共存情況,以檢驗物種大滅絕和物種大輻射之間的關係,其得出的進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長期以來在生物學領域佔主導地位的進化論觀點。

他們發現,物種輻射和滅絕的關聯性很低,因此認為由大規模滅絕而引起類似規模的「生物大輻射」的可能性很小。

該項研究始於ELSI學者們的一次非正式話題討論——機器學習是否可以用來可視化和理解化石記錄數據,隨後主要由兩位博士後研究者Jennifer Hoyal Cuthill、Nicholas Guttenberg推進了該項目。ELSI是日本野心勃勃的世界一流國際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地球和生命的起源與共同進化,吸引著全球人才在此進行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及跨學科科學領域進行研究。

Jennifer Hoyal Cuthill是一名古生物學家,現為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研究員,Nicholas Guttenberg是一名物理學家/機器學習專家,現為Cross Labs的研究科學家,與捷克共和國的GoodAI項目合作。

他們的研究集中在5.5億年前至今的顯生宙時期(Phanerozoic Eon),基於生物學資料庫中的100萬多個條目,近20萬種物種數據研究(171,231個物種,1,273,254個條目)。主要作者Hoyal Cuthill博士認為,最具挑戰的地方在於研究涉及到巨大的時間跨度和和物種數量。

「機器學習可以幫助我們以人類可讀的形式可視化這些信息。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掌握5億年的進化過程,並從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中獲得新的見解。」Hoyal Cuthill說道。

值得說明的是,該研究並未涉及微生物佔主導地位的前30億年物種變化,因為微生物不易形成化石,多樣性資料匱乏,無法進行類似的分析,同時也導致該研究所涉及的大規模輻射的分析遠遠少於滅絕事件。

正是「大滅絕事件」讓「創造性破壞」概念成為傳統宏觀進化論的核心。很明顯,在某些時期,許多物種突然消失,而許多新物種突然出現。

通過觀察化石記錄,生物學家們堅信,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產生了大範圍的「生物大輻射」,即新物種的誕生和進化。在「大滅絕事件」中,災難過後,大片土地夷為平地,使得哺乳動物等生物重新定居並「輻射」,從而讓各種各樣的新哺乳動物物種得以進化。最終為人類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換句話說,生物學家們認為,如果沒有「物種大滅絕事件」事件的發生,也許我們就不會在這裡討論這個問題。他們還提出,由於狩獵和農業擴張等人類活動,我們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但東京理工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創造性破壞」,或者說「大滅絕事件」並不能準確地描述顯生宙時期的物種起源和滅絕,許多最顯著的規模性「輻射」都發生在生命進入新的進化和生態領域時期,如寒武紀動物多樣性大爆發和石炭紀森林生物群落擴張。

在地球的生物進化史上,發生過五次極具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被生物學家們定義為最大規模的「五次滅絕事件」,包括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泥盆紀後期大滅絕、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據估計,共造成超過70%的物種滅絕。

比如,在白堊紀-第三紀大時期,主要認為由6500萬年前一顆流星撞擊地球造成了物種大滅絕,導致了包括非禽類恐龍在內的約17%的科、50%的屬、75%的物種滅絕。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傳統生物學並沒有給出顯生宙時期內滅絕和輻射(進化)對物種共存的相對影響的定量比較。

而在東京理工大學的最新研究中,研究者們應用機器學習來生成顯生宙時期裡時間共現的化石記錄數據的空間嵌入結構(多維排序),同時比較宏觀進化論中多個理論。

在顯著性為5%的「破壞」周期中,機器學習算法認定了「五次滅絕事件」,以及另外的7次大滅絕事件,2次大滅絕-大輻射事件,15次大輻射事件中。

與傳統生物學結論不同的是,機器學習研究方法認為,「五次滅絕事件」的滅絕速度超過了輻射;並且而在另外的7次大滅絕事件,2次大滅絕-大輻射事件,15次大輻射事件中,輻射的速度超過了滅絕。

這項研究發現,與生物學理論強調「物種滅絕後輻射」的觀點恰恰相反,最具可比性的大規模輻射和物種滅絕在時間維度上解耦(例如寒武紀爆炸和二疊紀末期大滅絕),從而駁斥了它們之間存在任何直接因果關係的觀點。

「生態系統是動態的,不必為了讓新事物出現而砍掉現有的碎片。」另一位主要研究者Nicholas Guttenberg博士說道。

研究小組進一步發現,輻射本身還引起進化衰變(模型化的共存概率和近乎為零的物種共存比例),他們將其稱之為「破壞性創造」(destructive creation)。

按衰變時鐘計數,通過對超閾值的進化衰變時間(物種共存比例≤0.1)進行直接檢驗,結果顯示,圍繞顯生宙平均值1860萬年呈現鋸齒形波動。

換句話說,在顯生宙任何一個時期裡的生態物種都將在約1860萬年後幾乎全部消失。但當物種大滅絕或大輻射發生時,物種的更替率要高得多。比如從第四紀的衰退期開始低於平均水平,即現代物種的滅絕進一步增加了生命的衰退期的債務。

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現代第六次物種滅絕的新視角,生物的多樣性正在被破壞,研究認為至少需要800萬年才能恢復到1900萬年前的長期平均水平。

Hoyal Cuthill博士說:「我們觀察到的每一次滅絕背後都是一個可能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的物種,這使得新物種的形成更加難以取代正在消失的物種。」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發現了生物的大規模滅絕,現在已經進入第六次大滅絕
    一項新的研究將機器學習應用到化石研究上,以可視化生命的歷史,顯示出重大進化事件的影響。這顯示了物種滅絕和物種形成等重大事件對進化和生態的長期影響。顏色代表地質時期,從10億年前開始。紅到藍的轉變標誌著二疊紀末的大滅絕,這是化石記錄中最具破壞性的事件之一。
  • 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進化已停止?為高級物種讓路?
    地球的歷史已經有46億年了,42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海洋,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生命,自地球生命誕生以來,地球上已經經歷了六次生物大滅絕,這六次都屬於生物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而規模較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則超過了二十次,大大小小的生物滅絕事件則不計其數,地球上已經出現的生物,其中有98%已經滅絕了,倖存下來的只是少數,不過,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不全都是倖存者
  •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頃刻間,約有90%的海洋生物物種以及75%的陸地生物在地球上徹底銷聲匿跡,令絕大多數生物面臨大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氣候發生了突變以及沙漠的範圍普遍擴張,再加上火山爆發等現象造成的一系列影響所致,科學家們曾在二疊紀末期的巖石樣本中發現,該時期部分區域的氣候產生了明顯變化,使得地球兩極出現了巨大的大陸冰川,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冷
  • 人工智慧發現地球生物大滅絕的驚人模式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很多曾經存在過的物種都已經滅絕了。在地球歷史上,這種物種的滅絕總體上與新物種的起源大致平衡,少數重大的暫時性失衡,科學家稱之為大規模滅絕事件。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大規模滅絕會創造出物種進化的生產期,這種模式被稱為 "創造性破壞"。
  • 5大未滅絕的「史前生物」,被稱作「活化石」,或許是恐龍後代?
    在地球存在的46億年間,地球上的生物都經過了非常激烈的自然鬥爭,只有極少數生存了下來,隨著自然界的演變逐步進化成了如今的姿態,而大多數都隨之滅絕。知道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動物都是經過重新進化的,與遠古時期的祖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 恐龍的崛起源於2.33億年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一個新的大規模滅絕被發現,滅絕了2.33億年前的生命,導致恐龍的崛起。很多人都知曉,大約6600萬年前恐龍在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動蕩中迅速滅絕。但是看起來在恐龍出現之前的另一次滅絕為它們的長期統治獨佔鰲頭鋪平了道路。那一次滅絕發生在大約2.33億年前,而科學家直到現在才發現它。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出現了30多億年,但是地球上的生命物種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時代,還不到6億年,生物考古學家在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發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證據,時間大約是5億4000萬年前,從那個時候開始,大量的生命物種在地球上出現,並且不斷地進化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 2.34億年前,一場持續百萬年的降雨,滅絕了很多生物卻成就了恐龍
    通過大量的探索研究,科學家發現地球的歷史非常精彩,生命的歷史也更加精彩。在漫長的數十億年生命歲月裡,地球的霸主可是在不停地變換,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的漫長歲月裡,地球出現了一種非常強大的霸主級生物,它們就是我們都知道的恐龍。
  • 古老的生物:在地球上,被人們發現的5個最為古老的神秘生物
    地球已經在太陽系中存在了大約46億年,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地球上的生物也經歷了多次的更迭,對於人類最為熟悉的,恐怕就要屬6500年前的恐龍滅絕,這也是著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不過,根據科學家研究發現,這次的滅絕並不是全部消失了,有一些生物憑藉自己的超強生命力活了下來,只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而已
  • 南極發現巨大重力異常,直徑500公裡!或跟生物大滅絕有直接關係
    一直以來,人們就對地球生命進化史上的幾次詭異的大滅絕疑惑不解。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事件,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時滅絕的不止是恐龍,世界上超過90%的生物都消失了。人們認為,造成恐龍大滅絕的主要元兇就是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
  • 地球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97%生物消失,持續了500萬年
    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目前以人類的文明科技探索,只能發現到歷史上出現過的五次的生物大滅絕。分別是發生於4.3億年前的奧陶紀末,3.7億年前的晚泥盆世,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和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以及大家最為熟悉的6500萬年之前的白堊紀末!
  • 這種生物到底有多牛:躲過地球5次大滅絕,被稱為「活化石」
    說起古生物,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恐龍甚至三葉蟲,恐龍在2.3億年前的中生代開始出現,而三葉蟲更是在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已經出現,然而這些古生物無論在當時有多出色,統治過地球多長的時間,它們都無法躲過每一次的大滅絕,那麼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一種生物能抗住大滅絕的風險,最終存活下來,依舊生存在地球上呢
  • 它誕生於3億年前,經歷了三次生物大滅絕,現在的命運卻不好
    地球是一顆物種豐富的生命星球,自從40億年前誕生早期生命以來到現在,不知出現過多少種各類生命。可是這些生命基本都很難一直延續下去,它們在後來的一次次生態劇變中都先後滅絕了。那麼地球現在是否存在延續了數億年以上的古老生物呢?
  • 地球神奇的進化史,從少氧變成富氧,是從一場生物滅絕開始
    截止到今天,地球已經有了超過45億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時間裡,地球經歷了多次變遷,以及多次自然生態的變化。縱觀地球變遷史,我們知道,地球經歷了恐龍滅絕、多次冰河時期還有巨型生物時期。其中,巨型生物時期的所有生物都是非常大的,連一隻蜻蜓都有幾米大。
  • 那些在地球上活了幾億年,挺過多次物種滅絕的生物
    我們都知道,至今地球上已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了,分別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大滅絕、3.65億年前的泥盆紀物種大滅絕、2.5—2億年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和三疊紀物種滅絕以及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來了!《遠古大陸》將助力人類,扭轉乾坤!
    5.4億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讓誕生了幾十億年都沒怎麼留下過生命痕跡的地球忽然之間生機勃發,喧囂熱鬧。地球上現存的生物大約是150萬種,而寒武紀時期這個數字超過了1.5億,這意味著99%曾經活躍在這個星球上的生物都滅絕了。生息無常,在地球不定期的「大掃除」面前,幾乎沒有生物能得以倖免。
  • 3.5億年前的古生物,熬過了3次生物滅絕,卻被拿來養雞
    目前已知的是,人類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這使得人類站在了地球生物的頂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探索生命的奧秘,浩瀚宇宙、自然萬物,人們總能從中發現生命的奇蹟。人作為地球生物的一種,自然也難以跳出這一法則。此前曾有科學家指出,太陽將在幾十億年後發生毀滅,人類將在地球脫水後走向滅絕。人們不由得想到,地球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像恐龍這類無法適應環境改變的生物都已經滅絕,但有一物種卻存活了近3億年,總共熬過了三次世紀大滅絕,現在卻常常被人們用來餵雞,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 蚊子進化成為人形生物,數量增至1.5萬億,人類瀕臨滅絕
    你知道對人類生命構成最大威脅的生物是哪種嗎?既不是百獸之王獅子,也不是劇毒無敵的毒蛇,而是毫不起眼的蚊子,它們通過吸血傳播各種疾病,每年因蚊子而喪生的人約有72.5萬!那麼蚊子為什麼要選擇吸血?真的只是為了保證繁殖時有足夠的養分嗎?
  • 恐龍沒有滅絕!早在6500萬年前就演變成了高等生物,飛出地球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時間了,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中的唯一生命體星球,通過漫長的發展與演化過程中,地球孕育出了生命,很多生物的誕生比人類的出現還要早,不過很多生物在進化與演變的過程中就慘遭滅絕。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地球上誕生了無數的生物,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所有的生物都要遵循著自然規律的發展,只有不斷進化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適應地球的環境才能夠更加長遠的發展。
  • 科學家在三峽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形似樹葉的動物
    據國內媒體報導,中美科學家在我國三峽發現了4種遠古生物,它們形似樹葉,生活在約5.5億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了這4種遠古生物。